"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坚持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江泽民)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塑造学生的创新人格,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作文是创造性的劳动,为学生创新提供了广阔天地。作文教学塑造学生创新人格可以大有作为。
一、进行良性刺激
蚕食桑叶而吐丝,蜂采花粉而酿蜜。作文必须要有积累,"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庄子)。在丰富学生的积累时,可以将材料编组,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我们熟悉茅盾的《白杨礼赞》,可让学生阅读流沙河的《白杨》:
她,一柄绿光闪闪的长剑,孤零零的立在平原,高指蓝天。也许,一场暴风会把她连根拔去。但,纵然死了吧,她的腰也不肯向谁弯一弯!(《流沙河诗集》)
将一些诗句或诗篇编组较为方便,如: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
A组 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朱自清)
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叶剑英)
咏 柳 咏 柳
(唐)贺知章 (宋)曾巩
B组 碧玉妆成一树高, 乱条犹未变初黄,
万条垂下绿丝绦。 倚得东风势更狂。
不知细叶谁裁出? 解把飞花蒙日月,
二月春风似剪刀。 不知天地有清霜。
在引导学生理解时,比较其异同,突出其立意上的创新之处。这样,学生在增加积累的同时,不断受到创新的刺激,利于打破思维定势,迸发创新的火花。
一次,引导同学们欣赏一组关于人生感悟的精美散文--
冰心《谈生命》:"生命像东流的一江春水。他聚集起许多细流,合成一股有力的洪涛,向下奔注……""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他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冰雪下欠伸,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勇敢快乐地破壳出来……"
西广《人生如月》:"人生如月,皆有阴晴圆缺,我们大可不必颜随势改,气逐时移,得志时趾高气扬,失意时垂头丧气……"
王书香《如花人生》:"花儿大概只能分为三种:山野中花、盆中花、瓶中花。""大千世界的人类大概也只能分为三种,与花儿的分类大体相同。""有些人就像山野之花,他们的生命力特别旺盛,无论生长在什么地方都能开花、结果、生根、长枝……"
然后,让同学们以"人生如__"为题作文。同学们文思泉涌,情动辞发,精彩的构思,精妙的比喻,精巧的结构,精美的语言,美不胜收,引人入胜。"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积极的态度,远大的志向,广阔的胸襟,让人欣慰,催人奋进。选出的10篇短文发表于《语文周报》,被《学语文》转载。有9篇短文被吉林师范大学主办的《作文评点报》刊载于2002.5.5的头版显要位置,而且还加了"编者的话"予以强调:--
这组关于人生的譬喻,写得精彩纷呈、各有千秋。突出特点是:想象丰富、大胆,比喻贴切、生动,而且用词简洁、流畅,真可谓字字珠玑。
二、创新命题形式
进行创新作文训练,要改变死气沉沉的作文命题形式,打破常规,不拘一格,给学生以新奇的刺激,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有天课间,用一次性透明塑料杯接纯净水喝。喝去一半,搁置桌上。端起再喝时,竟发现杯中有一只小如顿号的虫子,正在水中游上潜下,悠然自得。(这种黄褐色的小甲壳虫,可在空中飞行,也可在水中潜行。)我将水杯连同虫子端到班上让同学们传看,大家兴致勃勃。我让同学们以"杯中窥虫"为话题写一篇短文,同学们愉快的接受了任务。很快,一篇篇有趣有味、充满灵气的小文交到了我的手上,让我惊喜。选出的6篇习作发表于《语文报》等刊物,还被权威刊物--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转载了5篇。
