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 华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其粮食产量在全国粮食总产中的比重由 1949 年的 22% 上升到 1998 年的 29.6%。灌溉是保证该区粮食高产稳产的重要保证。华北地区目前用水处于严重紧张状态,1997 年人均综合用水量为 315m3,农业是用水大户,工农业用水比为 1∶5,水资源供需的主要矛盾在农业。华北地区水资源利用率高达 98.5%,整体供水潜力所剩无几;随着工业和城镇的发展,农业用水分额将继续减少;同时,受频繁的旱涝灾害、日益严重的水污染和大面积的地下水位下降的影响,农业供水保证率将进一步降低。分析指出,若无连续丰水年和外调水源的补给,要继续保证或发展本区的粮食生产规模,本区的农业用水情势有恶化之势,急需研究并制定出解决本区粮食生产和水资源供给不足矛盾的办法。
关键词 华北地区;粮食生产;水供应;分析
中图分类号 F326.11;P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3037(2001)04-0360-06
1 地区概况
本文中的华北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山西、山东和河南 7 省(区),总面积为 185万km2,占全国总面积的 19.3%,总人口 32213 万(1997 年),占全国的 26.5%[1],华北地区不仅是中国政治、经济、交通及文化的中心地带,而且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1997 年,华北地区工业总产值为 27877 亿元,是全国工业总产值的 24.5%,粮食产量为 1.3亿t,是全国粮食总产量的 26.4%。全区共有耕地面积 3630.2×104hm2,占全国耕地总面积 (13003.8×104hm2) 的 27.916%,其中灌溉耕地面积为 1678.4×104hm2,占耕地面积的 46.2%。由于华北独特的地理位置,它是带动中国中西部地区发展的主要地区,是解决中国 12.36 亿人口温饱问题的主要粮食产区,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大,供需矛盾突出,可以说水已成为这一地区持续发展最主要的限制因素,并已引起政府及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本文将主要结合该区的粮食生产分析其水供应情势,为该区粮食产量规划提供信息基础。
2 水资源及其利用背景
华北区地处季风带,属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区,降水量一般介于 500 至 600mm 之间。全国第一次水资源评价结果显示[2],该区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 1685.2×108m3,其中地表水资源 1264.1×108m3,地下水 873.8×108m3,地表水与地下水重复量为 452.7×108m3。概括起来,本区水资源主要特征有:①水资源贫缺。本区人均水资源为 523m3,地均水资源为 309m3,分别为全国平均值的 1/4 和 1/5,是中国的严重缺水地区,尤其是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因气候变化的原因,本区水资源量明显减少,以 1997 年为例,减少约 36%,更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程度(表 1)[2、3];②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与农业生产的需求及耕地分布的匹配不佳。本区水资源在时间的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季节性,70% 以上的水量集中于 7~9 月,而农业生产最需水的季节是 3~5 月,两者极不呼应,本区耕地面积约占全国的 28%,而水资源仅占全国的 6%,两者匹配欠佳;③地下含水层深厚,地下水资源相对比较丰富,总量与地表水资源相当,主要储存于平原地区,地下水的补给 46% 来自于地表水的转化,其余则主要来自于降雨入渗,由于地下水水量较稳定,开采较宜,所以已成为本区主要的供水水源。
表 1 各省(自治区)、市现状水资源分布(1997 年)
Table 1 Current water resources of the various provinces autonomous region, major cities in North China (1997)
(单位:108m3) | |||||||||||||||||||||||||||||||||||||||||||||||||||||||||||||||||||||||||||||||||||||||||||||||||
|
注:1997 年数据摘自参考文献 3,多年平均数据摘自参考文献 2。
