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的提出
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教给学生的仅仅是知识,学生不能够很好地进行运用。即使勉强将知识学会,遗忘也较快。能否找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将知识点融会贯通,产生一种多侧面的立体感觉,并能较好地在实践中运用,本人进行了一些探索,总结出了中心问题发散教学法。
中心问题发散教学法是指一堂课应以一个问题作为中心,由此向多个方向进行思维发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进行层递、综合、比较、抽象、概括、迁移、例证等思维方式的教学方法。它改变了传统的按部就班、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模式,一改过去那种先讲后练再总结的教学程序,将讲、练、复习、预习等学习行为揉合在一起,让学生在课堂上既能对旧知识进行回顾,又能对新知识进行学习,还能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将学生的视野从狭小的一节课、一章内容发散到整本书甚至整个自然界当中,将学生简单的学习知识的行为发散到学习和锻炼各种思维方法上去,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牵动中心问题这条网纲,拉上一条一条大鱼。
教学模式
中心问题发散教学法的教学模式可概括如下:
1. 提出问题
中心问题发散教学法的关键问题是要根据教材内容提出一个能够贯穿整节课内容的中心问题,这个问题提得是否得当、合理,直接关系到整节课的成败。所以,教师应钻研教材,深刻领会教材内容的实质,找出中心问题。当然,这个中心问题不必局限于教材的重点内容,也不必非是教材的某个知识点,它可以是一句俗语、一个例证、一种自然现象、一则新闻报道,也可以是一个日常生活常识,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引发的疑问或一个故事,只要能够引导学生思考的兴致和探究的积极性就行。问题的提出应讲究艺术性,切忌平淡无奇,白开水一杯。可用巧设悬念的方法将学生带入教师布下的迷宫里,也可用一哲理性较强的语言把他们引进神圣的殿堂,还可以以诗的语言让他们随着一股春风迈入一个新的天地。总之,要让学生一开始就被教师打动,随着教师的思维而思维,循着教师的问题而疑惑,产生出解决问题的欲望来。
2. 解决问题
中心问题一经提出,学生的思维便被调动了起来,教师应适时地抓住时机来解决中心问题。不过,对于中心问题的解答不能简单地找出答案了事,也不能被教师所包办,而应该运用启发式原则,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牵动学生思维的脉络,让其朝着教师构建的路径进行探索和发现,自己找出答案。这里应该注意的是,在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中,应适时地进行总结和概括,以便使学生的思维条理化、规范化,不至于漫无边际和脱离主题。同时,中心问题在解决过程中会使学生的思维产生一个个的着力点,这便为问题的进一步发散创造了条件。
3. 问题发散
在中心问题解决中,学生的思维便活跃了起来,并对中心问题在解决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一些知识产生了背景准备。这时,教师便可引导学生对于中心问题及其解决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个个着力点进行适时、适当的发散。如可将中心问题进一步类推,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和观察它的内涵,以便使学生对中心问题有更深层次的本质认识;也可把中心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运用的某个理论同学生已有知识进行综合和比较,找出相同或相似的地方,看看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还可对中心问题及其解决过程中所涉及或总结出的知识点进行适当的例证习题练习,以巩固和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问题发散时要把握住一个原则,那就是充分利用好中心问题的提出及解决过程中所产生的背景资料,进行各种层次上的逻辑递推,切忌漫无边际、牵强附会地胡乱联系,要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出一个实实在在的思维空间,奠定好扎实的思维基础,依据“跳一跳,够得着”的最近区域原则,进行探索和发现,锤炼思维。
4. 多级发散
所谓多级发散是在中心问题发散过程中所产生的新的思维着力点上进行进一步的发散和发现的思维方法。它可以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的思维在更多更高的层次上得到锻炼。
理论依据
中心问题发散教学法的操作原则是:提出问题———诱发兴致;解决问题———激发探点;发散问题———开发思维。它继承了我国启发式教学的优点,并借鉴了当代教育心理学的一些研究成果,是一种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着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
1. 提出中心问题,诱发兴致
中心问题的提出要求要巧妙、诱人,引人入胜,这充分体现了启发式教学的原则。孔子指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里的愤是心求通而未得,悱是口欲言而未达的意思,而启则是开其意,发为达其辞之意,也就是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将学生置于一种心欲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言的境地,产生出一种强烈的积极学习的心理状态,从而收到启发之效,较好地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2. 解决问题,激发探点
