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以優質教育的基本目標訂為「令每個兒童的潛質得以發展, 以後成為有獨立思考力, 和關注社會事務的成年人...《香港教育統籌委員會第七號報告書》(諮詢文件)」,在班內生物科的優質教學的達成, 或以下列各點探討一下, 有不盡善處, 尚祈各界人士不吝賜正。
(一) 教學目標
香港課程發展議會編訂的《生物科綱要(1992)》其中包括的教學目標, 不但要求使學生能憶述生物學的概念和原理, 掌握普通的實驗技巧, 還須培養其探索及判斷的能力, 與及對生物學上與個人, 社會, 環境及科技有關具爭論性的問題作積極的討論。
這可借用來提供生物科教師在教學上一個努力的方向。
(二) 教學課程
在較傳統的形式教授生物學, 「實驗」應為生物課程的重要一環。而在某些章節, 例如:「生命的延續」, 「生物與生物間及其與環境的相互關係中」, 教師正可加強其公民意識的培養, 道德價值的灌輸, 及引導學生對性有正確的認識與態度。
近年「環保精神」及近期的「複製基因:複製羊, 複製豬, 複製猴」等課題, 學生皆感有興趣。上「科學科教學法」時, 學員討論起來, 非常熱烈, 效果令人滿意。
Yip Din-Yan(1996)指出香港很多生物科老師仍不肯在堂上給學生時間作社會性討論, 推說授課時間緊迫, 或會影響考試成績, 其實會考範圍已刪除了一部份背誦內容, 以適應新課程, 而會考題目亦有相應的修改。
在澳門, 課程方面其實也有相當的改革。
(三) 教學策略
隨著普及教育的推展, 成績稍遜的學生(差生)問題成為國際教育的焦點, 也是教師頭痛的根由。在教師進修課程中, 在職教師對學生無心向學的事例, 莫不搖頭嘆息, 深感無奈及可惜。
以專家學者的研究(韓孝述, 1993)及過往的教學經驗, 布藍姆(Bloom)的「通達教學法」值得推廣, 其部份理論架構可用一條“時間函數”方程式來表達。“時間函數”如下(Carroll, 1963):
實際學習時間
學習達成度 =f(--------------) ……………………………(i)
必要學習時間
(1) 學習機會 x (2) 毅力
=f(-----------------------------------)…(ii)
(3) 能向 x (4) 教學質素 x (5) 理解力
式(i) 表示譬如某學生學習光合作用需要10小時, 但只用了7小時學習, 學習達成度便只有70%。
式(ii)指示, 學生的“實際時間”受兩個因素制約:(1) 教師給予的學習機會(老師允許學生用多少時間學習某一課題)和(2) 學生的毅力(學生願意投入多少時間來學習該課題), 而學生的“必要學習時間”則受三個因素決定:(3) 學生對該科的能向, (4) 教師的教學質素及(5) 學生對授課和教材的理解力。
由式(i) 可知, 加長“實際學習時間”(分子), 同時減少“必要學習時間”(分母), 便能提高“學習達成度”。
式(ii)的五個因素中, 有三個屬於學生方面:((2)毅力, (3) 能向, (5)理解力), 教師較難改變; 有兩個屬於教師方面((1)學習機會, (4)教學質素), 教師較易改善。
因此, 綜合兩式表明:成功的教學法, 是要教師給予學生較多的學習機會,鼓勵學生加長“實際時間”; 並要改良教學質素, 協助學生減少“必要學習時間”。
而教學質素, 包括下列幾點 :
(1) 給學生提供“啟示”
(2) 讓學生“參與”
(3) 讓成功得到“強化”
(4) 讓失敗得到“回饋”訂正。
故此, 我經常鼓勵學員不要對“差生”問題耿耿於懷, 只要我們哂弥行У慕虒W方法,多給學生答題目, 做實驗, 分析數據, 多推論, 甚至推廣到日常生活應用方面, 他們的學習成效一定會比以前增強的。
這就是生物科優質教學了。
學員基本上同意我的說法及做法, 但有很多在職教師卻訴說學校資源不足, 工作量大及有人事困難等問題,這往往令他們裹足不前。我對這個問題十分關注, 希望藉著這個研討會, 能拋磚引玉, 祈盼政府及學校方面能多撥款項, 添置實驗儀器及視聽教材, 使教師能夢想成真, 學以致用, 那便是莘莘學子之福了。
(四) 教學模式
楊榮祥(1985)指出生物科教學模式可分兩大類, 六個模式。為達成不同教學目標, 教師可靈活地採用不同的教學模式:
(A) 資料處理的教學模式
(1) 科學探討模式
(2) 探討訓練模式
(3) 概念達成模式
(4) 組織因子模式
(B) 社會性交互作用類的教學模式
(1) 集體探討模式
(2) 角色扮演模式
探討活動是一系列刻意安排的積極學習活動。在探討的過程中, 由易至難, 包含有一般知識的功能與本質,數據, 實驗, 變因控制, 假設, 以及應用問題等。在達成認知或技能方面的教學目標近年較推廣「科學探討模式」,由教師主動發問問題,學生經思考回應。