从用水量上看,华北地区人均综合用水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997 年,全国人均综合用水量 458m3,华北地区人均用水量仅为 315m3,用水处于严重紧张状态。从用水结构来看,1997 年,华北地区总用水量为 1017.68×108m3,其中农业用水量为 764.89×108m3,占 75.2%;工业用水量为 148.81×108m3,占 14.6%;生活用水量为 103.99×108m3,占 10.2%;各省(市)用水情况见
表 2[3]。可见,农业是用水大户,工农业用水比为 1∶5,大城市(如北京)两者之比为 1∶1.65,水资源供需的矛盾主要在农业。
表 2 华北地区各省(市)用水量
Table 2 Water consumption in different provinces in North China (1997)
(单位:108m3) | ||||||||||||||||||||||||||||||||||||||||||||||||||||||
|
3 华北地区粮食生产与农业灌溉情况
华北地区光热充足、土地肥沃,农业生产潜力高,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1949 年以来,华北地区粮食产量逐年稳步增加(图 1a),其变化趋势与全国粮食产量变化的趋势相一致,华北地区粮食产量在全国中的比重也呈逐年上升趋势,由解放初期的 22%(1949 年)上升到 1998 年的 29.6%(图 1b)。可见,华北地区粮食生产在我国粮食生产中的地位日益重要。1997 年统计资料显示[4],华北 7 省市共有耕地面积 3630.2×104hm2,作物总播种面积 4234.9×104hm2,粮食播种面积 3296.2×104hm2,粮食总产 1300×108kg,分别占全国的 27.9%、27.5%、29.2% 和 26.4%。耕地和粮食产量均占全国的 1/4 强。华北地区粮食生产以冬小麦、夏玉米为主,兼有水稻、豆类和薯类等粮食作物。1997 年,主要粮食作物小麦、玉米、水稻、豆类和薯类的播种面积比为 13.8∶9.2∶1.0∶3.3∶2.3,其中冬小麦和玉米的播种面积占全区粮食播种面积的 77%;主要粮食作物的产量为全区粮食总产量的 98.6%,其中冬小麦和玉米的产量为全区粮食总产的 84%(表 3)。
![]() |
图 1 华北地区粮食总产与粮食总播种面积的变化 (a) 及其所占全国比重的变化 (b)
Fig.1 Total crop yield and seeded area (left) and their proprtions to the national total in North China (right)
表 3 华北地区粮食结构表(1997 年)
Table 3 Crop structure of North China in 1997
小麦 | 玉米 | 水稻 | 豆类 | 薯类 | 小计 | |
---|---|---|---|---|---|---|
播种面积 (104hm2) | 1412.4 | 946.8 | 102.7 | 338.9 | 238.9 | 3425.84 |
播种面积占粮播总面积比重 (%) | 42.9 | 28.7 | 3.1 | 10.3 | 7.2 | 92.2 |
产量 (104t) | 6774.7 | 4136.4 | 698.7 | 425 | 799 | 12833.8 |
产量占粮食总产比重 (%) | 52 | 31.8 | 5.4 | 3.3 | 6.1 | 98.6 |
根据“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战略研究”第三课题“农业需水与节水高效农业”课题组的研究成果[6],2010 年和 2030 年华北地区的人口将分别达到 3.65~3.72 亿人和 3.99~4.25 亿人。按人均年需要粮食 415kg 和 450kg 计算,华北地区粮食需求量在 2010 年为 1514×108~1548×108kg,2030 年为 1794×108~1911×108kg。而目前华北地区粮食产量为 1300×108kg,距 2030 年的粮食需求还有 500×108~600×108kg 的缺口,粮食的增加是要有灌溉水保障的,以单方水产量为 2.0kg 计,则至少需增加 250×108~300×108m3 的灌溉用水,即在现有农业灌溉供水的基础上,增加 40%~50%。
4 华北地区水供给的情势分析