一天,同学们收看了中央电视一台早间新闻之后的"焦点访谈"节目,其内容是广东省直机关实行人事制度改革--在干部的选拔上,变伯乐相马为赛场比马。所有处长、副处长职位一律通过竞争产生就职人选,能者上,庸者下。竞选分四步进行:竞选演说、公开答辩、民意测评、组织考察。有的因为语言文字功底、表达能力不如别人而落选。落选者看到了差距,心服口服,决心奋起直追;中选者有危机感,兢兢业业,没有丝毫懈怠。"焦点访谈"如一缕清风吹皱一池春水。因势利导,让同学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写作时事短评。同学们有感而发,挥笔疾书。选出的3篇习作在刊物发表,之后又收到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学术委员会的入编文献通知书。
三、训练多向立意
作文是创造性的劳动,思维是核心。发展思维能力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关键。多角度审题立意训练,有利于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从而有效的发展作文创新能力。
同一事物,同一材料,往往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立意。
例1,以"牵牛花"为话题,可有种种不同的立意:
⑴不能自立,依附别人
⑵依赖别人,受人牵制
⑶不畏艰难,勇于攀登
⑷善假于物,取长补短
⑸扎根泥土,张扬生命
例2,对"水"可以多元思维--
⑴水往低处流(尊重客观规律)
⑵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知识在于积累)
⑶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民心得失至关重要)
⑷死水永远流不进海洋。(安于现状,就不会有成功的喜悦)
⑸流水不腐(生命在于运动)
⑹水流在落差大的地方形成动人的风景(勇敢面对生活的坎坷)
⑺一滴水汇入大海才能永不干涸(个人不能离开集体)
⑻一滴水也能反映太阳的光辉(细微之处见精神)
⑼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兼容并包)
⑽水盛于不同的容器就呈不同的形状(适应环境,随遇而安)
⑾水至清则无鱼(宽以待人)
⑿水滴石穿(以柔克刚;成功来自坚持不懈)
⒀水中捞月一场空(不要被假象所蒙骗)
⒁没有堤坝的约束,就会泛滥成灾(不能放任自流)
⒂水落石出(真相大白)
例3,阅读下面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材料]人们赞美金刚石的坚硬和耀眼的光泽,而化学家却告诉我们,金刚石的元素就是碳。金刚石与石墨一样,都是结晶碳,只是前者的原子排列比后者紧密得多。在5~10万个大气压和12000C~20000C的高温下,利用人工方法改变原子排列就可以使石墨变成金刚石。
立意可以丰富多彩,诸如--
1.压力变动力就能创奇迹
[开头]科学家告诉人们,在5~10万个大气压和12000C~20000C的高温下,石墨就能变成坚硬无比、光彩夺目的金刚石。石墨变成金刚石,"高压"是必不可少的条件。由此,我不由想起爱默生的一句名言:"奇迹往往是在压力中产生的。"石墨如此,人不也是这样吗?
2.国家兴旺人人有责
[开头]人们赞美金刚石的坚硬和耀眼的光泽,而化学家却告诉我们,金刚石和石墨一样,元素都是碳。为什么同是碳而两者又有天壤之别呢?关键在于金刚石的原子排列比石墨紧密得多,产生了极强的"凝聚力",从而使金刚石坚硬而有光泽。由此我们得到一个启示:祖国要兴旺发达,成为一颗举世瞩目的金钢石,社会成员必须紧密团结。
3.各民族紧密团结,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开头]尽管石墨与金刚石同是结晶碳,但前者结构疏松,黯淡无光,而后者坚硬无比,熠熠生辉。原来,石墨的原子排列比金刚石不知要疏松多少倍,但只要设法使石墨的原子排列紧密,它就能成为身价百倍的金刚石。这恰似我们中华民族,只要50多个兄弟民族紧密团结,同舟共济,中华民族就一定能成为光彩夺目的金刚石,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永远璀璨无比。
4.科技,能化腐朽为神奇
[开头]科学家告诉我们,金刚石也可人造。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石墨施以高温高压,平平常常的石墨就能变成身价百倍的金刚石,科技的伟力不能不让人惊叹,它可以化腐朽为神奇!