在達成情意教學目標方面, 「集體探討模式」是很好的選擇。教師提供一個他們切身有關的問題, 讓學生扮演探討員或觀察員。在討論過程中, 彼此間不同的反應, 看法, 感受是學生感覺有興趣及有意義的,而且辨認問題, 組織問題, 以及解決問題, 都要學生採取主動咝? 所以這不但可培養學生哂谜Z文能力, 更可令學生積極思考, 更會影響他們對一些具爭論性的問題(如遺傳工程科技, 愛滋病及環境保護)所持的態度。
據職前及在職教師表示, 這些教學模式雖為有效, 但校內至今仍有些老師會反對試用的。可能是為了應付考試問題, 也可能是不想花時間準備新課程, 故此仍沿用「老師講, 學生聽」方法, 沉沉悶悶, 學生努力死記, 過後便忘。如此說來, 要推廣這類型的優質教學, 使教師多哂谩缚茖W探討模式」及「集體探討模式」, 相信一定要整個教育界通力合作, 取得共識, 努力推動, 方可成功的。
(五) 教學技巧
韓孝述(1993)介紹從皮亞傑(Piaget)理論發展出來的授課技巧有:學習環境, 前導組體, 概念圖和相異構想等。
由於學生在上課之前, 對許多事物已有一套不正確的想法, 叫做「相異構想」, 故此對於科學的概念, 就難以接受了, 例如有不少學生認為昆虫不是動物, 因為有四隻腳的才是動物(Hill, 1995)。有效的授課方法, 必須發掘學生常見的相異構想,對準擊破, 促致概念達成。
要發掘相異構想, 除了參看文獻及進行本地研究外, 香港考試局每年編寫的《考生表現報告》也可提供資料。向前輩請教或與友儕討論亦是一個好方法。教學年資長些, 也可積累多一些經驗。
(六) 學生學業成績參差問題
以香港教育委員會出版之《九年強迫教育檢討書》所指「學業成績稍遜學生」是全港學業水平最低20%。這類學生的學業水平可能落後同輩兩年或以上。在澳門, 中小學生雖沒有被編組別, 但班內學業成績參差也是一個問題。
事實上學校和教師可以用很多方法來照顧學生的個別差異的, 例如, 哂妙~外資源, 輔導教學等。然而教師工作量或會增加。
Fitzgerald (1993)指出“Regular discussion, ‘debriefing time’ wouldhelp to clarify their (the disinclined students‘) observation....”, 哂脨a常討論及活動後簡報可幫助無心向學的學生。
Fitzgerald (1993) 也認為“Motivation and self-esteem are achievedthrough : meaningful concrete activities ; mastered skills; constructiveengagement in the achievement of shared goals, in the company of peers”. 做小組活動是一個很好的方法。
各類型小組活動中, 專題研究(project)是常用的方法。
教師把學習者分成若干小組, 要求他們研究並選取適當的主題, 給予準備實際時間, 並要向其他班內成員及有興趣人士提出專題研究內容。
一般情況下, 做專題研究時, 成績較好的學生多被選為組長,負責較多工作。他們除了負起領導責任, 也可激勵成績較差的同學, 而他們自己因而又有更多學習及研究機會, 探求更深更闊的知識。故此, 專題研究既可幫助差生, 亦可促進成績較好學生的學習效果,一舉兩得。況且, 一旦學會了的東西, 有必要與人分享, 並提供新知, 這正好用來培育未來有獨立思考及關注社會事務的成年人了。
由於教「教育科技」科得來的經驗, 我多提議教育學院的學員在小組報告的環節中, 選用一些自編、自導、自演的錄影片段,甚至多媒體電腦教學。這一年半以來, 感謝教育暨青年司教育資源中心主任及全體員工的鼎力支持及悉心指導, 學員都很努力完成功課,成績尚算不俗。在問卷上, 他們絕大部分都表示這項活動對他們在教學上/學業上有所幫助。還有不少學員向我表示, 他們不再喜歡用「老師寫黑板, 學生抄筆記」的古老教學方法了。若條件許可, 他們一定會善用資源, 多用教育科技, 騰出較多時間讓學生在堂上討論, 提高教學質素的。
(七) 小結
Yip(1996)在 " The Biology Curriculum inHong Kong -Trends and Challenges"一文中表示:"Aneffective teacher needs to adopt the role of a facilitator of learning, ratherthan as a purveyor of information"。生物科教師不要只作資料的供應人了。
