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新的国际政治和经济格局的逐步确立和演变,世界已经发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一个全球相互联系的社会系统正在形成之中,“全球化”正是这种新的相互依赖的全球系统的代名词。“全球化”一词以及“全球化”对国家、社会发展的影响已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关注,相应地,“全球化”对教育及教育现代化的影响也引起了各民族国家教育界的关注。
一、“全球化”及其正确理解
(一)“全球化”——西方学者的解释
“全球化”是近20年来流行于西方的一个“新词”,是西方学者对政治、经济、文化超越国家或大洲而扩展到全球范围的一种“描述”。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对“全球化”有不同的解释:①
从政治制度的角度入手,有些学者将“全球化”解释为现代的各项政治制度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展;
从经济的角度入手,有些学者将“全球化”解释为经济活动在世界范围内的相互依赖,致使资本超越了民族国家的界限,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合理配置;
从文化和人类文明的角度入手,有些学者将“全球化”解释为人类各种文化、文明发展所要达到的目标,是未来文明存在的文化;
从危及人类共同命运的全球性问题的角度入手,有些学者将“全球化”解释为人类在环境恶化、资源匮乏等共同问题面前达成共识;
从信息传递的角度入手,有些学者将“全球化”解释为地球上的人类可以利用现代化的通讯技术,克服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实现各种信息的快速和自由传递;
从较为综合的角度入手,有些学者还将“全球化”解释为全球范围内不断增强的相互依存,全球的同质化。
上述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入手对“全球化”进行的不同解释,既可以使我们充分理解“全球化”的多维度的特征,更可以使我们体会到“全球化”对传统的从民族国家角度分析政治、经济和文化问题的挑战。由此,辩证地理解“全球化”对民族国家的影响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二)“全球化”——辩证的理解
对于“全球化”及其对民族国家的影响,我们至少可以辩证地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1.“全球化”——从帝国主义到“合作主义”
英国学者汤林森把“全球化”看作帝国主义在本世纪60年代的新发展,他指出:“直到60年代,帝国主义这个词足以形容时代之特征,但现在,‘全球化’已经取而代之。”②在他看来,帝国主义是将某一种特定的社会政治体系和经济体系扩散到全球各地,而“全球化”则是世界上各种不同的社会政治体系和经济体系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其发生和发展过程不像帝国主义那样有具体的和明显功利的目标和步骤。“全球化”意味着旧的、较为集权的帝国主义发展模式的终结,同时也意味着新的、较为松散的超越民族和区域的全球性机构的形成,联合国关于解决某种专门问题如人口危机、粮食危机、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等的“全球化”机构的出现也说明了这一点。
2.“全球化”——从帝国主义到新的“霸权主义”
有人认为在某种意义上“全球化”是帝国主义在全球范围的胜利,尤其是美国霸权企图在全球范围的得手。这种“全球化”的霸权特征是显而易见的,至少,它是世界的一种西化,或许,是世界的一种美国化。不掌握一定的西方技术,是无法感受到无所不在的电脑、无处不在的人造卫星、遍及全球的电视等等现代化的普遍压力,也无法得到参加这种国际竞争的入场券③。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虽然处于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中,但这种相互依赖的关系是不平等的。发达国家可以轻易地从不发达国家那里获得各种资源、利润,而发展中国家在得到从发达国家传播来的新观念和新技术的同时,也不得不从属和服务于发达国家。从这个意义上说,“全球化”是新的历史时期的霸权主义。
二、“全球化”对民族国家教育的影响
(一)“全球化”对民族国家的影响
所谓民族国家是指建立起统一的中央集权制政府的,具有统一的民族阶级利益及同质的国民文化的,由本国的统治阶级治理并在法律上代表全体国民的主权国家。它的本质特征主要体现在国家的统一性和国民文化的同质性。民族国家的这种本质特征就决定了“全球化”对它至少有两个方面较深的影响。
首先,在政治方面,“全球化”将影响和侵蚀国家的主权与自治。“全球化”使生产国际化,形成了生产中的跨国关系,削弱了民族国家对本国经济的控制权限。“全球化”导致了一些大洲或地区性防御组织的产生,这些组织为一个整体来处理和解决本组织及本组织成员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执行保卫本组织各个成员国安全的任务,而各个民族国家不再承担国家防御及国际关系等方面的责任。“全球化”带动了各个民族国家的飞速发展,这一发展对民族国家内部政治、经济、文化、资源、科技、人才等方面的需求空前提高,而民族国家政府如不寻求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就很难提供这些需求。
其次,在经济方面,“全球化”将挑战国家化经济。伴随着现代化而形成的全球市场,使国家化经济越来越淡化,国家对国内经济发展的控制能力越来越弱。“全球化”经济的主要推动力之一是跨国公司,随着跨国公司的日益发展和对民族国家投资的增长,经济全球化趋势会进一步加剧,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剧则会逐步使以一个国家内部经济为主体的经济格局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二)“全球化”对民族国家教育的挑战
