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 三峡大坝蓄水淹没土地、库区移民安置和新城及工矿迁建等带来了库区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的巨大变化。为此,如何构建符合景观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准则的宏观土地利用类型新格局,不仅是近 10 年内百万移民安置和生产布局的重点,而且关系到库区未来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论文分析了在土地淹没与置换的胁迫条件下,库区土地资源类型转换的方式与过程;从要素控制、地段设计到系统模式优化的不同层次,提出了库区土地生态设计模式与措施;并从产业协调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库区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的方案。
关键词 土地类型;胁迫转换;土地利用;优化配置;三峡库区
中图分类号 F3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3037(2001)04-0334-07
三峡库区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TGRA),是指按照大坝正常蓄水位 175m 淹没所涉及的重庆和湖北库区的 20 个县市(区),土地总面积为 5.54×104km2,其中山地和丘陵面积合占 97.1%,是典型的山地区。三峡大坝蓄水淹没大量土地,对库区土地利用产生重大的胁迫作用,尤其是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很大冲击,主要是生产活动的地域空间大大缩小,耕地资源锐减和非农建设用地的增加呈失衡发展态势,促进了库区土地利用类型的迅速转换,从而加剧了人地矛盾。同时,大坝的兴建又给库区土地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带来了新的契机。关键是要立足于库区山地资源的特点和优势,抓住国家投入、对口支援和库区优惠政策机遇,科学规划和优化用地布局,培育生态资源,发展生态产业,特别是以科技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适时调整大农业的结构与布局,走专业化、产业化和市场化的高效生态农业的道路,对于改善库区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农村地区脱贫致富,实现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1 土地利用类型的转换
土地利用类型转换,是指一定时间序列之内的不同土地资源利用方式在地域空间上置换与更替的过程,是实现区域土地利用动态优化配置的重要前提与途径。土地利用类型转换的基本驱动力在于人类的外在胁迫作用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内在演化发展,前者是一个直接的、短期的和自觉的驱使过程,后者是一个间接的、长期的和自发的演替过程。
1.1 人类外在调控下土地利用类型的转换
人类对土地利用类型外在调控的基本形式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即按照地区国民经济和各产业部门发展的用地需求,以土地资源适宜性为依据,以现状土地利用为基础,对一定时期内的区域土地资源利用方式、数量结构和空间布局作出战略性的部署与调整,最终通过土地利用类型空间转换程式反映出来,并进行实地定位(划定改变后的用途范围)。三峡库区土地资源利用具有两方面的重要特性:一是土地利用规划的总体目标必须服从和服务于三峡工程效益的发挥(主导性),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二是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受大坝蓄水土地被淹没而使库区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土地空间缩小的制约(外在胁迫性),由此决定了库区土地资源的未来供给及其空间分布的显著变化,增强了土地用途间的功能竞争性(图 1)。
![]() |
图 1 三峡库区土地利用类型空间转换程式图
Fig.1 The process model of spatial conversion of land use types in TGRA