在師資培訓教育中,“pre-service teacher education and in-servicestaff development should aim at equipping biology teachers with the necessaryskill for conducting interactive learning, active reading and writing,role-play and case studies( Hofstein & Walberg, 1995; Pang & Day ,1991)”,互動式教學法:例如小組討論, 合作式學習, 主動性閱讀及寫作,角色扮演及個案研究等, 不可不備。
有了一群對教育充滿理想而又肯付諸實行的教育工作者做接班人, 再加上學校行政方面的支持,政府部門的配合與及社會人士的認同, 全澳生物科優質教育的實現, 指日可待。
參考資料:
王文科(編著):《資優課程設計》。心理出版社, 台灣, 1992年。
香港課程發展議會(編):《中學課程綱要:生物科》。香港教育署, 1992年。
教育統籌委員會(編):《教育統籌委員會第七號報告書:優質學校教育》諮詢文件。 香港, 1996年。
楊榮祥:《生物科:教學模式研究》。高立圖書有限公司, 台灣, 1985年。
學校教育檢討小組(編):《九年強迫教育檢討報告》。香港教育委員會, 1997年。
韓孝述“生物教育”,載黃顯華(編), 《中學教育課程發展》。商務印書館, 香港, 1993年, 第84頁-114頁。
Fitzgerald(1993), citedin Allan Walker, Michael Bradley and Del De Kantxow (1996),“ Resturcturingfor Improved Learning Outcomes : Helping Disinclined
Students,” EducationJournal, The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Summer 1996, Vol. 24, No.l, pp.87-110.
Yip Din-Yan (1996) “TheBiology Curriculum in Hong Kong - Trends and Challenges”, Education Journal,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Summer 1996, Vol. 24,No.1, pp.155-176.
高中各年级课程推荐
|
||||
年级
|
学期
|
课程名称
|
课程试听
|
|
高一 |
高一(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 | ||||
数学拔高 | ||||
物理 | ||||
化学 | ||||
生物(一)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中专项突破课
|
语文写作 | |||
英语阅读理解 | ||||
英语写作 | ||||
英语完形填空 | ||||
物理功和能量 | ||||
高二 |
高二(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理) | ||||
数学(期末串讲)(文) | ||||
化学 | ||||
生物(一) | ||||
生物(二) | ||||
生物(三)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三 |
高考第一轮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物理拔高 | ||||
化学 | ||||
生物 | ||||
地理 | ||||
政治 | ||||
历史(韩校版) | ||||
历史(李晓风版) | ||||
高考第二轮复习
|
数学(理) | |||
数学(文) | ||||
英语 | ||||
物理 | ||||
化学 | ||||
地理 | ||||
高考第三轮冲刺串讲
|
语数英串讲(理) | |||
语数英串讲(文) | ||||
物化生串讲 | ||||
史地政串讲 | ||||
高考试题精讲
|
数学(理) | |||
英语 | ||||
化学 | ||||
物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文) | ||||
Copyright © 2005-2020 Ttshoppi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 |
云南省公安厅:53010303502006 滇ICP备16003680号-9
本网大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