整体供水潜力所剩无几。1997 年,华北地区水资源总的供给量为 1030.4×108m3,其中地表水供给量 467.8×108m3,地下水供给量 556.8×108m3,其它水源供水量 5.6×108m3,地下水的供给量已超过总供水量的 50%,全区水资源整体开发利用率已达 98.5%(供水总量占水资源总量的百分比),且位于区内的海河流域是全国水资源利用程度最高的流域,水资源利用程度为 103%。在地表水短缺的华北地区,地下水已成为主要的供水水源,华北全区地下水供水量已占总供水量的一半以上(表 4)。河北省地下水源的供水量占总供水量高达 74.5%,山西、河南、山东省分别占 61.3%、53% 和 47%,可供进一步开发利用的地下水潜力并不乐观。1997 年,华北地区地下水开采量占可采地下水资源量的 67.4%。京津冀已超采,仅在内蒙、河南、山东、山西的黄河故道及引黄灌溉平原区等有地表水源补给的地方,地下水尚有一定开采潜力,但开采潜力受水质及开采条件影响极为有限,且分布不均(表 5)。在海河流域,地下水已严重超采。例如,河北省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年可开采量为 77.01×108m3,而浅层地下水 1980~1997 年年平均开采量为 105.79×108m3,有 28.78×108m3 的地下水是靠疏干地下水含水层组供给,造成平原区地下水位连续下降和大面积地下水降落漏斗,引发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可见,在华北地区进一步增长地下水可供水量的难度很大。
表 4 1997年华北地区地表水、地下水供水量
Table 4 Surface water and groundwater supply of different provinces in North China (1997)
(单位:108m3) | ||||||||||||||||||||||||||||||||||||||||||||||||||||||||
|
注:其他水源包括处理后再利用的污水和雨水。
表 5 华北各省(市)地下水开发利用潜力
Table 5 Groundwater exploitation potentials of different provinces in North China
省(区) | 地下水可采资源 (108m3) |
1997 年开采量 (108m3) |
超采量 (108m3) |
开采率 (%) |
开采潜力 (108m3) |
---|---|---|---|---|---|
北京 | 2.631 | 2.731 | -0.1 | 103.8 | |
天津 | 0.691 | 0.656 | 94.9 | 0.035 | |
河北 | 12.017 | 14.711 | -2.694 | 122.4 | |
山西 | 6.27 | 3.498 | 55.8 | 2.772 | |
内蒙古 | 16.114 | 5.382 | 33.4 | 10.732 | |
山东 | 15.8 | 12.017 | 76.1 | 3.783 | |
河南 | 20.856 | 11.131 | 53.4 | 9.752 | |
华北地区 | 74.379 | 50.126 | -2.794 | 67.4 | 27.074 |
农业供水份额将继续下降。本区水资源严重不足,而需求量大,供需矛盾十分突出,而随着工业和城镇的发展,供需矛盾的加剧,农业用水占总用水的比重势必将继续减少。
近 20 年来用水数据表明,虽然中国用水量持续增加,但全国农业用水不但没有增加,而且基本上处于稳定状态。如 1980 年农业总用水量为 4195×108m3,而 1997 年为 3920×108m3,1997 年反而比 1980 年减少了 275×108m3。大城市及北方缺水地区的城镇,是农业用水份额下降的主要地区,并以华北地区农业用水份额的减少最为明显。如北京、天津 1980 年农业用水量分别为 22.53×108m3、20.07×108m3,而 1997 年,其农业用水量分别为 18.12×108m3、14.63×108m3,17 年间农业用水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分别减少了 4.41×108m3、5.44×108m3。再如,河北省和山西省 1980 年农业用水量分别为 193.39×108m3 和 46.81×108m3,1997 年分别为 174.36×108m3 和 36.51×108m3,比 1980 年农业用水量分别净减 19.03×108m3 和 10.3×108m3。可见,面临着水资源的严重短缺,为了缓解城市供水紧张局面,在资金短缺、时间紧迫和水源不足的情况下,只有降低农业用水份额。这就意味着在相当长时间里,进一步增加农业供水的可能性很小,目前的农业用水紧张状况还将持续。
频繁的旱涝灾害、日益严重的水污染和大面积的地下水位下降,将进一步降低华北地区农业水供给的保证程度,加剧了农业用水的紧张情势。由于受季风气候的影响,水资源在年内及年际间变化大,致使本区的旱灾与其它灾害相比出现的次数多,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大,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也颇为严重。在 1951~1991 年的 41 年内,出现干旱 50 次以上,平均每年 1.2 次[7]。据预测,本世纪随着气温的升高,可能会改变我国区域降水和蒸发的格局,北方地区的干旱可能还会加剧,故今后旱灾仍然是影响本区农业生产最重要的灾害。此外,北方河流断流日益严重,由于河道外大量用水,北方河流断流日数增加。海河水系已变成季节性河流。黄河下游自 1972~1997 年的 26 年中发生断流的有 20 年,1997 年达 226 天,断流河长达 700km。海河、黄河下游的断流,加剧了农业用水的紧张程度。