在空间上将实现 4 种形式的转换:一是 175m 水位线下河谷平坝地被淹形成水域,损失良田 1.79×104hm2;二是低山丘坡及台塬区耕地因新城镇建设、工矿迁建和移民新村建设使部分农用地转换为建设用地(如新规划建设占用耕地,秭归县为 0.12×104hm2,巴东县为 0.03×104hm2);三是>25°坡耕地通过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将逐渐转换为林牧业用地 (26.34×104hm2);四是荒山荒坡地开发改造为耕地 (1.10×104hm2) 的力度加大,但总的潜力较小。主要利用类型的转换特点:①未利用地,主要包括中低山的荒草地和耕地中的田土坎地,通过开发整理后转换为耕地、林地、园地和牧草地,将使库区土地利用率提高 2.03%;②园地淹没数量较大,而适宜改造为园地的后备土地资源又有限,因此,主要依靠农业内部用地结构调整(如退耕还园)和农村居民点缩并(如退宅还园)达到其稳定发展。在布局上由过去主要在河谷地带向低山丘陵坡地转换,而且逐渐由布局分散向集约型转变,品种由普通型向优质型转变;③林地面积显著增加,逐步形成山上涵养水源林、陡坡地水保林、缓坡地水果经济林和沿江岸防护林的分布格局;④牧草地通过陡坡地退耕还草和未利用地改造的途径,面积有所增大,主要集中布局在中低山陡坡地;⑤建设用地总的趋势是城镇集约化、工业园区化、交通网络化,在地域布局上将更强调集中、集约和高效利用的原则。
1.2 自然环境演替与土地利用类型的转换
三峡库区地表起伏、高差悬殊,在地形、气候、水文、土壤和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综合影响下,自然环境的时空演替具有独特的分异特点,即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形成垂直自然带分异,在不同自然地带内又因中小地貌、土壤和水分条件的差异,而产生不同的土地类型组合格局。这种格局极易受外界环境要素变化的影响,特别是人类经济活动的诱导与胁迫作用将加速土地类型的演替,从而促进土地利用类型的时空转换。其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进化性演替,即土地类型的演化朝着有利于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和土地适宜性提高的方向进行,促使土地生产力和植被覆盖率的显著提高;二是退化性演替,即土地类型的演化导致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退化和土地适宜性的降低,使土地垦殖率增大,甚至出现大面积的裸岩地或荒草地。然而,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演替,都会在一定的时间序列内使特定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发生变化,从而出现土地利用类型的时空变换。根据这一原理,库区土地生态设计与优化配置的根本任务就是要通过人类积极的政策调控与经济调节的作用,逐步改善土地自然要素特征,包括土地覆被、土壤质地和坡度等,促进土地资源质量提高和利用结构与方式的转变,达到土地利用适宜性与其生态性的合理匹配,以促进土地类型向进化性方向演替(图 2)。尤其在农林牧用地多业交错分布的边际地带,生态环境比较脆弱,人类活动影响强度大,所以,土地类型演替频率快,一旦发生退化性演替,生态环境的恢复重建相当困难[1]。为此,围绕生态环境建设的总体目标,加强土地利用的规划与管理,制止乱垦滥伐,实施退耕还林还草与封山绿化工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
图 2 三峡库区土地演替与土地利用类型空间转换
Fig.2 The relations of land succession to spatial conversion of land use types in TGRA
2 土地生态设计与调控
土地生态设计以区域土地利用系统为对象,是一种科学决策操作与及时的反馈调节相结合的双向行为过程。自然的土地被人们所利用后具有了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属性,便成为具有控制论意义的限定系统[2~3]。然而,土地利用经济与环境矛盾的客观性及其系统结构的多层次性又决定了进行土地利用系统要素、结构与功能调控的必要性和复杂性。土地生态设计的目的在于调节特定土地类型与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匹配,即在时空上把不同属性的土地资源分配于各自不同的适宜用途,并在微观层次与其他经济资源(人力、资金、技术)达到合理组合,以使用这些资源生产出更多的为社会所需要的产品和提供更多的服务,又不导致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土地生态设计的方法因地区自然特点、土地利用方向与存在问题的不同而异。针对三峡库区自然与社会经济发展特点及其生态环境建设的总体要求,土地生态设计包括 3 个层次:即要素调控设计、地段生态设计和系统模式设计。
2.1 要素调控设计
要素调控设计是对影响土地要素或人工生态样地的多种生态系统要素进行微观诊断与分析,按照土地生产力最优组织和生产关系最佳协调的要求,提出人类对生态样地技术调控的层次、位点、途径与措施,从而促使土地利用结构趋优、系统功能增强的生态技术过程。对典型生态样地生态要素调控,需要围绕库区生态环境建设的总体要求和以大农业为主导安置移民的方针,从土肥条件、生物种类、生态目标等自然生态要素和投入水平、政策引导、战略决策等社会经济要素的调控入手(表 1),通过选择典型生态样地,开展科学示范与实践,寻求多种生态要素的最佳组合方式,为协调库区土地利用的短期经济目的与长期生态目标探索可行途径。由于土地利用系统具有整体性与层次性,因此,对每一层次要素的控制除主要对该层次产生作用外,还会在其它水平上对整体系统产生影响。
