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工业发展的核心区域之一,大耗水型的重化工结构突出,长期发展造成了地区水资源供需的尖锐矛盾,并导致了严重的区域环境问题。论文提出了以水资源高效利用为引导机制,调整工业结构,建立适水型工业体系是此地区工业发展的必然选择的观点;阐述了优化城市工业结构,发展清洁生产,建立滨海产业的建议与措施。
关键词 水资源;适水型结构;清洁生产;滨海产业
中图分类号 TV213;F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3037(2000)03-0265-05
1 引言
所谓适水型工业结构是指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且水资源得到高效利用为前提,能够促进地区可持续发展并达到最佳经济效益的区域工业结构。完善的适水型工业结构必须满足 3 个基本条件:一是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因为水既是工业发展所必须的基本条件,也是生态环境得以维持的关键要素。因此,适水型工业结构的建立必须以不破坏环境为首要基础;二是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合理的工业结构必须以高效的水资源利用为基本依据;三是符合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资源节约为基础建立的适水型工业体系,应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长久的可持续性,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
一个地区适水型工业体系的建立,生态环境是基础,高效利用是前提,可持续是根本,经济效益是目标。资源的高效利用以“网络、共享、节约、高效”为标志,充分体现“资源节约”的基本内涵。水资源是影响华北平原社会经济发展最关键的因素之一,严重的水短缺制约了本地区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但水资源的非高效利用也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生态环境和社会问题。本文以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为核心,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甄别华北平原核心地区——京津冀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探讨适水型结构调整的途径与措施。
2 水资源与地区工业发展的关系
2.1 水资源是地区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
资源是地区工业发展的基本条件,任何地区产业的发展都不同程度地受自然资源的制约。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地区分布特征、组合特点对区域工业发展的类型、结构特征、地区分布规律、生产的技术经济路线和质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1]。
作为生产必不可少的资源,水资源的时空分布规模和质量对地区工业生产活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3 方面:①工业企业的选点定厂。水资源禀赋条件和开发成本直接影响企业的建设投资和生产成本。稳定可靠、符合质量要求的水源条件是电力、化工、冶金等大耗水工业企业选厂定点的关键条件;②区域和城市工业的发展方向与结构。通过供需平衡和投入—产出效益的变化,水资源对地区工业结构演变产生影响;③工业的宏观空间结构。在工业化过程中,水资源对产业分布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在水资源稀缺地区中,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地点或地段,如河口三角洲、绿洲、主要河流沿线等地区,也是工业相对集聚的地区[2]。
2.2 水资源对地区工业发展与布局的影响具有阶段性
作为发展条件,水资源对地区工业发展的作用可归纳为 3 个阶段:工业化初期的支撑条件,工业化中期的保证条件,工业化后期的引导条件。
在工业化初期,地区工业规模比较小,结构单一,需水量相对较少,水资源一般不是地区工业发展的主导因素,仅仅对某些大耗水工业的厂址选择有一定影响。这一时期水资源的供需关系以单一对应关系为主,由于工业企业分布比较散而呈非网络化供应形式,每个工业企业拥有一个或数个水源地,多以就地取材为特征;利用效率也较低,成本相对低廉。
工业化中期,地区工业规模迅速扩大,体系逐渐完善,以核心企业为主体相对集中的工业基地逐步形成。这一时期,工业的需水量迅速增长,就地取材式的水资源供应模式不能满足需求,开始向网络化发展,区域性大型水源地得以建立;输水距离延长,成本增加,区域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由于水资源供应的网络化,其对工业发展的保障程度提高。但另一方面,用水量的增加和废水排放等导致的环境问题变得突出起来,工业、城镇和农业用水的再分配主导水资源利用的结构调整。总体来看,这一时期,水资源逐步成为影响地区工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工业化后期,地区工业规模继续扩大,立足于当地资源基础的工业体系面临比较突出的本地资源紧缺、结构调整、环境压力等问题;水资源的地区稀缺性增强,供需矛盾突出,开发成本增加,环境保护中的地位提高,成为地区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即使是水资源丰富地区,由于用水量的增加和废水的增多也面临环境问题。这一时期水资源不仅仅作为原料和媒介影响地区工业的发展,而且还作为重要的环境因素引导地区工业的发展。尤其在水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水资源成为这一时期适水型工业结构调整的关键因素。