1.“全球化”形势下教育的新特点
(1)开放性
“全球化”形势下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的开放性。开放的教育是指一个民族国家的教育与其他国家的教育存在着物质的、能量的和信息的交流。在目前“全球化”的形势下,各个民族国家之间乃至各个民族国家、各个国际组织之间存在着大量的物质的(各种教育仪器和设备)、能量的(各种教育人员)和信息的(各种教育观念和情报)交流。因此,“全球化”形势下教育是开放的教育。
(2)多元性
“全球化”形势下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它的多元性。各个民族国家在政治制度和发展程度上都有很多的不同,在教育上也就表现出明显的多元性。这表现为,各个国家和地区不仅都可以独立地制订自己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选择自己的教育方法,而且可以制订自己的教育法律和规章。各个民族国家是规范教育的实体,而不存在一个超越各个实体国家之上的规范各国教育的实体。
(三)“全球化”对民族国家教育的挑战
“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和当今各民族国家现存的教育状态之间存在着极大的矛盾,这种矛盾使得民族国家在“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面临着不少的挑战。
1.“全球化”教育与维护民族国家的利益
“全球化”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国际理解教育,强调要增进各民族和各国人民的相互认识与理解。联合国及其教科文组织在促进世界各国的相互认识和理解方面做了不少的努力,他们特别提倡在“全球化”的进程中“遵守当代的价值观——如国际团结、对其他人类共同体的尊重、民主的交往方式及对于人类社会变化的信心感和责任感等”④,“教育应促进各国、各种族或各宗教团体间的理解、容忍和友谊,并应促进联合国维护和平的各项活动”⑤。但是,在具体实施“全球化”教育的时候,在国际教育交流和合作中,在各种形式的国际教育援助中,是不是要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以及如何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特别是如何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就成了民族国家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
在国际教育的现实活动中,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常常把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渗透甚至公然强加到发展中国家的教育之中。第一,他们以经费相威胁,操纵和控制国际教育组织和机构使之为自己说话和服务造成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教育的进一步不平等;第二,他们打着国际教育理解的幌子,在发展中国家教育中大肆推行他们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鼓吹他们的政治经济体制和教育模式,企图把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发展和教育模式纳入他们的预设轨道;第三,他们通过所谓的教育援助,在政治上开列一系列的条件,对受援国的内政进行干涉。如此等等。
对于一个民族国家来说,国家利益、民族利益是至高无上的,实施国际理解教育、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主要目的绝不仅仅是增进国际理解,而更是为了促进本国教育的发展,并籍此推动整个国家的进步。显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一个独立的民族国家绝对不能接受的。维护国家的利益——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利益是一个民族国家在“全球化”教育的形势下所面临的重要任务。
2.“全球化”教育与缩小教育差距
“全球化”时代的发展与世界各地区教育之间发展的不平衡现象始终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一方面,“全球化”趋势把世界日益连接成一个整体,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的教育之间存在着五十年甚至一百年的差距。在发达国家中,高新科技已经大规模地进入教育系统,并日益发挥着教育作用,而不发达国家的教育不论是教育内容还是教育方法和教育设备都还十分落后和陈旧;在发达国家中,教育的普及化和大众化已经实现,而且,公民普遍具有较高的文化科学素质,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在总人口中占有相当的比例,而在相当多的不发达国家中,普及义务教育仍然没有完成,文盲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很高,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的数量很少。在追求国际教育理解和教育“全球化”的今天,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这种教育差距不仅没有缩小,而且还在扩大。对于任何一个民族国家来说,教育的落后特别是与发达国家教育差距的扩大会极大地伤害本民族和国家的利益。