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 以安徽采石风景区为研究对象,建立了旅游活动对风景区地被植物—土壤环境影响模型,观察分析旅游活动对地被植物、土壤的外部形态,种群的高度、丰度、密度,土壤理化性状等影响;引入风景区旅游生态环境容量概念,据此提出风景区生态环境管理对策。
关键词 旅游活动 地被植物—土壤环境 旅游生态环境容量 采石风景区
分 类 中图法 X17 F590
1 引言
旅游活动的影响表现在对目标地和过渡地带两个方面。由于旅游活动的各种空间利用形式都发生在目标地,因而其影响评价的艰难性主要存在于目标地[1]。本文以安徽采石风景区为例,初步探讨旅游活动对目标地旅游环境最基本构成要素———地被植物、土壤环境的影响,提出旅游生态环境的保护对策。
采石风景区位于安徽马鞍山市西南约 5km 的长江东岸,山崖突出江面,绝壁险峻。采石矶与岳阳城陵矶、南京燕子矶并称长江三大矶。核心景区面积约 4.4km2,1987 年被安徽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风景名胜区,1997 年经省政府批准,正式申报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已通过预审并报国务院最终审定。采石风景区属城郊型风景区,山、水、洞、人文古迹兼备,具观光、游憩双重功能。自 1987 年以来,游客量逐年增长,特别是自 1989 年举办马鞍山国际吟诗节(每年 1 次)以来,中外游客呈现较大的增长幅度,每年接待中外游客约 15万人次,1997 年接待中外旅游者达 18万人次。游客与日俱增,环境问题也倍受关注。笔者认为,采石风景区的旅游环境问题是城郊型风景区普遍面临的问题,研究旅游活动对其影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示范性。
2 研究方法
2.1 建模
风景区的自然生态环境是风景区地貌、空气、水、土壤和动植物等生态因素的总称,而地被植物、土壤是构成风景区生态环境的最基本要素,地被植物—土壤环境可被视为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承受着由旅游活动带来的主要压力,旅游活动对系统的影响可通过动态模型来反映。
2.2 样点分析
2.2.1 植物样方分析
依据游人在风景区内涉足范围和活动频率的差异,笔者将风景用地划为 3 类:活动区,指游人观景、游憩活动主要使用空间,使用频率高,有明显的活动足迹;缓冲区,介于活动区与非活动区之间,有足迹,但影响力度较小;背景区,风景区相对“清洁”地区,足迹干扰不明显,无污染物倾泻。在毗邻的每一种类型区各选取
1×1m2 地被植物样方,调查被践踏植物的形态、高度、丰度以及密度,判别地被植物受旅游活动的影响程度。
2.2.2 土壤剖面观察分析
在不同类型的风景用地中,各挖掘一土壤剖面,系同一土壤类型的 3 个不同剖面,进行土壤理化性状的对比分析,得出旅游活动对土壤理化性状影响结论。
3 旅游活动对地被植物—土壤环境影响评价
3.1 旅游活动对地被植物—土壤环境产生作用力,影响地被植物、土壤外部形态
旅游者的行为对风景区内地被植物—土壤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践踏、采摘及旅游垃圾堆放等的干扰和胁迫作用。旅游活动产生水平、垂直方向作用力,对地被植物—土壤环境造成直接与间接损害(图 1)[2]。
![]() |
图 1 旅游活动对地被植物—土壤环境影响模型
Fig.1 Modelon somee cological influences of tourist trampling on soil and cover plant
旅游活动的最终后果是影响地被植物的种群成分、土壤的外部形态,影响风景区自然保护价值,不同程度地改变了景观面貌,进而影响了景观价值。笔者应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在采石风景区的李白衣冠冢景点处作一条地被植物—土壤剖面线,分析样方内草本植物的种群成分、形态、密度、频度等项,并进行相应的土壤外部形态观察,初步得出如下结论:
(1) 由于地被植物受到人为践踏作用的影响,原有优势草种密度减小,种群的丰度增加,耐践踏的草本植物的种类数增多。统计结果表明,活动区增加的种类数最多,缓冲区次之(表 1)。
表 1 不同区域地被植物变化状况
Table1 The cover plant situations in different districts
样方 | 区域 | 地被植物 | 密度 |
---|---|---|---|
采石 No.1 | 活动区 | 土麦冬 (Liriopespicata) | 60% |
车前草 (Plantagomajor) | |||
早熟禾 (Poaannua) | |||
鹅观草 (Roegneriakamoji) | |||
窃衣 (Torilisscabra) | |||
蒲公英 (Taraxacumofficinialis) | |||
