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代码:02717
第一部分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符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豆类作物的根部一般都着生有根瘤,它能够( )
①吸收土壤中的有机氮 ②固定空气中的游离氮
③吸收各种矿质元素 ④固定土壤中的矿物氮
2.农作物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的比率,称为( )
①叶面积系数 ②光合效率系数 ③物质转化系数 ④经济系数
3.小麦的花序为( )
①圆锥花序 ②复穗状花序 ③总状花序 ④复伞房花序
4.某些植物,它的雌花和雄花分别着生在不同的植株上,如银杏、大麻,这种植物称为( )植物。
①雌雄同株 ②雌雄异株 ③两性花 ④中性花
5.下列蔬菜中含维生素C较多的蔬菜是( )
①马铃薯 ②胡萝卜 ③辣椒 ④南瓜
6.下列水果中糖含量以蔗糖为主的是( )
①桃 ②李 ③苹果 ④菠萝
7.( )能提高作物的抗旱、抗寒、抗病、抗倒伏能力,被称为抗逆元素。
①氮素 ②磷素 ③钾素 ④钙素
8.土壤中最重要、最有效的水分是( )
①束缚水 ②吸湿水 ③毛管水 ④重力水
9.种子真正成熟的含义是( )
①形态和生理均未成熟 ②生理成熟,形态未成熟
③形态成熟、生理未成熟 ④形态和生理均成熟
10.大田生产中,主要采用扦插繁殖的作物是( )
①水稻 ②小麦 ③甘薯 ④油菜
11.根据扦插材料进行分类,生产上应用最普遍的方法是( )
①叶插 ②枝插 ③春插 ④根插
12.下列作物中,属于异花授粉的作物是( )
①小麦 ②玉米 ③棉花 ④茄子
13.( )是指在同一块土地上一年内接连种植两季或两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①种植制度 ②作物布局 ③复种 ④连作
14.催熟果实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有( )
①赤霉素 ②吲哚乙酸 ③乙烯利 ④萘乙酸
15.昆虫的不完全变态在发育过程中包括的虫期有( )
①卵—幼虫—蛹—成虫 ②卵—若虫—蛹—成虫
③卵—蛹—成虫 ④卵—幼虫(若虫)—成虫
16.在植物学分类中,花生属于( )
①禾本科 ②豆科 ③十字花科 ④茄科
17.花生结荚主要集中在( )
①第二次分枝上 ②主茎上
③第一、第二对侧枝上 ④第三对侧枝上
18.水稻幼穗伸出剑叶叶鞘的过程叫抽穗。齐穗期指的是( )
①全田有10%抽穗 ②全田有50%抽穗
③全田有80%抽穗 ④全田100%抽穗
19.水稻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时期指的是( )
①分蘖期—拔节期 ②幼穗分化—抽穗期
③开花期—乳熟期 ④成熟期
20.玉米一生的水分临界期是( )
①发芽出苗期 ②苗期 ③大喇叭口到抽雄期 ④开花到灌浆期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符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1.蔬菜按产品器官分类,可分为( )
①根菜类 ②茎菜类 ③叶菜类 ④花菜类 ⑤果菜类
2.果品一般按以下几方面来分级( )
①重量 ②大小 ③形状 ④坚实度 ⑤颜色
3.作物具有休眠现象的器官有( )
①枝 ②芽 ③叶 ④块茎 ⑤种子
4.地膜覆盖的主要环境效应是( )
①提高土温 ②保湿保墒 ③提高产量 ④防除杂草 ⑤防止水土流失
5.下列能促进果树插条生根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是( )
①吲哚乙酸 ②吲哚丁酸 ③萘乙酸 ④脱落酸 ⑤矮壮素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复种指数
2.田间耗水量
3.水稻分蘖节
4.组织培养
5.远缘杂交育种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7分,共35分)
1.当前提高作物群体光能利用率有哪些途径?
2.简述合理轮作增产的原因。
3.简述作物病虫害农业防治法的主要措施。
4.简述植物茎的主要功能。
5.积温的生产意义有哪些?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试述我国水稻常用的几种施肥方法,各适宜于哪些情况采用?
