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从孩子认识事物开始,就有了体验。如大孝多少。“比”概念的理解及应用贯穿整个
小学阶段,从低年级的量比直至高年级的率比。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颇感棘手的仍是这方
面的内容,集中体现在:题意理解不透、数量关系模糊、结构”特征含糊、思考方向不明等。
下面笔者就三比问题谈些教学建议,供参考。
一、量比问题
(1)准确找出参照物(标准量或基量)数量间的比较,都有一个基量(参照物、标准量),
教学量比问题的关键在于准确确定基量。·教师可从实际人手,结合“看得到、摸得着、能
理解”的实物,将教学重点放在“谁与谁比”、“用谁作为基量”上。
(2)顺向和逆向叙述
量比的一个显著思维特点就是叙述的可逆性,它是解答量比逆向思维问题的前提和关键。然
而有的教师没有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平时不进行专项训练,就字论算理。
(3)必要的思维模式
为了提高解题速度,形成解题规律,在学生理解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建立正确的、有价值的
思维模式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量比问题中,解题的思维模式有以下两种:a:基量已知
的,采用“多则加,少则减”;b:基量未知的,采用“多则减,少则加”。以上的“多”“少”
要引导学生广义地理解。如提高、增加、贵……均为“多”义;节约、降低、便宜……均为
“少”义。
二、倍比问题;
倍比问题是学生学习乘除法意义及计算原理以后,在量比问题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知识
链的延伸,又是学习率比问题的渡桥。因此它的教学在小学阶段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1)透彻理解整数除法的意义。
倍的真正内涵是整数除法的意义,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因此只有透彻理解除法的
意义,应用倍的概念进行想象,才可突破解题疑难。如:一堆货物50吨,另一堆是它的2
倍少5吨,另一堆有多少吨?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出另一堆货物是50吨的两倍大
还不到,缺少5吨。加上5吨则刚好是两倍。学生就易列式50X2-5= 95(吨)(2)以具体
形象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过渡。在教学时,教师要克服那种空洞的说教和抽象的推理。
三、率比问题
率比问题是在学习分数乘除法意义的基础上拓展而来的,是小学阶段“比”问题的迁移和升
华,牵涉面很广,是知识与能力的综合。这方面的内容,学生理解较困难,教师需结合实际,
精心设计好教学程序,安排好思维台阶,才能使学生逐步达到思维高峰。
总之;三比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又是难点,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充分调动学生
的学习兴趣。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教学水平。
高中各年级课程推荐
|
||||
年级
|
学期
|
课程名称
|
课程试听
|
|
高一 |
高一(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 | ||||
数学拔高 | ||||
物理 | ||||
化学 | ||||
生物(一)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中专项突破课
|
语文写作 | |||
英语阅读理解 | ||||
英语写作 | ||||
英语完形填空 | ||||
物理功和能量 | ||||
高二 |
高二(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理) | ||||
数学(期末串讲)(文) | ||||
化学 | ||||
生物(一) | ||||
生物(二) | ||||
生物(三)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三 |
高考第一轮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物理拔高 | ||||
化学 | ||||
生物 | ||||
地理 | ||||
政治 | ||||
历史(韩校版) | ||||
历史(李晓风版) | ||||
高考第二轮复习
|
数学(理) | |||
数学(文) | ||||
英语 | ||||
物理 | ||||
化学 | ||||
地理 | ||||
高考第三轮冲刺串讲
|
语数英串讲(理) | |||
语数英串讲(文) | ||||
物化生串讲 | ||||
史地政串讲 | ||||
高考试题精讲
|
数学(理) | |||
英语 | ||||
化学 | ||||
物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文) | ||||
Copyright © 2005-2020 Ttshoppi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 |
云南省公安厅:53010303502006 滇ICP备16003680号-9
本网大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