采石 No.2 | 缓冲区 | 土麦冬 (Liriopespicata) | 80% |
窃衣 (Torilisscabra) | |||
蒲公英 (Taraxacumofficinialis) | |||
南苜蓿 (Medicagohispida) | |||
采石 No.3 | 背景区 | 土麦冬 (Liriopespicata) | 90% 以上 |
窃衣 (Toritisscabra) | |||
南苜蓿 (Medicagohispida) |
(2) 旅游践踏作用重塑了土壤的外部轮廓,影响土壤水的分异,致使草被的高度、频度也有相应变化(图 2)。由图 2 可得出地被植物—土壤形态变化的一般趋势:由于践踏作用,土壤板结,土壤厚度、土壤水分含量减少,地被植物的高度也发生相应的变化。
![]() |
图 2 践踏对地被植物和土壤形态的影响
Fig.2 Influence of trampling on the cover plants and soil
3.2 影响土壤的理化性状
采石风景区游人践踏植被、土壤的痕迹随处可见,形成了多条旅游小径。土壤裸露,土壤板结程度增加,水分渗透力降低,增加了地面径流的机会,雨水冲刷后常形成水土流失。游客扔掉的含难分解有机质的塑料袋、易拉罐、塑料瓶等,易使土壤结构发生变化,从而使土壤微生物活动减少,特别是喝过的饮料汁液溅洒到土壤里,使局部土壤酸碱度发生变化[3]。
采石风景区的地带性土壤为黄棕壤,在太白楼后侧、万竹坞、李白衣冠冢三处各取一土壤剖面,分别代表旅游背景区、缓冲区、活动区土壤状况,分析结果(表 2、3、4)表明:活动区、缓冲区的土壤理化性状不同程度地受到来自旅游活动的外力影响,表现在土壤质地、结构、松紧度、植物根系、pH 值、容重、有机质等方面,对照背景区土壤各项理化性状,可知,旅游活动区所受影响较大,呈现出质地粘重、结构变差(以块状为主)、同一层次土壤松紧度增大、根系变少、容重增大、土壤 pH 值降低、酸性增强等特点。由此可见,旅游活动对土壤理化性状有比较明显的影响。
表 2 旅游背景区土壤理化性状特征
Table2 Feature of th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soil in the tourism background area
剖面层次 | 土体构型 | 深度 (cm) | 颜色 | 质地 | 结构 | 松紧度 | 植物根系 | pH 值 | 容重 (g/cm3) | 有机质 (%) |
---|---|---|---|---|---|---|---|---|---|---|
表土层 | A | 0~15 | 棕黄 | 轻壤 | 团粒状 | 松 | 多 | 6.0 | 1.32 | 2.3 |
液积层 | B | 15~40 | 棕黄 | 中壤 | 团粒状 | 紧 | 较多 | 6.5 | 1.34 | - |
母质层 | C | 40~72 | 黄棕 | 粘 | 块状 | 紧 | 少 | - | - | - |
表 3 旅游缓冲区土壤理化性状特征
Table3 Feature of th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soil in the tourism transitional area
剖面层次 | 土体构型 | 深度 (cm) | 颜色 | 质地 | 结构 | 松紧度 | 植物根系 | pH 值 | 容重 (g/cm3) | 有机质 (%) |
---|---|---|---|---|---|---|---|---|---|---|
表土层 | A | 0~10 | 棕黄 | 轻壤 | 团粒状 | 松 | 多 | 5.5 | 1.35 | 2.6 |
液积层 | B | 10~30 | 黄棕 | 重壤 | 块状 | 极紧 | 少 | 6.0 | 1.36 | - |
母质层 | C | 30~60 | 黄棕 | 粘 | 块状 | 紧 | 少 | - | - | - |
表 4 旅游活动区土壤理化性状特征
Table4 Feature of th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soil in the tourism affected area
剖面层次 | 土体构型 | 深度 (cm) | 颜色 | 质地 | 结构 | 松紧度 | 植物根系 | pH 值 | 容重 (g/cm3) | 有机质 (%) |
---|---|---|---|---|---|---|---|---|---|---|
表土层 | A | 0~10 | 灰黄 | 重壤 | 团粒状 | 紧 | 多 | 5.0 | 1.35 | 1.55 |
液积层 | B | 10~37 | 棕黄 | 重壤 | 粘 | 极紧 | 少 | 6.0 | 1.40 | - |
母质层 | C | 37~55 | 黄棕 | 粘 | 块状 | 极紧 | 极少 | - | - | - |
4 风景区地被植物—土壤环境的生态防护
4.1 制定合理的旅游生态环境容量,减轻自然生态自净压力