进行多角度立意训练,并不限于作文课,平时上课也可抽点时间进行训练。每次一题,费时不多,坚持便见成效。学生学会多角度立意,才能选择新颖的立意写出有新意的文章,从而发展创新能力。
四、鼓励标新立异
"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李杜文章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赵翼《瓯北集·论诗》)老生常谈,面目可憎,陈词滥调,令人生厌;领异标新,引人入胜。
1.思想新。文章的思想内容(观点、主旨)有新颖之处。
--深化。事物是不断发展的,人们的认识也是不断深入的。对某些传统的观点、看法,在原来的基础上深入一层,可以推陈出新。周敦颐《爱莲说》赞美莲"出淤泥而不染",这句话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名言。有人作《爱莲新说》,赞美莲"化腐臭为清香",见人之所未见,言人之所未言,既新颖,又深刻。
--拓展。由"失败是成功之母"拓展开去,可谈"成功也是失败之母"、"成功也是成功之母"、"失败也是失败之母",都有新鲜感。有胆有识、敢为天下先的"第一个"值得赞美;有人却对"第二个"大唱赞歌--见贤思齐,择善而从,看到桂冠已被捧走还要继续前行……这样拓展,新意顿出。
--反弹。针对某些传统观点、看法而唱反调,容易出新。例如:赞美狗拿耗子,歌颂昙花一现,论证有志者事未必成、开卷未必有益、名师未必出高徒……反弹琵琶可出新声,但反弹也须成曲调,切忌乱弹一气。
2.材料新。选用的材料新鲜、独特。
--弃故纳新,与时俱进。"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时代的进步一日千里,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选材应当与时俱进,作文才具有时代感。隔夜好茶不好喝,干花不如鲜花美,作文材料如果老是陈谷子旧芝麻,谁会喜欢呢?"至今已觉不新鲜",怎能激起人们的兴趣?"听唱新翻杨柳枝",才会给人带来惊喜!
--推陈出新,旧材新用。
有些材料内涵丰厚,"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这样的材料,即使不是新的,但如果能从新的角度来点化、引申,用来表现新的主题,也能出奇制胜,让人耳目一新。爱因斯坦做小板凳的故事,常被人们用于表现"贵在坚持"、"不懈追求"等主旨,而有人却用于表现"勇于放弃"、"不苛求完美"等主题,就有新意。
--避同求异,独特出众。有些材料人人皆知,当同学们就同一题目写作文时,许多人往往会不约而同的想到这些材料。用雷同的材料写出来的文章往往是人云亦云,千人一面,缺少新意。因此,选材时要尽量避开人们容易想到的材料,尽量选取别人不容易或不能够想到的材料。材料新颖独特,文章才能引人入胜。
一下子就想到的材料,往往是别人也容易想到的,不要轻易选用;稍加思考就能想到的材料,也别急着使用;再三思考之后才想到的材料,往往才是独特的。
3.语言新。词语形象生动,句式灵活多变,修辞新鲜贴切,具有个性特征。
--选用形象的、新鲜的词语来表情达意。"朝阳喷薄而出,天地之合,分娩出了又一个灿烂的今天。阳光,照亮了大地,明媚了街衢,妖娆了树的姿容,鲜活了人的心灵。"(李斯涵《把握有限的今生》)"分娩"、"明媚"、"妖娆"、"鲜活",给人新奇的感觉,审美的愉悦。"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沈德潜《说诗晬语》)平常的字,运用得好,一样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整句和散句、长句和短句等等灵活搭配,语言就会变化多姿,产生特殊的美,增加语言的节奏感和音乐美。"站在历史的海岸漫溯那一道道历史沟渠:楚大夫沉吟泽畔,九死不悔;魏武帝扬鞭东指,壮心不已;陶渊明悠然南山,饮酒采菊……他们选择了永恒--纵然谄媚污蔑蒙蔽视听,也不随其流扬其波,这是执着的选择;纵然马革裹尸魂归关西,也要扬声边塞尽扫狼烟,这是豪壮的选择;纵然一身清苦终日难饱,也愿怡然自乐躬耕陇亩,这是高雅的选择……在一番番选择中,帝王将相成其盖世伟业,贤士迁客成其千古文章。"(《选择永恒》)错落与整饬有机结合,节奏和谐而气势磅礴,内涵厚重而文采飞扬,这样的文字,自然会吸引人的眼球,打动人的心灵。