表 1 三峡库区土地生态要素调控的层次结构及其要点
Table 1 The hierarchic structure and outline of land ecological factors regulation in TGRA
控制层次 | 理论位点 | 控制要点 | 途径与措施 | |
---|---|---|---|---|
自 然 生 态 调 控 |
土肥 控制 |
土地系统基底。创造良 好物质基础。 |
土地整理、修田兴水、耕翻、灌溉与排水;施肥、 杀虫灭草与改良土壤;平衡施肥技术。 |
落实土地规划与建设基本 农田;坡改田;测土施肥。 |
生物 控制 |
土地系统种群。优化品 种结构与品质结构。 |
优良品种的培育和耕作制度的优选,农林牧副 渔合理布局、协调发展。 |
推行“种子工程”、农业结构 最优化设计。 | |
生态 控制 |
土地系统环境。围绕生 态目标,协调资源开发 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
光热水气土等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改良生物质 能多层次循环利用、生物资源与土地利用相结 合的时空设计;农业科技投入。 |
生态农业模式设计及相应 生态工程建设;大坝蓄水生 态效应监测;天然林保护。 | |
社 会 经 济 调 控 |
投入 控制 |
土地生产力要素结构。 要素投入与优化,提高 土地系统生产力。 |
物质、能量、资金投放的结构、比例及效率;移 民后期扶持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劳动力结构 与素质、农业科技投入。 |
生产函数分析、投产比效率 分析;建立土地开发基金; 农业科技贡献测度。 |
政策 控制 |
土地系统目标。宏观调 控与引导,优化土地利 用系统运作机制。 |
土地经营机制与政策法规;集约型土地利用; 土地用途管制;控制人口增长,确保移民收入 水平;鼓励退耕还林与水土保持政策 |
规范政府行为;移民安置与 稳定生产;制度与机制创 新;建立示范园区。 | |
战略 控制 |
土地系统功能。明确土 地利用方向,实施可持 续发展战略。 |
森林覆盖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土 地利用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相协调;增加农 民收入,消除地区贫困。 |
制定《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建 设规划》;退耕还林还草,发 展高效生态农业。 |
2.2 地段生态设计 地段生态设计是根据土地适宜性和产业发展要求,科学分析并设计出一定区位空间内占据优势的人工生态样地,在质量、功能及其样地间组合的合理结构和布局过程。其对象是具有不同形态格局的土地单元(地段),为特定区域产业用地模式设计服务。地段生态设计的基本单位是土地生态单元,它包括两层涵义:一是典型地域空间内部土地生态单元的优化配置,例如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园艺种植区、庭院周边土地利用配置等;二是区域典型地段人工生态样地的优化组合,例如,根据库区山地海拔高度的变化设计不同地形部位产业适宜用地模式及其空间组织关系。后者在库区土地利用优化配置与其产业发展空间组织上更具有指导意义与应用价值。 三峡库区地貌类型齐全,土地覆被组合复杂且差异明显,土地利用类型多样且多宜性强,而且受水库淹没土地与开发性移民安置的外在胁迫影响,土地资源再配置的任务十分艰巨,但的确又是一个大好的机遇[4]。因此,从土地适宜性与生态性合理匹配的角度,进行土地生态单元的优化组合与设计,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切实可行。以丘陵台塬地为基准,分为负地形地段、中低山地形地段和高山地形地段几个部分,依据它们之间物质与能量交换的内在联系性来设计生态类型模式(图 3),为土地利用规划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图 3 三峡库区典型地段生态设计图式 2.3 系统模式设计 土地系统模式设计着眼于宏观区域,是高级的系统生态设计。它以各层次生态设计及其模式趋优为基础,通过对土地利用系统结构特征和功能属性的抽象概括与描述,来揭示土地系统的区域性、整体性及其内在联系性[5]。 在空间尺度上,系统模式设计可以分为宏观、中观与微观等 3 个层次。三峡库区山地生态环境脆弱且质量差异明显,考虑到经济发展中生态持续性的重要地位[6],其宏观模式应当突出山区生态环境的持续性与经济发展的地域性,立足于不同垂直带层土地生态适宜性,充分利用光温水时空差异性及生物多样互补性,科学设计山地立体专业化利用与保护的地域格局;中观模式,主要着眼于产业结构的布局与调整,根据不同产业用地的生态功能要求,寻求各垂直带层内与之相适宜的土地类型,尤其是通过土地利用结构格局的系统分析,将现状利用的适应性与土地类型的适宜性结论同进行土地利用系统的改造决策有机地结合起来,对现状产业结构有悖于自然生态结构的利用方式相应提出改进对策[7],走生态基地型和集约专业化的产业发展道路;微观模式,侧重于具体的利用方式,强调可操作性,在农林牧各业内因时因地制宜地设计多熟制作物种植、市场型林特生产、生态林草防护与开发利用等模式(表 2)。虽然三种模式的主体层次与对象不同,但在实施过程中却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它们均受库区特定的土地利用生态目标及其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与制约。 表 2 三峡库区土地系统模式设计
