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癌的类型
目前世界上大约每年有千分之一的人生肿瘤。肿瘤分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两大类。一般恶性肿瘤叫做癌。所谓恶性就是发展较快,并且会导致死亡。每年世界上死于癌症的约达200万至300万人。因此,向癌症作斗争,是医学上极为重要的任务。
癌的种类很多,已知的在100种以上。在医学上,根据肿瘤起源组织的不同,常把恶性肿瘤分为两类:从上皮组织如皮肤、腺体等长出来的恶性肿瘤叫癌,如皮肤癌、胃腺癌、乳腺癌等;从间叶组织如肌肉、骨、淋巴长出来的叫肉瘤,如横纹肌肉瘤、骨肉瘤、淋巴瘤等。由于癌比肉癌更为多见,大约为9:1,所以一般都把恶性肿瘤通称为癌症。
二、癌细胞的特征
癌症本身并不致死,它们一般不分泌素质。它们所以引起机体死亡,经常是由于其他原因,这跟癌细胞的特征有关。
我们都知道,正常的细胞一旦转化成癌细胞,在遗传上它们具有不同的性质,表现周围细胞所没有的一些特征,而且这些特征可以传给子细胞。癌细胞的主要特征如下:
㈠癌细胞分裂的自主性(autonomy)
癌细胞的分裂不受周围组织的制约,而呈现“无政府”状态。它不管有机体的需要如何,总是独立进行细胞分裂,终于形成一种独立的组织—细胞团,好象寄生虫一样地生活在有机体内。它优先夺取养分,从而引起机体消瘦衰弱,并且会侵压周围的健康组织,引起其他病症。
㈡癌细胞的可移植性(transplantability)
肿瘤细胞可以移值到适宜的同种宿主体内,并发展和原来完全同样的肿瘤组织。特别是恶性肿瘤的癌细胞彼此容易离散。游离的癌细胞可以通过血液与淋巴管,移到体内其他位置,形成新的癌组织。这就是癌扩散的原因。癌细胞依靠这种侵犯性(invasiveness)和转移性(metastasis)能在宿主体内广泛地播散,使癌症成为往往不能治愈的疾病。
㈢癌细胞发育不全
癌细胞所产生的细胞,一般是不成熟的细胞,没有正常完整的机能。这种丧失某些细胞性状的现象叫退行发育。例如,白血症患者血液中的白血球数量很多,但都不成熟,没有正常白血球的机能。
㈣癌的细胞膜发生异常
据研究,政党细胞一旦转化成癌细胞以后,其细胞膜上就出现新的蛋白质,新的抗原;另外,细胞模上AMP的会计师降低,这可能是细胞分裂不受制约的原因之一。此外,细胞膜上还有许多变化。
以上这些都有表明癌细胞的遗传性不同于正常细胞。产生癌变与一定的遗传因素有关。
三、癌症的病因
什么原因引起癌症?这是一个长期没有解决的复杂问题,许多学者积累了不少调查研究资料,提出了各种不同的假说,有的强调外因,认为癌症是外部的因素如化学因素、物理因素或生物因素诱发的。有的强调内因,认为癌症是由于遗传物质DNA的结构或调控功能发生异常,造成正常细胞的癌变,近年来发现了癌基因(oncogene)是癌症研究上的重要突破。但是完全解决肿瘤病因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㈠关于化学因素
环境中某些化学药品以某种方式作用于机体后,即产生肿瘤。这些化学品叫做致癌剂(carcinogen)。例如,煤焦油、沥青、粗腊油、杂酚油、蒽油等都有一定的致癌作用。煤沥青中含有一种致癌物质,能使从事煤沥青工作的工人发生膀胱癌。3、4─笨并芘涂于皮肤可诱发皮肤癌,也可诱发肺癌;黄曲霉素(aflatosin)对肝癌的发生有一定作用。目前已知的致癌剂约有1000余种,人类约90%的癌症与环境中的化学物质的作用有关。
㈡关于物理因素
物理的致癌因素包括长期的慢性刺激、紫外线照射、各种辐射、机械刺激、创伤以及热刺激等,都可能与癌变有关。例如:放射工作者经常接触射线,由于防护不当,易发生皮肤癌、骨肉癌和白血病。日本长崎和广岛两地的原子弹受害者的白血病和皮肤癌的发病率都很高,据分析,人类的恶性肿瘤约5%是射线诱发的。
㈢关于生物因素
很多科学工作者认为肿瘤的病因是病毒。因为在有些动物的癌细胞中发现到病毒颗粒。致瘤病毒可分DNA病毒和RNA病毒两类:
1.致瘤性RNA病毒
近年来已经证明RNA肿瘤病毒具有致癌作用。在病毒RNA中有一个特定片段能引起细胞恶性转化,这个片段叫病毒癌基因(virus oncogene,简写V-onc),它的产物是一种转化蛋白。目前已发现了26/种致癌RNA病毒的癌基因。例如鸡Rous肉瘤RNA病毒,具有癌基因V-src,它编码一种分子量为60000D的磷酸化蛋白质,叫pp60V-
src,它是一种蛋白质激酶,能使磷酸根离子附到酪氨酸上,细胞质膜上蛋白质的磷酸化对细胞的生长有促进作用。这种RNA肿瘤病毒必须有反向转录酶的存在才能产生肿瘤,例如白血癌病毒(oncornaviruses)含有单链的RNA和由RNA所控制的反转录酶,在病毒RNA上具有V-onc。反转达录酶能催化以病毒RNA为“模板”,合成比链DNA;并能引起宿主细胞的转化(transformation)。其过程大致如下:⑴病毒附于细胞膜上,并穿入细胞内;⑵在宿主细胞中,病毒RNA在反转录酶的作用下,合成DNA前病毒;⑶DNA前病毒整合于宿主细胞的DNA中;⑷按DNA前病毒转录形成mRNA,并翻译成病毒外壳蛋白、反转录酶和病毒特异性抗原;⑸转化细胞通过出芽,形成新的Oncoma病毒.
2.致癌性DNA病毒
有些DNA病毒,象乳头瘤病毒、多瘤病毒和猴空泡样病毒等均有致癌作用。如猴空泡样病毒(SV40)作用于宿主细胞后,可进行增殖,伴有细胞裂解或转化。引起细胞裂解的大致过程如下:⑴病毒附于细胞膜上并穿入细胞内;⑵病毒在核膜旁脱去外壳,而DNA进入核内;⑶病毒DNA转录形成病毒mRNA;⑷病毒mRNA翻译成“早期”蛋白质,参与病毒DNA的复制;⑸病毒DNA复制,复制后的DNA转录成mRNA,翻译成“后期”蛋白质,形成病毒外壳;⑹病毒DNA和外壳蛋白质组成病毒,细胞裂解(图16-12)。
引起转化的大致过程如下:⑴、⑵与上述过程相同;⑶病毒DNA整合到宿主细胞的DNA中,并随宿主细胞基因组一起复制;⑷在病毒DNA控制下,转录形成mRNA和“早期”蛋白质,即病毒特异性肿瘤抗原(TA),它只存在于转化的细胞核内;⑸在整合后的DNA控制下,转录形成mRNA并翻译成肿瘤特异性移植抗原(TSTA),移至转化细胞的表面,完成转化过程而成为肿瘤细胞。
据研究,人类的恶性肿瘤约5%由病毒所引起。
㈣关于遗传因素
肿瘤是细胞的增多和不受限制的生长形成的,而生长是受遗传控制的。所以,一切肿瘤都可能涉及遗传因素。许多肿瘤都有家庭集中的现象,说明它们是有遗传基础的。有些肿瘤是受单基因控制的,有些是受多基因控制的,还有些要嗵是由染色体畸变或细胞质基因突变引起的。
1.单基因遗传的肿瘤
有一些主要由遗传达室决定的肿瘤,是符合孟德尔式遗传的,可能是由一个基因突变引起的,但是肿瘤的发生至少经过两步突变,第一步是生殖细胞中的基因突变,然后再经过一些变化,简单方式是一次体细胞突变,最后才发生肿瘤。目前已知的孟德尔式遗传的肿瘤有数十种。例如:常染色体显性的有:直肠多息肉症;神经纤维瘤、腺癌等;常染色体隐性的综合症有: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伯乐氏(Bloom)综合症等;X伴性遗传的有:多细胞基细胞癌;某种多发性脂瘤等。
2.多基因遗传的肿瘤
有许多家庭性的恶性肿瘤,其遗传方式不是孟德尔式的,也不是染色体畸变引起的,而是多基因(因子)的遗传。例如乳癌、胃癌、肺癌、子宫癌、淋巴腺癌等。
3.染色体畸变所造成的肿瘤
