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础教育中要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社会的共识。通过学校教育,要使学生思想、科学、心理、人文等方面的素质和多种能力得以开发和提高,但有些教育专家认为这样还不够,呼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需要更广域化,即除以上说到的能力素质外,更要培养符合时代鲜明要求的具有创新能力、扩展能力、跨学科能力的人才。
1. 生物教学的现状
由于生物学科本身的特点,人们普遍重视强化学生的思维、观察、操作、分析能力,忽视了对学生记忆力的开发培养,甚至于有人把记忆力排除在素质范畴之外,只注意知识的讲授,不注意记忆方法的传授,所以初中学生普遍存在记忆力低下的现象。其原因是:
(1)从小学升入中学不能及时适应,记忆发展没跟上要求。
(2)生物学科不受重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往往喜听不喜记。
(3)懒惰心理太强,不及时复习,记忆不得法,遗忘率高。由于记忆力开发不到位,进而会严重制约学生综合能力全方位的发展。笔者认为中学生物教学中对学生记忆力的培养,与当前素质教育的主流是吻合的,而且是人才素质培养的基础和起点,理应受到相应的关注。
2. 记忆在人的素质中的地位
记忆是人过去的经验和感知在大脑中留下的印迹,它对人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1)记忆与智力。记忆力是人智力的四个基本要素之一,是衡量和决定一个人聪明程度的重要指标,而且还是想象力、思维能力的基础。培养记忆力是发展智力的必要条件。
(2)记忆与心理。记忆是人的一种属于智能方面的基本心理过程,它保证人的心理活动得以持续,没有记忆一切心理都无法发生发展,它是人产生情绪、意志、学习等心理活动的基本条件。当今社会尤其看重一个人的良好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那就不能不注重对人记忆力的培养。
(3)记忆与学习。记忆是学习的基础,学习是人们获取新知识、新经验的过程。记忆是知识的仓库,保证人们不断进行再学习。所以培养记忆力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步骤,教学中我们看到,成绩好的学生没有不重视记忆,不善于记忆的。记忆力是学生的重要学习能力,具备了较强的记忆力,学习的效率才有保障。
(4)记忆与创造力。创造力倍受当今各国的重视,被认为是跨世纪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江泽民主席曾指出:“创造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什么是创造力?它是指首创前所未有的思想和事物的能力。乍看这于记忆不相干,殊不知首创不能凭空产生,应有一定的根基,这就是人们以往的经验———保持在人的记忆中的原来的思想。人们将已有的知识经验重新组织才能提出新方案、新程序,创造出新成果。人的创造力包括吸收、记忆、想象、观察和操作等能力要素,其基础是记忆能力,其余要素都须依赖人们以往积累的经验。所以,知识积累是创新的条件,记忆是创造的前提,记忆力越强,创造力就越强,记忆得知识越丰富,可行创造的领域也越广。
(5)记忆与其它能力。培养记忆力是培养人的各种能力的起点和基础,因为记忆是思维的起点和伴侣,也是一个人分析能力、综合能力的保证,是强化知识迁移能力、扩散能力、跨学科能力的前提。一个人没有记忆力,根本谈不上其它能力的开发。因此基础教育中不能轻视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否则,其它素质的培养无从谈起。
3. 记忆能力的开发途径
不可否认,良好的记忆有先天遗传的因素,但更多取决于后天的开发程度,发掘学生记忆潜能,培养学生记忆能力的方法很多,但都必须依赖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记忆的规律。我在这方面的认知和尝试如下。
(1)记忆的前提———学习目标。目标是人们行为的方向和指针,学有目标,记有目的,才能进行有效的知识积累。目标明确可提高大脑皮层相关中枢的兴奋度,使记忆效率提高。平时教学时,教师紧扣目标进行教学,并定时检查,督促学生高效地开展记忆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那么,学习效果就不言而喻。
(2)记忆的动力———学习兴趣。柏拉图说过:“强迫学习的东西是不会保存在心里的。”可以说,智力的各个侧面开发都有赖于兴趣,记忆力也不例外。还有人讲:“兴趣意味着自我活动。”学生在兴趣驱动下,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空前高涨,大脑容易激发并维持在一定水平的兴奋状态,更易产生持久、牢固、深刻的记忆。所以,讲课时教师要巧设情境;练习时要结合学生爱好特点,经常变换角度和节奏,还要多注入新意及联系实际,增加其趣味性,切忌照搬书本原句,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开启记忆之门。
(3)记忆的关键———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分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所谓意义记忆是指通过理解材料而进行的识记,也就是理解记忆。机械记忆容易遗忘,而理解越深,印象越深,则记忆越牢固。有位教育家曾说:如果一个人深入思考所读课文的内容,那么虽然他并没有努力去记住材料,而材料却能很容易地印入并牢固保持在记忆里。教学中提倡学生理解记忆,避免不求甚解,把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救出来,因为死记硬背是使人智慧迟钝的大敌。例如,五类脊椎动物体内连接心脏的各个血管内的血液类型有3种,学生若不能区别3种血液的概念和各血管血液的来龙去脉,答题常会张冠李戴,被动的瞎猜。又如要记住家鸽适于飞翔的特点,应强调两点:一是如何减少飞行阻力;二是如何提高能量供应。学生理解了知识后,极易记住。