3 土地利用优化配置 土地利用优化配置是依据库区土地资源适宜性特点,综合考虑其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目标要求,运用线性规划模型方法,寻求各类用地之间的最佳比例与组合方案的过程[8]。包括设置变量、确定约束条件、构建目标函数和形成方案等 4 个环节。 变量设置满足 3 个基本原则:一是土地利用类型的设置要符合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规程》,同时应真实反映库区土地利用类型分异的基本特点;二是各变量在地域上相互独立,并具有综合性和典型性,粗细得当;三是各变量的效益资料容易取得,以便于确定各类用地的效益系数。据此共设置了耕地 (X1)、园地 (X2)、林地 (X3)、牧草地 (X4)、城镇用地 (X5)、农村居民点用地 (X6)、工矿用地 (X7)、特殊用地 (X8)、交通用地 (X9)、水域 (X10)、未利用地 (X11) 等 11 个变量(单位:hm2)。 约束条件包括生态环境约束、土地面积约束、人口容量约束、劳动力约束、政策约束和市场经济约束,具体包括 13 个约束项[9~10]。其中,生态环境约束项包括森林覆盖率 (≥54%) 约束和耕地最大适宜面积 (≤1239493hm2) 约束,也即确保>25°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面积不少于 245636hm2。 根据近 10 年来各类用地单位面积效益的统计与调查数据,并进行变化的数理分析和模拟预测,得出平均的价值向量 (C)。据此,构建了如下的目标函数 S(X)=5685X1+8742X2+225X3+6645X4+2468500X5+98240X6+3615420X7+55400X8+62000X9+1935X10+X11 S(X) 反映的是满足生态环境建设、耕地保护和劳动力就业等约束条件下的经济总量最大化目标,因此,较好地兼顾了土地利用的经济、生态和社会等方面的效益。 通过 Mathematical 4.0软件运行求解,得出各类用地优化配置结果(表 3)。 表 3 三峡库区土地利用优化配置方案
该优化方案具有 6 个特点:①耕地比例因库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而明显降低,将净减少 11.75%。按照未来人均保有耕地 0.053hm2 的基本标准,限制荒地与坡地的过度耕垦。今后土地利用潜力发挥的重点在于对基本农田的集约与高效利用,加大土地整理与内涵挖潜的力度,而不再允许依靠开荒和垦殖陡坡地的途径来扩大耕地面积;②突出了库区土地利用生态效益目标,森林覆盖率显著提高,即由目前的 41.2% 提高到 54.0%。同时,明确提出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的规模和利用宜林荒地植树造林的比例,以确保山地植被建设目标的实现,从而增强山地蓄水固土的能力,减少了坡面水土流失,促进库区生态环境质量的不断改善;③考虑到库区移民安置的集中性和用地的集约性,强调通过建设移民新村和充分利用现有农村居民点闲置地,降低村庄总的用地面积。而且随着库区退耕还林和封山育林工作的深入开展,环境移民将逐步启动,农村居民点的缩并将是必然的趋势,因此,在近 10 年内农村居民点用地计划缩减 8913.4hm2, 占库区土地面积的 0.17%。腾出的旧宅地主要用于生态绿化;④未利用地得到较充分的利用,特别是其中宜林、宜牧部分将全部开发利用,因此,可以促使库区土地利用率提高 5.20%;⑤水域按照大坝蓄水标准将增大 1.22%,即 680.95km2,对现有的坑塘、沟渠加强整治,提高利用率,限制规模扩大;⑥城镇、工矿、交通等建设用地在现有基础上略有增加,但其增加部分仅限于必要的新建,而绝大部分非农建设用地强调盘活存量、挖掘内部潜力,以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率与效益。 参考文献 ![]() [返回上一页] [打 印] 上一篇文章: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及其驱动因子的统计分析 下一篇文章: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管理评估研究——以广西梧州市为例 高中各年级课程推荐
Copyright © 2005-2020 Ttshoppi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 | 本网大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