恶性肿瘤往往是同染色体的数目和结构的变异相联系的。有些实验说明,容易发展为癌肿的疾病,往往同染色体的不稳定性(Instability)密切相关。在肿瘤的原发性变化中,先是从一个细胞发生染色体畸变,引起那个细胞的遗传不平衡,使它能进行无限制的细胞分裂,增殖成细胞群。最近有些学者认为,细胞中存在两种染色体,一些染色体带有表达恶性肿瘤的基因;另一些染色体带有抑制恶性肿瘤的基因。恶性肿瘤的发生就是由于这些染色体不平衡所致。这种不平衡可以是由于染色体的异常,也可是由于遗传位点的特异性不平衡。例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在白血病者中,血液细胞的G组染色体中有一个小小的染色体,叫Ph‘(Philadelphia)染色体。利用荧光分带技术,证明这个小的不正常的染色体是一个缺失长臂的22号染色体,缺失的部分移到9号染色体中(有人发现也可以移到别的染色体上)。这种染色体畸变破了基因组成的平衡,造成白血病的发病。Ph’阳性病人的频率是84%,此外,象鼻咽癌,有增多的高异倍体细胞,大于69个染色体的达14.0%(非癌组织的为0.39%)。部分细胞染色体数目可达4n=92。近年来,有人发现恶性淋巴瘤的14号染色体多一条端带,毛细血管扩张共计失调和恶性淋巴结瘤在14q12处有变化,这里是核苷磷酸化酶(Np)位点所在之处。
总之,肿瘤的发生是由于一个外部的或内部的因子作用于某一细胞并造成它的抑制过程的崩溃。这个因子同时引起染色体的损伤,包括断裂、重排列、异倍体和多倍体。从而改变了这些细胞的基因型。它们能够迅速繁殖,并侵入到正常的组织中,成为肿瘤发展的重要因素。
4.体细胞突变引起的肿瘤
一些非遗传的癌瘤,往往是体细胞突变引起的。这种癌瘤要经过两次突变来完成。由于体细胞变的频率一般为0.1~1×10-6/代,一个细胞在其存期中连续发生两次体细胞突变的机会很小,所以非遗传的癌瘤往往是单发的,而且发病年龄较晚。相反,遗传的癌瘤由于体细胞中普遍存在着由生殖细胞而来的一次突变,在这个基础上,再发生一次体细胞突变而形成恶性细胞比较容易。所以遗传的癌瘤常常为多发的,发病年龄也较早。
值得注意的是每一个人都不可避免地发生体细胞突变,每昼夜大约有106个体细胞发生突变,其中一部分将会导致恶变细胞的产生。所以,从理论上讲,每一个人都有产生癌瘤的可能性。但是,必须全面地看问题。即要看到经过体细胞突变在不断地产生着恶变细胞,也要看到在抗体免疫监视机能作用下,恶变细胞也在不断地被消灭着。只有那些有机会逃避免疫监视的恶变细胞才有要嗵获得增殖优势,形成癌瘤。
㈤癌基因的作用
为什么会发生癌症?肿瘤遗传学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科学家们发现了癌基因,癌基因(oncogene)又名转化基因,是人类或其他动物细胞(以及致癌病毒)固有的一类基因,一般处于不活动状态,它们一旦活化便能促使人或动物的正常细胞发生癌变。
1969年美国学者希布纳(Huebner)和托达罗(Todaro)首先提出癌基因学说,认为在所有的细胞中都包含着致癌病毒的全部遗传信息,这些遗传信息代代相传,其中与致癌有关的信息称为癌基因。在通常情况下癌基因处于被阻遏状态,只有当细胞内有关的调节机制遭到破坏的情况下癌基因才表达,从而导致细胞发生癌变。1971年首先在致癌的RNA病毒中肯定有癌基因。80年代初,由于重组体DNA技术和哺乳动物细胞转化技术的发展,人们陆续发现在脊椎动物(包括人类在内)的细胞中都有与V-onc近缘的原因,即存在与病毒癌基因同源的DNA顺序,这些顺序称为原癌基因,(proto—oncogene)或细胞癌基因(C-onc)。一旦细胞的原癌基因活化为癌基因活化为癌基因便引起细胞癌变。目前了解V-onc是一个连续的基因,C-onc是一个不连续基因,它包括几个表达的外显子(extron),被几个表达的内含子(intron)所间隔。C-onc的翻译产物也是一种转化蛋白,而且也结合在细胞质膜上,与V-onc的产物很相似。近来的研究表明,某些癌基因的产物与已经证实的生长因子(如血小板生长因子PDGF、表达生长因子EGF等)有结构上和功能上的密切联系。而且癌基因的同源物大多定位在质膜上,并可能是质膜的组成成分,与酪氨酸激酶的功能是一致的。由此许多学者认为癌基因的致癌性质就是多种生长因子和生长因子受体不适当的激活和表达有关。关于原癌基因的活化可能有两种方式:⑴通过DNA的重排。例如在原癌基因的5'端邻近处插入了其他基因的启动子(promotor),可以提高原癌基因的转录活性。