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代码:00001 00006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中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30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意味着( )
A.人类哲学思维达到了顶峰
B.科学的哲学体系的最终完成
C.崭新的无产阶级世界观理论体系的诞生
D.绝对真理的体现
2.一切唯物论坚持的观点是( )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B.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C.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D.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3.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 )
A.万物皆备于我 B.心外无物
C.物是感觉的复合 D.死生由命,富贵在天
4.一元论哲学认为( )
A.世界是物质的 B.世界是精神的 C.世界是运动的 D.世界是统一的
5.在意识本质问题上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在于( )
A.否认意识依赖于物质 B.否认意识的主观特征
C.否认意识是人脑的产物 D.否认物质决定意识
6.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质归结为( )
A.存在 B.精神 C.实物 D.物质
7.思想的实现程度取决于它( )
A.是否理论化、系统化 B.是否被群众所接受
C.是否得到一定的传播 D.是否反映事物的发展规律
8.“机器思维”的实质是( )
A.用机械的、物理的过程完全取代人脑思维
B.人所给予的对人类思维的模拟
C.人的思维的独立实现
D.人的精神活动的物化表现
9.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
A.事物数量的增减 B.事物场所的变更
C.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D.周而复始的循环
10.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
A.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B.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
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的观点
D.肯定和否定辩证统一的观点
11.假象是指( )
A.和本质没有同一性的现象 B.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C.主观想象的现象 D.表露于外的现象
12.辩证矛盾的两个根本属性是( )
A.客观性和主观性 B.普遍性和特殊性
C.平衡性和不平衡性 D.同一性和斗争性
13.质与属性的统一性在于( )
A.质是通过属性表现出来的 B.质和属性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C.质和属性是直接同一的 D.质是由属性所决定的
14.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 )
A.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D.事物发展的程度和规模
15.形而上学否定观的根本错误在于( )
A.否认肯定和否定的区别 B.否认否定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C.否认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D.否认肯定和否定是辩证的统一
16.对待古代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正确态度应该是( )
A.全盘接受 B.全盘否定
C.批判为主继承为辅 D.批判地继承
17.循环论的错误在于只看到( )
A.事物发展的周期性而否认了前进性
B.事物发展的曲折性而否认了直线性
C.事物发展的普遍性而否认了特殊性
D.事物发展的连续性而否认了间断性
18.感觉、知觉、表象是( )
A.反映论的三种形式 B.意识的三种形式
C.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D.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19.“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 )
A.实际经验高于书本知识 B.实际经验是唯一可靠的
C.实践出真知 D.要事事取得直接经验
20.真理的发展是一个( )
A.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B.从真理中不断排除谬误的过程
C.主观真理和客观真理相互转化的过程
D.具体真理和抽象真理相互转化的过程
21.实践标准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 )
A.实践具有客观性 B.实践具有历史性
C.实践具有主观性 D.实践具有能动性
22.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B.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23.恩格斯所讲的“两种生产”是指( )
A.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
B.物质资料的生产和精神资料的生产
C.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
D.生活资料的生产和生产资料的生产
24.在生产力中物的要素是指( )
A.自然环境 B.生产资料 C.劳动资料 D.科学技术
25.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表现在( )
A.促进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B.决定经济基础的变更
C.决定经济基础的性质
D.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推动社会前进
26.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阶级斗争( )
A.已不再存在
B.已不是主要矛盾但在一定范围还会长期存在
C.只存在于人民内部
D.总的发展趋势是不断激化
27.社会进步的根源在于( )
A.无产阶级革命 B.科学技术的发展
C.党的教育 D.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28.承认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的观点是( )
A.仅仅是唯物史观的观点
B.唯心史观的观点
C.历史二元论的观点
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都能接受的观点
29.人生观是人们对( )
A.自然界和社会的总的看法
B.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
C.社会某一问题的具体看法
D.人的思维方式的看法
30.在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是( )
A.完全按照个人的意志创造历史
B.不受客观必然性制约
C.摆脱必然性的束缚获得自由
D.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20分)
1.唯物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历史形态( )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古代朴素辩证法
C.近代庸俗唯物主义
D.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E.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2.下列哪些说法表示了时间的一维性( )
A.时乎时乎不再来
B.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C.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D.失落寸金容易找,失落光阴无处寻
E.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3.主观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 )
A.理 B.绝对观念 C.感觉
D.心 E.上帝
4.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是( )
A.共性大于个性 B.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C.个性中包含了共性 D.共性和个性可以相互转化
E.共性是个性的总和
5.正确地把握度才能( )
A.正确地认识事物的质 B.在实践活动中掌握适度的原则
C.提出指导实践的科学准则 D.在实践活动中避免“过”与“不及”
E.避免犯“左”和右的错误
6.“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原理表明( )
A.人的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B.人的认识的相对性和不可靠性
C.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性
D.认识论和辩证法的一致性
E.认识运动是主观和客观的矛盾运动
7.生产工具是( )
A.劳动资料中最主要的有决定意义的因素
B.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
C.划分不同经济时代的物质标志
D.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的要素
E.直接作用于劳动对象的要素
8.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
A.是非对抗性的
B.大量表现为人民内部矛盾
C.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全过程