表 1 水资源利用与地区工业发展的关系
Table 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gional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项目 | 工业化初期 | 工业化中期 | 工业化后期 |
---|---|---|---|
工业发展特征 | 规模小,布局分散 | 规模扩大,布局集中 | 规模与结构达到一定水平 |
水资源地位 | 支撑条件 | 保障条件 | 引导条件 |
需水特征 | 规模小,就地取材 | 规模大,增长快 | 规模大,增长缓慢 |
水资源供需特征 | 规模小,非网络化,利用率低, 地点平衡 |
供水规模大,网络化,利用 率提高,地区平衡 |
供水规模大,网络化,利用 率提高,输送距离长 |
水资源供应成本与距离 | 低,输送距离近 | 中,输送距离延长 | 高,输送距离长 |
水资源进一步利用的因素 | 资源量,投资 | 资源可利用量,成本 | 资源可利用量,成本,环境因素 |
2.3 最佳的水资源效益是优化地区工业结构的基本准则 水资源对工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主要通过引导工业的部门结构和产品的生产技术结构反映出来,最佳的水资源效益,包括投入—产出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是优化地区工业结构的基本准则之一。在水资源稀缺的工业化和都市化地区,以最佳水资源利用效益引导工业结构调整,有利于良性的地区适水型工业体系的建立,减轻生态环境的压力。火电、冶金、造纸、化学等工业行业一般是耗水量比较大的行业,优化上述工业行业的规模和结构对提高其利用效益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们的耗水决定着整个工业体系的耗水规模。以日本为例,1989 年其工业消耗量中,造纸工业占 1/4,化学工业占 1/4,钢铁工业占 1/10,食品工业占 1/10,上述 4 个行业合计占工业耗水量的 7/10,而工业产值仅占全部工业产值的 1/4[3]。节水工艺与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同样是提高地区水资源效益的关键。 3 京津冀非适水型工业结构的问题甄别 京津冀是我国最重要的工业集聚地区之一,也是我国现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许多工业行业在全国都占有一定地位。其工业发展的物质基础雄厚,发展历史比较长,对我国工业体系的完善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其水资源利用充分体现出工业化中期的特点。 但是,从 PRED 协调发展的观点出发,利用适水型工业结构的标准判断,京津冀目前所形成的工业体系远非适水型工业体系,资源节约型的结构调整远未达到目标,进一步发展面临严重的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问题。 3.1 高物耗的工业结构已经不适应地区经济发展的要求 高物耗的工业行业在京津冀工业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不断发展壮大是以消耗资源,包括水资源为代价的,加剧了区域的水资源短缺和区域环境压力。 能源、化工、冶金、食品、机械、电子是京津冀的主导工业部门。三省市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远远高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原材料工业中多数产品能耗高、物耗大。河北省煤炭、石油、电力、冶金、化工、建材、纺织七大行业重点企业的 39 种产品的技术经济指标,近半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轻污染、低耗水工业如机械、电子、印刷、服务等行业在其工业中所占比重均不高(表 2)。这种经过长期发展形成的工业体系,在短时间内很难改变,必将进一步影响产业发展与水资源间的关系。 表 2 京津冀工业行业结构 (1997,%)
以北京市为例,1996 年全市每万元工业产值耗水 43.72m3,但不同行业差异悬殊。黑色金属矿采选、造纸及纸制品、化学纤维制造和电力及蒸汽行业万元工业产值耗水量在 131m3 以上,为平均值的 3.0 倍以上;石油加工、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黑色金属冶炼行业万元耗水量在 87~131m3 之间,为平均值的 2.0~3.0 倍;煤炭、有色金属矿采选、非金属矿采选、其它采选、食品制造、饮料制造、纺织、木材加工、医药、橡胶、非金属矿物制品行业万元耗水量在 43~87m3 之间,为平均值的 1.0~2.0 倍。上述工业行业大部分属于大耗水工业,也是三省市的的主导行业。在北京市的工业行业产值结构中,前两类(即万元工业产值耗水量大于 87m3)工业行业产值占其工业总产值的 30.3%,天津为 22.4%,河北为 28.9%;而耗水量占总耗水量的比重却远大于上述数值。沿海有些省市上述工业产值占其总产值的比重则比较低,如江苏为 18.2%,广东为 12.4%,远低于三省市的比例,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19.7%)。上述数据表明,京津冀三省市大耗水型的工业结构特征明显。 3.2 水资源与大耗水型工业结构矛盾突出 京津冀三省市均是严重缺水地区,但局部地区严重缺水状况与大耗水型重化工工业结构发展趋势同时并存,可持续性面临严峻挑战。