心理学认为,个体在理解和思维时,要在已有认知结构中进行搜索,寻找与思维点相关的材料,若搜索到有关材料,则思维点便成为了具有具体意义的信息,实现信息的转移,完成思维的过程;若未搜索到,则不能实现信息的转换,导致思维点的流失,从而使思维失去意义。由此可以看出已有认知结构和旧知识在思维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基础作用。中心问题发散教学法便是基于上述的理论依据,要求教师尽量在解决中心问题过程中诱导学生产生出一个个思维着力点,给学生的大脑输入背景资料,从而为进一步的探索与发现奠定基础,为思维的进一步发散做好准备。
3. 问题发散,开发智能
国内外的研究表明,无论是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还是创造力的形成与稳定都是不断地进行变式思维的结果。所以,教师如果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地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从已知信息中寻求大量的新异独特的新信息,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去观察和分析同一事物,从一个知识点、一节内容联想到其它知识点,其它章节,甚至其它学科的内容,就会充分地开阔学生的视野,锻炼他们的思维,开发他们的智力和能力。
范例
以下是高中《生物》“基因突变”一节的教学过程:
效果
首先,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技巧。它的核心是问题发散,是由此及彼的层递、比较与分析,是将已有知识和新知识的融合,是理论与具体例证的相互印证。所以,学生的思维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在多层面上得到锻炼。
其二,可以使教材的知识点更系统、更符合认知规律,有利于教师完成知识点间的过渡和衔接。
其三,可以扩大知识点的范围,扩充教材容量,弥补教材对知识点解释方面的一些欠缺。
其四,能使学生适时地对旧知识进行复习和回顾,很好地为以后要学的知识做好铺垫,并能将新旧知识串联在一起,加强理解和记忆。
注意事项
第一,中心问题发散教学法是一种思想,而不是一种机械的模式。在运用时,不必拘泥于某一种框子,既可以在解决中心问题之后进行发散,也可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先发散,而后总结中心问题的答案。
第二,利用中心问题发散法时,应牢牢把握住中心问题这根主线,使整个课堂内容都围绕这一问题而展开,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围绕这一问题而活动。
第三,运用中心问题发散教学法时,要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而作为教师应掌握好主导方向,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和发现,去总结和比较。
第四,中心问题发散教学法适用于逻辑性、系统性较强的学科和课型,并非适用于所有的学科、所有的课型,而且这种教学法不排斥其它的教学方法。
总之,中心问题发散法教学,是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的一种教学方法,还很不成熟,还有待于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检验和总结,以便进一步补充和修正。
高中各年级课程推荐
|
||||
年级
|
学期
|
课程名称
|
课程试听
|
|
高一 |
高一(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 | ||||
数学拔高 | ||||
物理 | ||||
化学 | ||||
生物(一)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中专项突破课
|
语文写作 | |||
英语阅读理解 | ||||
英语写作 | ||||
英语完形填空 | ||||
物理功和能量 | ||||
高二 |
高二(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理) | ||||
数学(期末串讲)(文) | ||||
化学 | ||||
生物(一) | ||||
生物(二) | ||||
生物(三)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三 |
高考第一轮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物理拔高 | ||||
化学 | ||||
生物 | ||||
地理 | ||||
政治 | ||||
历史(韩校版) | ||||
历史(李晓风版) | ||||
高考第二轮复习
|
数学(理) | |||
数学(文) | ||||
英语 | ||||
物理 | ||||
化学 | ||||
地理 | ||||
高考第三轮冲刺串讲
|
语数英串讲(理) | |||
语数英串讲(文) | ||||
物化生串讲 | ||||
史地政串讲 | ||||
高考试题精讲
|
数学(理) | |||
英语 | ||||
化学 | ||||
物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文) | ||||
Copyright © 2005-2020 Ttshoppi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 |
云南省公安厅:53010303502006 滇ICP备16003680号-9
本网大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