2.试述选择育种的程序。
全国2001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植物生产概论试题参考答案
课程代码:02717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② 2.④ 3.② 4.② 5.③ 6.④ 7.③ 8.③ 9.④ 10.③
11.② 12.② 13.③ 14.③ 15.④
16.② 17.③ 18.③ 19.② 20.③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①②③④⑤ 2.①②③⑤ 3.①②④⑤ 4.①②④⑤ 5.①②③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三、名词解释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 复种指数(%)= ×100%
2. 田间耗水量是指作物整个生育期内,农田消耗于蒸散的水量,即为植株蒸腾量与株间蒸发量之和。
3.指的是水稻基部密集于地表而不伸长的着生根和分蘖的茎节。
4.利用植物的器官、组织或细胞,通过无菌操作接种于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在一定的光温条件下培养,使之生长发育的技术称为组织培养。
5.一般指不同种、属甚至科间的杂交,包括栽培作物与野生植物的杂交而培育新品种的方法。
四、简答题(每小题7分,共35分) 1.(1)培育和选用高光效的作物品种 (2)二氧化碳浓度、水分、温度、养料等因素处于适宜和最佳状态。 (3)合理的种植制度,采用间作、套作、育苗移栽,提高复种指数。
(4)改进栽培技术,合理肥水管理、防治病虫害,正确使用生长调节剂等。
2.(1)能均衡利用土壤营养元素。
(2)可有效地防治各种病、虫、草害。
(3)水稻和旱作轮作,可增加土壤的孔隙、改善土壤通气条件,促进微生物繁殖,改善地力等。
3.(1)合理安排耕作制度和作物的合理布局。
(2)改进播种事项。如根据某些病虫害发生情况,适当调整播种期,可避开某些病虫害的危害期;此外,合理调节种植密度,改变作物生长状况和田间小气候,也可减轻病虫危害。
(3)农作物适宜的收获期、收获方法和工具及收后的处理等,对病虫害防治也有重要作用。
(4)加强田间科学管理,进行合理的耕作、施肥、灌溉以及清理田园卫生。
(5)选用抗病虫品种,并进行周期性更换。
4.(1)支持作用,支持植株的枝、叶系统和花、果实、调节空间排列。
(2)输导作用,在物质运输的“源”“库”关系中起“流”的作用。
(3)贮藏功能
(4)绿色嫩茎具光合作用
(5)作为繁殖器官进行扦插、压条和嫁接。
5.(1)它是衡量和分析某地区热量资源的重要方法,以此作为编制农业气候区划,规划种植制度和作物合理布局的重要依据。
(2)积温是作物和品种对热量要求的指标。它是对作物和品种的引进、推广,作物前后茬选用、搭配的依据。它对作物安全播种期的决定,预测作物的发育进度,及对灾害天气低温,霜冻的预报和防御都有重要的作用。
五、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1)前促法:将大部分肥料作基肥和分蘖肥,主攻穗数。适宜生育期短的品种,尤其是双季早稻和早中稻。
(2)前促、中控、后保法:①约60~70%的氮肥作基肥和分蘖肥②30~40%作为穗肥和粒肥后期施。③强调中期限氮和后期补氮,主攻穗数。④适宜生育期长的品种,尤其是杂交稻生产上广泛采用。
(3)攻中稳前后法:栽足基本苗的前提下,主要依靠主穗,减少前期施肥量,中期重施穗肥,后期适施粒肥。
(4)稳头、顾中、保尾法:平衡施肥法,前、中、后期氮肥分配比例差异小,适合生育期长的品种。
2.(1)原始材料圃 供选优良个体
(2)选种圃 进行比较鉴定
(3)品种比较试验圃
(4)区域试验
(5)生产试验
高中各年级课程推荐
|
||||
年级
|
学期
|
课程名称
|
课程试听
|
|
高一 |
高一(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 | ||||
数学拔高 | ||||
物理 | ||||
化学 | ||||
生物(一)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中专项突破课
|
语文写作 | |||
英语阅读理解 | ||||
英语写作 | ||||
英语完形填空 | ||||
物理功和能量 | ||||
高二 |
高二(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理) | ||||
数学(期末串讲)(文) | ||||
化学 | ||||
生物(一) | ||||
生物(二) | ||||
生物(三)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三 |
高考第一轮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物理拔高 | ||||
化学 | ||||
生物 | ||||
地理 | ||||
政治 | ||||
历史(韩校版) | ||||
历史(李晓风版) | ||||
高考第二轮复习
|
数学(理) | |||
数学(文) | ||||
英语 | ||||
物理 | ||||
化学 | ||||
地理 | ||||
高考第三轮冲刺串讲
|
语数英串讲(理) | |||
语数英串讲(文) | ||||
物化生串讲 | ||||
史地政串讲 | ||||
高考试题精讲
|
数学(理) | |||
英语 | ||||
化学 | ||||
物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文) | ||||
Copyright © 2005-2020 Ttshoppi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 |
云南省公安厅:53010303502006 滇ICP备16003680号-9
本网大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