(4)记忆的保证———复习巩固,强化训练。记忆的3个环节是识记、保持和回忆。识记以后若不能保持就谈不上回忆,这就是遗忘。及时复习可减少遗忘;而反复强化,才可能形成永久的记忆。复习方式有多种,系统列表法特别有助于强化记忆,因为列表可将各章节分散的知识,按逻辑关系连结成知识网,便于理解和记忆。一般对同类知识进行归纳列表,使知识脉络清晰、条理分明,而对易混淆的知识用比较列表法,更易分辨区别,这都是为了便于记忆。例如,蝌蚪和青蛙的区别,不完全变态和完全变态的记忆都可列表比较,帮助记忆。列表既可由教师全包,更好的是将“半成品”或空白表交给学生填,甚至让学生自己设计。在提高学生概括能力的同时,敦促学生潜移默化地将已有的知识输出,这样必然要挖掘深层次的记忆。在复习时评析纠错法对增强记忆有特殊的效果,它可以加深印象,提高学生对类似错误的免疫力,避免重蹈覆辙。对个别学生反复写错的字,不妨尝试用消极练习法纠正,将错就错,令其专写错字,帮助他将下意识的错变成有意识的记忆,往往效果很好。对生物名词概念中的生僻字和易错字,我在考前复习时专门组织学生听写,以引起警觉,强化记忆,效果较理想。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是训练学生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所以初学知识之后强化练习很有必要。鉴于当前生物教学的实际情况,当堂练习对巩固记忆十分必要,为此教师必须戒除“满堂灌”,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其练习,做到不仅要讲到位,更要练到家。练习使记忆准确,及时练又可查漏补缺,使记忆更完善,在强化记忆效果的同时,也强化了记忆的能力。
(5)记忆的增效剂———学生全身心的调动。心理实验表明:全身各器官协同联动产生的记忆效果比单一器官参与活动的效果有明显的优势,不仅持久、准确、敏捷,而且更加全面具体。现在普遍倡导的学生上课要“一看、二听、三说、四写、五想”。也就是五到:眼、耳、口、手、心都到位,可大大提高学生记忆的质和量。教师上课要采用多种手段、多样媒体调动学生各个感官充分参与,促使他们获得良好的记忆效果,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记忆潜能。例如,教具、实验、观察使教学内容形象具体,学生感受确切,对促进记忆有事半功倍之效。电教手段尤其电脑多媒体对辅助学生理解动态、抽象的知识获得准确深刻的记忆也是公认的了。另外,课堂组织学生朗读重点,鼓励学生积极发言,适当讨论,在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基础上,更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强记忆能力。总之基础教育阶段素质培养应当多元化、基础化,要从基本素质抓起。其中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远没有过时,而且非常必要,尤其是对生物学科既理又偏文的特点,记忆就显得更为重要。
高中各年级课程推荐
|
||||
年级
|
学期
|
课程名称
|
课程试听
|
|
高一 |
高一(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 | ||||
数学拔高 | ||||
物理 | ||||
化学 | ||||
生物(一)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中专项突破课
|
语文写作 | |||
英语阅读理解 | ||||
英语写作 | ||||
英语完形填空 | ||||
物理功和能量 | ||||
高二 |
高二(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理) | ||||
数学(期末串讲)(文) | ||||
化学 | ||||
生物(一) | ||||
生物(二) | ||||
生物(三)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三 |
高考第一轮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物理拔高 | ||||
化学 | ||||
生物 | ||||
地理 | ||||
政治 | ||||
历史(韩校版) | ||||
历史(李晓风版) | ||||
高考第二轮复习
|
数学(理) | |||
数学(文) | ||||
英语 | ||||
物理 | ||||
化学 | ||||
地理 | ||||
高考第三轮冲刺串讲
|
语数英串讲(理) | |||
语数英串讲(文) | ||||
物化生串讲 | ||||
史地政串讲 | ||||
高考试题精讲
|
数学(理) | |||
英语 | ||||
化学 | ||||
物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文) | ||||
Copyright © 2005-2020 Ttshoppi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 |
云南省公安厅:53010303502006 滇ICP备16003680号-9
本网大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