--根据表达的需要,灵活、恰当的运用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修辞方法,可以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审美因素。"这个地方花朵是太少了,颜色全被女人占去;石头是太少了,坚强全被男人占去;土地是太贫乏了,内容全被枣占去;树木是太枯瘦了,丰满全被羊肉占去。"(贾平凹《延川城》)用对比的手法,凸现延川少花少石、土地贫瘠、树木枯瘦和女人美丽、男人坚强、枣大羊肥的特点,造语新奇,让人过目不忘。"蜘蛛也惜春归去,网住残红不放飞。"残红代落花,鲜明生动;用拟人手法,生动的表达出惜春之情。"秋天的田野上,还有比一株玉米更美丽的吗?没有了。如果真有,那就是另一株玉米。"新奇的表达,给人新鲜的感受和深刻的印象。
4.结构新。开头、主体、结尾各一段的"老三段"结构肯定不受人喜欢。可用小标题、空行、加题记或后记等方式来优化和美化文章的结构。
--重章叠唱。各个段落开头语句大致相同,各段长短大体一致,在整齐中有变化,于反复中抒心志,往往能取得一唱三叹,回肠荡气的表达效果。
--文表结合。根据表达的需要,按项目设计表格,分别填写有关的文字或数字,可以省略不少叙述、说明的语言,简洁明了,让人一目了然;同时,文字、表格结合,形式新颖,别具一格。
--蒙太奇。蒙太奇原是建筑学上的一个术语,意为构成、装配。后来又成为电影艺术领域中的一个术语,意思是剪辑、组合。作文时借用蒙太奇手法,将生活中富有意味的典型的片段、场景、细节,灵活、巧妙的剪辑连缀成有机整体以充分表现文章的主题,行文自由,结构轻灵。
应用书信、启事、布告、广告、食谱、诊断报告、实验报告、记者采访、新闻报道、现场演讲、法庭审判等形式,结构自然出新。
5.手法新。恰当运用写作技法能提升作文的品位。见笔者的系列文章:反常引人法,机缘巧合法,误会曲折法,妙设悬念法,巧留空白法,对照比较法,事物人化法,烘云托月法,托物象征法,虚幻梦境法,由实入虚法,侧面着笔法,对面落墨法,似贬实褒法,似褒实贬法,欲扬先抑法,欲抑先扬法,凡人神化法,神仙人化法,对镜分身法,再三变色法,差异显微法,推极显谬法,一波三折法,突然逆转法……
在作文指导中强调作文创新的重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作文当面评改和作文讲评中,对很有新意的作文加以褒扬,对有一点新意(哪怕有一个新奇而贴切的比喻句)也给以表扬,以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
五、写出鲜明特点
世上没有两粒完全相同的沙子,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没有两只毫无差异的昆虫……
描写女子的美丽,如果总是用"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色"、"倾城倾国之貌"、"樱桃小口柳叶眉"之类的套语,怎能吸引人呢?
俗语说:"人与人不同,花有百样红。"作文要尽力写出人、事、景、物的特点。
譬如山吧。泰山之雄,华山之险,黄山之奇,峨嵋之秀,青城之幽……不同的名山各有特色;塔山、剑山、狮峰山、象鼻山、石钟山、莲花峰等,从山名上就可看出它们各自鲜明的特点。
不同地理环境中的山具有不同的美感。清代旅行家魏源曾说:"海山微茫而隐无,江山巉立而卓秀,溪山窈窕而幽深,塞山苍莽而磊落。"
云、泉、树、草等自然景物,也会使山呈现不同的情态。"泉能使山静,云能使山活,树能使山葱……"(魏源);"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宋·张养浩)。
同一座山,不同的季节、时间,也会给人不同的感受。"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宋·郭熙);"夜山低,晴山近,晓山高。"(金·许古)。
悠久的历史文化还使名山大川具有鲜明的人文景观,如泰山的帝王封禅、华山的老子修学,恒山的悬空寺建筑……
山且如此,人怎么会千人一面呢?
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祥林嫂、阿Q,个性鲜明,血肉丰满。虽然他们头部都有疤,但就是这个疤也是各具特色的--
孔乙己脸上的伤疤揭示了人物的命运。孔乙己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死也不肯脱下那标志读书人身份的长杉,无以为生的时候便偷窃,以致遭受毒打,"又添上新伤疤"。这样的人还有什么活路呢?