华北平原农业区地势低洼,水流不畅,一旦遭遇大洪水,必然导致大的洪涝灾害发生,如海河流域 1963 年 8 月的大洪水、黄河流域 1958 年 7 月的大洪水等,不仅直接影响农业产出,更使农业灌溉工程严重受损,从而影响农业供水的保证率。
华北地区水资源的严重不足,促使地下水的开发利用,而长期过量的超采,已导致广大范围的地下水水位大幅度下降、地面下沉和海水入侵,由此使井灌区机井大量报废,供水能力减弱。不仅如此,长期超采地下水,已使一些地区浅层地下水水位降到含水层底板,导致含水层疏干。据 1975~1995 年统计资料,河北平原浅层地下水含水层疏干面积已达 9895km2,主要分布在石家庄市、保定市、宁柏隆和永年东杨庄漏斗区,疏干深度一般在 10~35m 之间,其中,保定漏斗中心地带疏干深度有 40~45m,含水层最大疏干厚度达 85m。这意味着该区农业正面临着供水水源枯竭的威胁。
此外,由于华北地区河流水量减少,甚至断流,加上工业城市废污水排放量大,而处理率低,水污染严重,降低了农业灌溉供水量的质量。1997 年,全国污废水排放总量达 584亿m3,绝大部分废污水都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海和地下,导致河流水污染严重,水质恶化,北方河流更为突出。1997 年的全国水质评价结果显示,北方河流污染河长达 65%~80%。海河和黄河,Ⅴ类和超Ⅴ类严重污染的河长分别占总评价河长的 67.3% 和 32.1%。同时,由于水资源短缺,绝大部分污水量未入海就已被消耗掉了。如海河流域的工业和城市生活污水几乎全部消化在陆地上,并大部分被农田接纳。华北地区废污水排放率高达 80% 以上,大部分污水被直接排入河渠。利用污水进行农业灌溉,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品质;污染物的不断积累,不仅将直接影响粮食的产量和质量,还将对人民生活和健康产生不可估量的严重后果。
5 讨论
前述可见,华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该区粮食生产对我国的粮食安全有重要影响。从目前农业用水现状来看,农业用水已出现严重不足,而从未来农业供水情势上看,相当严峻,在供水的数量和质量上均不乐观,若无连续丰水年的出现和外调水源的补给,要继续保证或发展本区的粮食生产规模,本区农业用水情势有恶化之势。那么,如何解决本区的农业生产和水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这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作者认为有必要对本区农业用水、农作物布局和农业发展规划与水资源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深挖农业水资源利用潜力,发展适水、高效型农业。
参考文献
高中各年级课程推荐
|
||||
年级
|
学期
|
课程名称
|
课程试听
|
|
高一 |
高一(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 | ||||
数学拔高 | ||||
物理 | ||||
化学 | ||||
生物(一)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中专项突破课
|
语文写作 | |||
英语阅读理解 | ||||
英语写作 | ||||
英语完形填空 | ||||
物理功和能量 | ||||
高二 |
高二(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理) | ||||
数学(期末串讲)(文) | ||||
化学 | ||||
生物(一) | ||||
生物(二) | ||||
生物(三)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三 |
高考第一轮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物理拔高 | ||||
化学 | ||||
生物 | ||||
地理 | ||||
政治 | ||||
历史(韩校版) | ||||
历史(李晓风版) | ||||
高考第二轮复习
|
数学(理) | |||
数学(文) | ||||
英语 | ||||
物理 | ||||
化学 | ||||
地理 | ||||
高考第三轮冲刺串讲
|
语数英串讲(理) | |||
语数英串讲(文) | ||||
物化生串讲 | ||||
史地政串讲 | ||||
高考试题精讲
|
数学(理) | |||
英语 | ||||
化学 | ||||
物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文) | ||||
Copyright © 2005-2020 Ttshoppi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 |
云南省公安厅:53010303502006 滇ICP备16003680号-9
本网大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