D.能够通过改革不断加以解决的
E.不断削弱直至最终消失的
9.社会心理是( )
A.低水平的社会意识
B.以理性形式为特征
C.主要表现为个人意识
D.对社会存在的不系统的、自发的反映
E.具体表现为感情、风俗、习惯、成见等
10.共产主义社会之所以是人类最理想的社会在于( )
A.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社会产品极大丰富
B.消灭了私有制,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C.消灭了一切阶级和阶级差别
D.消灭了“三大差别”,使人们摆脱了旧式分工的束缚
E.全体社会成员的共产主义觉悟和道德品质极大提高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1、2题每题7分,3、4题每题6分,共26分)
1.实践及其特点是什么
2.两点论和一点论、重点论和均衡论的区别是什么
3.简述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4.怎样理解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在第1、2、3三题中任选两道题作答。如果三道题全部作答,则第3题无效。每小题12分,共24分。)
1.试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重要意义。
2.用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原理说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必要性。
3.试述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以及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浙江省2002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哲学)试题参考答案
课程代码:00001 00006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C 2.B 3.D 4.D 5.B
6.C 7.B 8.B 9.C 10.A
11.B 12.D 13.A 14.B 15.C
16.D 17.A 18.C 19.C 20.A
21.B 22.D 23.C 24.B 25.A
26.B 27.D 28.D 29.B 30.D
二、多项选择题(多选、少选、错选均不给分。每小题2分,共20分)
1.A D E 2.A B C D E 3.C D 4.B C D 5.A B C D E
6.A C D E 7.A B C E 8.A B C D 9.A D E 10.A B C D E
三、简答题(第1、2小题每题7分,3、4小题每题6分,共26分)
1.(1)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
(2)实践是客观的活动,具有客观性。
(3)实践是能动的活动,具有能动性。
(4)实践是社会历史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2.(1)两点论就是要全面地看问题,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非主要矛盾和矛盾的非主要方面。一点论就是片面地看问题,只看到一个方面而看不到另一个方面。
(2)重点论就是要突出重点,在看到两个方面的时候,必须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均衡论就是不分主次,把两个方面等量齐观。
(3)唯物辩证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的形而上学观点。
3.(1)社会形态是指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2)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方法论意义主要是:第一,它指出社会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第二,它指出社会形态是有机的统一的整体。第三,它指出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3)只有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才有可能对社会进行精确的研究,才有真正的社会科学。
4.(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人的本质不是先天的、天赋的,而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
(3)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性,而不是人的自然属性,因而不存在普遍共同的人的本质。
(4)社会关系是不断变化的,不存在永恒不变的人的本质。
(5)抽象地谈论人的本质是典型的历史唯心主义。
四、论述题(三题任选两题,每题12分,共24分)
1.(1)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它们是认识过程中两个不同的阶段,有着质的区别。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统一的,表现在: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
(3)这一原理的意义从理论上说,要反对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两种错误观点,即唯理论和经验论,从实践上说要防止和克服两种错误的倾向,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2.(1)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2)从总体上看,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基本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基本适合经济基础的要求,相适应是基本的。
(3)但是,在某些环节、方面还有不适应的情况,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来加以解决的,不相适应的方面是非基本的。
(4)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指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5)四项基本原则分别属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由于它们基本上适合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因此必须坚持。只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才能保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才能加快发展生产力,早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3.(1)内容是构成事物的一切内在要素的总和,形式是内容诸要素的结构和表现内容的方式,二者是对立统一关系。
(2)内容和形式既互相区别,又互相统一。其统一表现在:第一,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第二,相互作用。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第三,内容和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内容和形式辩证关系原理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要根据内容的发展,适时地改变旧的形式,如依据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创造与之相适合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同时,要保持那些适合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形式的相对稳定性。
(4)在实际工作中,要反对不注重内容,夸大形式作用的形式主义,也要反对抹煞形式作用的形式虚无主义。
高中各年级课程推荐
|
||||
年级
|
学期
|
课程名称
|
课程试听
|
|
高一 |
高一(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 | ||||
数学拔高 | ||||
物理 | ||||
化学 | ||||
生物(一)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中专项突破课
|
语文写作 | |||
英语阅读理解 | ||||
英语写作 | ||||
英语完形填空 | ||||
物理功和能量 | ||||
高二 |
高二(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理) | ||||
数学(期末串讲)(文) | ||||
化学 | ||||
生物(一) | ||||
生物(二) | ||||
生物(三)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三 |
高考第一轮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物理拔高 | ||||
化学 | ||||
生物 | ||||
地理 | ||||
政治 | ||||
历史(韩校版) | ||||
历史(李晓风版) | ||||
高考第二轮复习
|
数学(理) | |||
数学(文) | ||||
英语 | ||||
物理 | ||||
化学 | ||||
地理 | ||||
高考第三轮冲刺串讲
|
语数英串讲(理) | |||
语数英串讲(文) | ||||
物化生串讲 | ||||
史地政串讲 | ||||
高考试题精讲
|
数学(理) | |||
英语 | ||||
化学 | ||||
物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文) | ||||
Copyright © 2005-2020 Ttshoppi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 |
云南省公安厅:53010303502006 滇ICP备16003680号-9
本网大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