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应该制定合理的旅游生态环境容量,把旅游活动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在此,笔者引入旅游生态环境容量概念[4],其反映的是环境对污染物的容纳量。从理论上讲,旅游生态环境容量是指旅游生态环境自身恢复能力所允许的游客数量,取决于一定时间内每个游客所产生的污染物数量以及自然生态净化与吸收污染物的能力;由于风景区普遍采取人工管理措施处理一定数量的污染物量,因此旅游环境生态容量须综合考虑自然生态环境净化量与人工处理废物量,得出相应的旅游环境生态容量 Ce:
![]() |
式中 Pi 为每位旅游者 1 天内产生的第 i 种污染物量,Qi 表示人工处理掉第 i 种污染物量,Si 为旅游生态环境吸收第 i 种污染物的数量,Ti 为各种污染物的自然净化时间,一般取 1 天,对于非景区内污染物,可多于 1 天,n 表示污染物种类数。
采石风景区接待的均为一日游旅游者,游览时间一般为 5~6h,旅游者以自带食品、沿途小买部购买等就餐形式为主。一般来说,不居住游人产生垃圾量约为
200g/人·日(公园)[4]。采石风景区现有环卫工 20 名,每人每日约清除 7.5kg 生活垃圾,而自然净化力则表现为土壤对生活垃圾的吸纳、积存,若以 1 日为单位,可视其净化量为 0,据此可推断出采石风景区当前生态环境所允许的日接待容量,即旅游环境生态容量 Ce:Ce=750(人次)。据此,笔者认为,与采石风景区相似的城郊型风景区,应适当注意控制游人规模,特别是旅游旺季,以保证其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游憩氛围。对于短时期内旅游人数膨胀,可通过增加职工人数或增强单位时间内的劳动强度等措施调整旅游环境生态容量。
4.2 加强对风景区裸露地的保护,防止生态环境逆向演替
采石风景区经过多年建设,已形成了自然、人文兼备的城郊型风景区,兴建了网状观景步道、娱乐、休息设施,至 1997 年底,各类建设用地占地面积 2万m2 多,从某种意义讲,虽然一定程度美化了环境,但也给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损伤,景区的各类建筑不仅替代了原有的森林植物景观,也割断了区域内完整的自然生态景观,裸露地面积增大,使地被植物—土壤环境受到影响。而维护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加强裸露地绿化,增大植被覆盖度,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防止生态环境的逆向演替。
参考文献
高中各年级课程推荐
|
||||
年级
|
学期
|
课程名称
|
课程试听
|
|
高一 |
高一(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 | ||||
数学拔高 | ||||
物理 | ||||
化学 | ||||
生物(一)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中专项突破课
|
语文写作 | |||
英语阅读理解 | ||||
英语写作 | ||||
英语完形填空 | ||||
物理功和能量 | ||||
高二 |
高二(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理) | ||||
数学(期末串讲)(文) | ||||
化学 | ||||
生物(一) | ||||
生物(二) | ||||
生物(三)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三 |
高考第一轮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物理拔高 | ||||
化学 | ||||
生物 | ||||
地理 | ||||
政治 | ||||
历史(韩校版) | ||||
历史(李晓风版) | ||||
高考第二轮复习
|
数学(理) | |||
数学(文) | ||||
英语 | ||||
物理 | ||||
化学 | ||||
地理 | ||||
高考第三轮冲刺串讲
|
语数英串讲(理) | |||
语数英串讲(文) | ||||
物化生串讲 | ||||
史地政串讲 | ||||
高考试题精讲
|
数学(理) | |||
英语 | ||||
化学 | ||||
物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文) | ||||
Copyright © 2005-2020 Ttshoppi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 |
云南省公安厅:53010303502006 滇ICP备16003680号-9
本网大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