典型的例子是人Burkitt淋巴瘤细胞中8号染色体上的一种原癌基因(myc)与14号染色体的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的重排可促使myc基因的异常表达。⑵可能涉及原癌基因中编码顺序的局部变化。例如人的膀胱癌细胞株T-24的癌基因与相应的正常细胞的原癌基因只是一个碱基对置换的结果:正常细胞的原癌基因(ras)密码子12中的鸟嘌呤在癌细胞中被胸腺嘧啶所取代。在由它们分别编码的蛋白质P21之间也只差一个氨基酸,前者为甘氨酸而后者为缬氨酸。这种微小的差别对蛋白质的立体结构有很大的影响 ,这可能是原癌基因活化成为癌基因的另一种机制。
对于癌基因的研究:目前虽然存在争议,但癌基因的发现无疑是肿瘤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突破。
㈥遗传与环境的共同作用
目前,多数肿瘤学家和遗传学家认为大多数种类的肿瘤发生,既受遗传的控制,又受环境的影响。当然,不同类型的肿瘤的情况是不一样的,有的主要由遗传决定,有的主要由环境决定。许多事实表明肿瘤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产物。例如,胃癌病人的一级亲属中约有3%的人易生胃癌,而对照组约为1.5%,这表明胃癌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另外,胃癌在经济困难生活贫苦的阶层中最常见,在我国水稻产区的发病率特别高,或许是由于饮食的关系,说明又与环境因素有关。[目录]
四、癌变的过程
关于肿瘤发生的机理,也就是说,正常细胞在肿瘤病因的作用下,是怎样恶变成癌细胞并形成癌瘤的呢?Berenblum从动物肿瘤的实验研究指出,肿瘤的发生存在着始动(initiation)和促进(promotion)两个过程。始动过程是关键性的变化,在这个过程 正常细胞产生恶变,随即进入潜伏状态。促进过程可长可短,长时可达几年,十几年,在这个过程中,恶变细胞获得增殖优势而形成癌瘤。机体的免疫状态如何对这个过程有重要作用。例如,用甲基胆蒽涂小鼠皮肤,反复刺激后,皮肤中长出乳头状瘤并开始恶变,这相当于始动过程。如果以后再用巴豆油涂抹皮肤,由于它有抑制机体免疫的作用,所以,涂抹巴豆油后癌细胞生长加速,很快形成癌瘤,这相当于促进过程。如果不加涂巴豆油,则皮肤癌的形成要慢得多,也就是说促进过程需要的时间要长得多。
至于突变细胞怎样就具有无限制增殖的能力呢?我们知道,正常细胞的蛋白质合成,细胞分裂是受结构基因、基因的调节系统所控制的。由于控制细胞增殖的结构基因发生突变,调节系统对它失去控制,结果就会造成细胞无限的增殖。如果是有关的调节基因发生了突变,它不再能产生有效的阻遏物质,控制增殖的结构基因的转录和翻译就会不断地进行,结果也将导致细胞的无限增殖。例如,一些致癌剂、病毒等作用于控制增殖的调节基因所形成的阻遏物质,使其失效而起到激活的作用,结果也能导致细胞的无限增殖而成肿瘤。象SV40病毒感染后所转化形成的小鼠肿瘤细胞,在低温(31℃)时转化成肿瘤细胞,温度增高(39℃)后,转化的癌细胞逆转为正常细胞。由于癌细胞具有逆转为正常细胞的可能性,为癌症的医治提供了可能性。[目录]
五、向癌症作斗争
如何和肿瘤作斗争?根据现在的遗传学的知识,可能有三种新途径:
1.通过遗传机制使癌细胞逆转成正常细胞
在医学的临床实践中,已经发生癌细胞逆转为正常细胞的现象。一些癌症患者也有自然痊愈的现象,即所谓癌细胞自发性退化。据报导,已经有可能在实验室中使人的成交感神经细胞瘤的恶性生长在神经组织中恢复为正常细胞。使癌细胞转化为正常细胞的根本原因是身体内部的天然抗癌能力。已经发现淋巴细胞有抗癌的功能。绝大多数癌细胞在全身血液流动中死亡了。血液中有一种叫做MGI的物质可以使白血病的血细胞逆转至正常。此外,还证明体内存在一种环式磷酸腺苷物质,其最显著的能力是使癌细胞变为正常细胞。由此,在治疗癌症过程中,不应仅靠手术、化疗和放射疗法来杀灭癌细胞。一个更有意义的途径是努力找了同个较好的实用方法,能够影响某个(些)结构基因或调控基因的变化,使癌细胞向政党细胞逆转过来,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2.增强机体征服癌细胞的免疫能力