祥林嫂额角上的伤疤则表现了文章的主题。她被逼再嫁时一头撞在香案上。当她再到鲁镇后,她额角上的伤疤,引出柳妈"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的建议,也使鲁镇上"许多人都发生了新的趣味"。通过这些描写揭露了封建礼教的罪恶。
阿Q头上的"癞疮疤"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本是生理疾病,阿Q却不敢正视,忌讳别人提及,否则便拔拳相向。表现出自欺欺人、欺软怕硬的"阿Q精神"。
塑造具有鲜明特点的形象需要创造力,这样的形象才有生命力。
六、发挥鲶鱼效应
在北欧,沙丁鱼深受青睐,渔民大量捕捞。但令人头疼的是这种鱼极易死亡,而一旦死去,便卖价大跌。虽然渔民们都千方百计想运活鱼回港,却只有一条渔船能每次载回活蹦乱跳的沙丁鱼。这使同行十分羡慕,又百思不得其解。
那么,其中奥妙何在?说穿了却十分简单:在船舱里放进几条鲶鱼。鲶鱼生性好动,横冲直撞,使原来静止不动的沙丁鱼不断游动,从而增强机体活力。这种以鲶鱼来激发沙丁鱼活力的方法,被称为"鲶鱼效应"。
"鲶鱼效应"对作文教学颇有借鉴意义。语文教师深感头疼的一个问题,就是学生的写作兴趣不易激发,整个班级一潭死水或死水微澜。充分发挥写作尖子的"鲶鱼效应",并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各校各班往往都有爱好写作且水平较高的学生,有的在作文竞赛中获奖,有的在各级报刊电台发表过习作。这些写作尖子,就如生机蓬勃的"鲶鱼",要充分发挥其"刺激"作用。
1.大张旗鼓的宣传或表彰写作尖子取得的成绩,以震动其他学生,使他们产生羡慕感和危机感,激发他们不甘落后的竞争意识、进取精神。由于榜样就在身边,学生们自然觉得亲近,不会感到高不可攀,从而增强自信心:那诱人的果实,自己努力跳一跳,也能摘得到。
2.张贴或印发写作尖子的成功之作,为学生提供写作的借鉴,树立学习的目标和赶超的对象。
3.请写作尖子"现身说法",介绍自己的成长经历、写作经验及心得体会,或谈写作教训、甘苦,以激起情感共鸣。由于同龄人社会阅历、思想感情、写作水平的接近,学生很容易接受。
4.老师评析写作尖子的成功之作,揭示成功的底蕴,指出不足之处,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5.学校或班级适时组织作文竞赛,或鼓励组织学生参加校外作文竞赛。脱颖而出的写作尖子及其获奖作文,又会产生新的"刺激"作用,如是形成良性循环。
只要学生决心拿起笔来,写出一篇能显示自己水平的习作,那么,就能"以一当十"--他会深入思考,精心构思,仔细推敲,反复修改,这样写一篇比敷衍的写十篇还有效果。
成立了学生通讯社或文学社的学校,社员就是活跃的"鲶鱼",充分发挥"刺激"作用,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
学生课外练笔,尝试文学创作,写诗歌、写小说(甚至科幻小说)、写散文、写剧本、写报告文学,都大力支持,并因材施教;学生想要参加作文竞赛或者投稿,都热情鼓励,并悉心指导。喜欢文学创作、勇于投稿、积极参加作文竞赛的学生,其作文往往有新意、有灵气,作文水平提高很快,更重要的是创新精神增强,创造能力提高。近年来,每年辅导学生在《语文报》、《语文周报》、《作文通讯》、《全国中学生优秀作文选》等几十家报刊发表习作近百篇,不少学生都享受到创新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高中各年级课程推荐
|
||||
年级
|
学期
|
课程名称
|
课程试听
|
|
高一 |
高一(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 | ||||
数学拔高 | ||||
物理 | ||||
化学 | ||||
生物(一)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中专项突破课
|
语文写作 | |||
英语阅读理解 | ||||
英语写作 | ||||
英语完形填空 | ||||
物理功和能量 | ||||
高二 |
高二(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理) | ||||
数学(期末串讲)(文) | ||||
化学 | ||||
生物(一) | ||||
生物(二) | ||||
生物(三)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三 |
高考第一轮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物理拔高 | ||||
化学 | ||||
生物 | ||||
地理 | ||||
政治 | ||||
历史(韩校版) | ||||
历史(李晓风版) | ||||
高考第二轮复习
|
数学(理) | |||
数学(文) | ||||
英语 | ||||
物理 | ||||
化学 | ||||
地理 | ||||
高考第三轮冲刺串讲
|
语数英串讲(理) | |||
语数英串讲(文) | ||||
物化生串讲 | ||||
史地政串讲 | ||||
高考试题精讲
|
数学(理) | |||
英语 | ||||
化学 | ||||
物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文) | ||||
Copyright © 2005-2020 Ttshoppi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 |
云南省公安厅:53010303502006 滇ICP备16003680号-9
本网大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