如果不存在“全球化”和一体化,如果不存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任何一个民族国家似乎可以不考虑这个正在逐步扩大的差距,因为其他国家的发展情况和自己的民族和国家没有关系或关系不大。现在的情况是,由于“全球化”造成的各个民族国家的相互依存性,对不发达国家的社会发展将产生消极的迟滞作用,从而阻滞全球政治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比如,文盲的增多将使不发达国家处于更加贫穷和落后的境地,进一步陷入发达国家的服从者和服务者的奴仆地位;而不发达国家的更加贫穷和落后将会增加整个社会的不安定因素,战争、暗杀和各种各样的刑事犯罪会使发达国家也受到很大的影响,而且从不发达国家外溢的大量移民会使发达国家面临许多实际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缩小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差距是任何一个民族国家须面对的重要问题,特别是使发展中国家免于任发达国家宰割的重要问题。
3.“全球化”教育与承认各民族国家教育的特殊价值取向
“全球化”教育在价值取向上强调人类社会的整体利益。但是,人类社会的整体利益并不是直接地、同等程度地表现为某一民族国家的特殊利益。由于政治制度的不同和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各个民族国家在整个全球体系中处于不同的地位甚至是对立的地位,这就造成了不同民族国家的特殊利益,因为不同民族国家的特殊利益,各民族国家教育就有了自己的特殊价值取向。比如,“全球化”教育在培养目标上强调培养“世界公民”,而民族国家的教育则在培养目标上强调培养“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国家公民”;“全球化”教育在教育内容上强调“双语教育”,但对一个贫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双语教育”的人力物力从何而来,“双语教育”对于他们来说又有何近期的利益而言;“全球化”教育在人才政策上强调人才特别是高级人才的全球流动,而民族国家的教育在人才政策上则需要保护人才,限制人才流动到其他国家和地区。在目前条件下,各民族国家应该一方面追求教育的“全球化”价值取向,另一方面,还要特别考虑本民族教育的特殊价值取向,并在教育的“全球化”价值取向和本民族教育的特殊价值取向之间的矛盾斗争中使自己的教育得到发展,从而达到民族和国家的进步,进而促进全人类的进步。
总而言之,“全球化”形势下全球人类社会的整体利益是与各民族国家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相一致,如果全球人类社会的根本利益遭到损坏,则任何民族国家的生存和发展都难以为继。因此,任何一个民族国家都必须面对“全球化”的挑战,并在应对这个挑战中发展自己,进而促进整个人类的发展。
注释:
①杨雪东:《西方全球化理论:概念、热点和使命》,《国外社会科学》,1999年第3期。
②戴锦华:《见证与见证人》,《读书》(京),1999年第3期。
③S·拉塞克G·维迪努著,马胜利等译:《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面展望》,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279页。
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教育报告:1991年》,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318页。
参考文献:
(作者单位教育科学出版社)
高中各年级课程推荐
|
||||
年级
|
学期
|
课程名称
|
课程试听
|
|
高一 |
高一(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 | ||||
数学拔高 | ||||
物理 | ||||
化学 | ||||
生物(一)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中专项突破课
|
语文写作 | |||
英语阅读理解 | ||||
英语写作 | ||||
英语完形填空 | ||||
物理功和能量 | ||||
高二 |
高二(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理) | ||||
数学(期末串讲)(文) | ||||
化学 | ||||
生物(一) | ||||
生物(二) | ||||
生物(三)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三 |
高考第一轮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物理拔高 | ||||
化学 | ||||
生物 | ||||
地理 | ||||
政治 | ||||
历史(韩校版) | ||||
历史(李晓风版) | ||||
高考第二轮复习
|
数学(理) | |||
数学(文) | ||||
英语 | ||||
物理 | ||||
化学 | ||||
地理 | ||||
高考第三轮冲刺串讲
|
语数英串讲(理) | |||
语数英串讲(文) | ||||
物化生串讲 | ||||
史地政串讲 | ||||
高考试题精讲
|
数学(理) | |||
英语 | ||||
化学 | ||||
物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文) | ||||
Copyright © 2005-2020 Ttshoppi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 |
云南省公安厅:53010303502006 滇ICP备16003680号-9
本网大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