人类和癌症作斗争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免疫机理,它的功能之一是摧毁癌细胞。前面提到,免疫系统具有免疫监督(immune
surveillance)的作用。当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突变的体细胞能够被具有杀伤功能的致敏的小淋巴细胞所杀灭。当免疫监督功能变弱时,淋巴细胞不论在数量上或功能上均有所降低。细胞免疫能力差,不能控制细胞的连续突变,于是发生癌变。我们知道,免疫机理的效率随着年龄的加大而递减,而癌症发生率则与年龄俱增。许多已知的诱癌剂也是免疫抑制剂。某些致癌养也是这样。由此,在医治癌症时可利用自体瘤苗、异体瘤苗、免疫血清、免疫核粮核酸,干扰素等治疗某些肿瘤有一定的效果。另外,最重要的和根本的办法是设法增强人体对肿瘤的免疫功能,使人体能依赖自己的力量对肿瘤细胞进行有效的斗争。
3.利用遗传工程的新技术改造致癌的基因
这是正在探索的新技术,但它将为彻底消灭肿瘤开辟一条新途径。目前发展起来的单克隆抗体研究已为癌症的诊断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高中各年级课程推荐
|
||||
年级
|
学期
|
课程名称
|
课程试听
|
|
高一 |
高一(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 | ||||
数学拔高 | ||||
物理 | ||||
化学 | ||||
生物(一)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中专项突破课
|
语文写作 | |||
英语阅读理解 | ||||
英语写作 | ||||
英语完形填空 | ||||
物理功和能量 | ||||
高二 |
高二(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理) | ||||
数学(期末串讲)(文) | ||||
化学 | ||||
生物(一) | ||||
生物(二) | ||||
生物(三)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三 |
高考第一轮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物理拔高 | ||||
化学 | ||||
生物 | ||||
地理 | ||||
政治 | ||||
历史(韩校版) | ||||
历史(李晓风版) | ||||
高考第二轮复习
|
数学(理) | |||
数学(文) | ||||
英语 | ||||
物理 | ||||
化学 | ||||
地理 | ||||
高考第三轮冲刺串讲
|
语数英串讲(理) | |||
语数英串讲(文) | ||||
物化生串讲 | ||||
史地政串讲 | ||||
高考试题精讲
|
数学(理) | |||
英语 | ||||
化学 | ||||
物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文) | ||||
Copyright © 2005-2020 Ttshoppi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 |
云南省公安厅:53010303502006 滇ICP备16003680号-9
本网大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