位于黑龙港地区的衡水和沧州市,当地水资源极度缺乏,但大耗水和重污染的化学工业则在其产业结构中占有突出地位,仍是地方发展的重点,为维持其生产,多通过大量开采地下水满足其需要,造成地下水资源的严重超采。京津唐地区产业发展与水资源间的矛盾也非常突出。北京市冶金工业产值占其工业总产值的 12%,比全国平均水平高 6.1 个百分点,其万元产值耗水量为 93.77m3,为北京市平均水平的 2.14 倍。越来越严峻的水资源短缺趋势和环境压力为建立地区适水型工业体系提出了客观要求。 3.3 水资源利用效率比较低 “短缺与浪费”现象并存。无论从单位产值耗水量还是从单位产品耗水量方面衡量,耗水量比较大。以冶金企业为例,首钢炼铁的单位产品用水量为 72.14m3/t(单位产品新水量为 4m3/t),炼钢的单位产品用水量为 41.05m3/t(单位产品新水量为 2.2m3/t),其单位产品新水量分别为国内先进企业的 2 倍和 7 倍;唐钢炼钢单位产品新水量高达 9.25m3/t,为国内先进企业的 50 倍。北京皮革行业单位产品新水量为 1.4m3/张,比上海高 44%。 大城市单位水资源支撑的工业产出比较低。石家庄、秦皇岛、保定、邢台等城市的单位工业产值耗水量均高于全国同等城市的平均水平。调整大城市的工业结构应是未来适水型工业结构调整的重点。 4 京津冀建立适水型工业体系的方向与措施 4.1 加速工业结构调整,逐步建立适水型工业体系 即使跨流域调水在近期能够实现,水资源仍将是华北平原地区工业发展的限制因素或引导因素,随着时间的推移,水资源短缺的“瓶颈”作用越来越突出。因此,根据水资源的供给状况,应加快调整产业结构,限制大耗水工业的发展,大力发展低耗水产业;积极开发工业节水技术,通过节水技术的应用减低工业用水指标,逐步建立节水型或适水型工业体系,在都市化地区建立清洁生产型工业体系。 1978~1998 年间,北京、天津、河北的国民生产总值年递增率为 9.8%、9.3% 和 10.5%,工业在此期间有了较大发展。根据本地区的发展趋势,未来 10~15 年国民经济年递增率将保持 6%~8%,工业发展将是主体,如果维持目前的结构和用水水平,水资源的需求还会增长,加之城市生活用水量的快速增长,水资源供需矛盾将进一步尖锐。 因此,其未来工业在区域布局和结构调整上,应根据水资源条件,采取如下措施。第一,从区域整体生态效益出发,严格限制大耗水工业在严重缺水地区的过度发展与规模膨胀。对位于京津唐等地区的化工、冶金、电力、造纸等耗水比较大的企业或工业行业,应逐步限制其发展规模,达到减缓水资源需求增长过快的压力,利用价格手段和环保法规进行调控和管理。第二,加强工业节水技术的开发与应用,降低冶金、电力、造纸、化工、纺织印染等行业的单位用水指标。第三,加大城市工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京津冀地区的大部分工业集中在城市,其城市工业产值占总产值的 2/3 强。因此,加强城市工业节水技术的应用和工业结构的升级,对缓解城市用水短缺的状况具有积极意义。 如果重工产值比重由目前的 60% 以上(1997 年为 64%)调整到 50% 左右;大耗水工业产值比重降到 20% 以下,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城市降到 15% 以下;相应的节水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海水、微咸水利用达到一定水平,工业用水在局部地区基本可以达到零增长。 4.2 大力发展清洁生产 发展清洁生产是建立适水型工业体系的有效措施,可以减缓或抑制工业排污对水环境和水资源的破坏。京津冀地区河川径流量少,自净能力差,大量的工业排污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非常严重。例如,1998 年海河流域属于 IV、V 及超 V 类水质标准的河段到达 74.8%。大部分城市河段污染严重。应从生态效益出发,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克服企业管理中生产与环保分离的问题。从投入产出方面分析,在某些工业行业实施清洁生产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有许多比较成熟的技术。例如,北京啤酒厂实施清洁生产的实验表明,吨酒耗水下降 4m3,投入产出效益是 1∶2.32[4]。 4.3 积极发展滨海工业,提高海水在工业用水中的比例 在沿海城市,直接利用海水作为工业冷却、生活冲洗或生产工艺用水,是解决沿海城市淡水资源紧缺的合理途径。目前天津和秦皇岛两市的部分企业已经有一定的海水利用基础。其应用范围有发电、化工、石油化工、水产养殖、冶金、造船、食品、纺织等行业。但是,从总体上看,目前海水利用程度与国外相比还较低,利用的技术较落后,发展也不平衡。以全国为例,1995 年我国的海水直接利用总量为 目前京津冀地区滨海地区的开发利用程度比较低,工业产值比重不到 10%。未来应结合区域开发的总体发展规划,大耗水工业重点向滨海地区布局,形成滨海产业带,逐步提高海水利用水平,实现适水型工业结构的地域调整。经过 10~15 年的发展,滨海工业的产值比重从目前的不到 10% 提高到 15% 左右,大耗水工业的比重占整个耗水工业的比重达到 30% 左右。 随着技术的进步,海水利用的效益会逐步提高。天津一电厂利用海水的成本是 6.0 元/m3,而开采地下水的成本是 7.0 元/m3。随着京津冀地区淡水资源短缺状况的加剧,利用海水发展某些工业行业的前景将更加广阔。 4.4 完善和强化水资源管理的法律体系和价格体系 价格杠杆是促进地区适水型工业结构调整的关键。应针对不同行业的发展情况,制定合理的用水价格体系,真正使其通过影响工业的生产成本达到促进适水型结构调整的目的。 参考文献 ![]() [返回上一页] [打 印] 上一篇文章:晋东旱区农作物秸秆资源综合利用模式研究 下一篇文章:九寨沟国内旅游者行为特征初步研究及其意义 高中各年级课程推荐
Copyright © 2005-2020 Ttshoppi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 | 本网大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