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为了使人类社会真正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必须创建支持可持续发展理论。我们提出的支持可持续发展理论认为,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社会需要
教育的有力支持,而且,在可持续发展的支持系统中,
教育无疑是最重要的支持系统。要想建构可持续发展的
教育支持系统,使
教育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大业提供强有力支持,必须从
教育思想、
教育内容、
教育功能、
教育发展、
教育属性、
教育观念和
教育过程等事关
教育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上进行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取向的改革。
一、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社会需要
教育的有力支持
(一)可持续发展呼唤人的全面发展,而育人正是
教育永恒而崇高的历史使命
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需要的不是仅仅掌握了一定知识或技能的工具化了的人,而是具有求知能力和发展智慧的可持续发展的人。可持续发展的人,必定是全面发展的人。以可持续发展为特征的生态文明与其说是对社会发展的挑战,倒不如说是对人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挑战。社会要持续发展,作为发展主体的人首先必须是全面发展的从而是可持续的。人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体,是可持续发展实践活动的核心,离开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事业就失去了起始源泉、根本动力。而生产和再生产全面发展的
人力资源,正是
教育的任务。自从由直接生产过程中独立出来那时起,
教育就高举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大旗,肩负起了促进人类全面发展、驱动社会全面进步这一崇高而神圣的历史使命。我们完全可以断言,促进人类全面发展、驱动社会全面进步是且永远是
教育的历史使命。既然
教育的历史使命是促进人类全面发展、驱动社会全面进步,那么,
教育就应当是也必须是一项永恒而崇高的育人事业。育人,是对
教育肩负的促进人类全面发展、驱动社会全面进步的神圣历史使命的抽象而又通俗的概括和升华。
显然,只有依靠良性发展的
教育,才能不断培养出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全面发展的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车轮才会由于有了发展主体的强力推动而快速前行;反之,离开
教育的强有力支持,离开可持续发展主体的全面发展,人类憧憬已久的可持续发展就有泡汤的危险。
(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形成离不开
教育的支持
以可持续发展为特征的生态文明不仅对传统的发展观提出了严峻挑战,而且将从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方面对人类产生深刻的影响。新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要求人类摒弃传统的发展理念,转而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基础,是支撑可持续发展的无形基石。全球一浪高过一浪的可持续发展浪潮,可归功于人类久已萌动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环视当前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归根结底在于人们的发展理念的扭曲。
问题在于,怎样才能培育起人们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并使这一健康发展理念植根于人们的内心深处呢?我认为,
教育,也只有
教育,才能从根本上全方位培育起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一个人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长期养成的,是长期
教育的结果。只有依靠可持续发展取向的
教育,才能使人类自身真正意识到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唯一科学的发展模式;才能使可持续发展理念由人类智者的“超前”理论变成全人类的共识;才能使华丽的可持续发展辞藻转换为人类的潜意识;才能使可持续发展由外在压力迫使下的不得已选择转化成人类个体内在动力驱使下的自觉追求……才能不断造就出一代代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人,支撑起可持续发展的大厦。难以想象,离开
教育的强有力支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会怎样播撒人间。
(三)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实践离不开
教育的支持
一般说来,对可持续发展理论,人们比较容易接受;对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也为人们所普遍认可。但是,人类正确的发展理念却往往在扭曲的实践中被异化。每当人们——包括即使是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人们在进行活生生的发展实践时,却每每做出不可持续的选择。理论与实践的巨大反差成了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顽敌”。
为什么人类饮鸠止渴式的发展实践总是大行其道,而人所共知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又总是被束之高阁呢?究其原因,在于人们高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与尘世中庸俗即时的功利性追求的激烈冲突,尘世的利益、即时的需求和无边的欲望总是压倒对他人和后人的关怀,极端自私的掠夺性占有和挥霍常常使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代内平等和代际平等落空。究竟是用人类在“生态极限”的悬崖边缘得出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去指导实践,还是削足适履,让唯一正确的发展理论去附会庸俗而危险的千年一贯的实践。这一事关人类生死存亡的实践选择已日益突出地摆在已做出正确发展理论选择的全人类面前。
为了使可持续发展理念尽快转化为人们的可持续发展实践,必须完善由可持续发展理论到实践的转化机制。那么,能够促成从可持续发展理念到实践顺利转化的中介又是什么呢?既然
教育能够诱导人们摒弃不可持续的发展理念,重塑、整合可持续发展理念,那么,它同时也就能够搭建由知到行、由此及彼、由理念到实践的桥梁或中介,使可持续发展由理念的此岸到达实践的彼岸。特别是我们后面将要提到的全程
教育可使具有可持续趋向的
教育渗透到发展主体的每一个成员、发展的每一个过程、每一个发展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以此实现可持续发展理念(即可持续发展起点)、可持续发展过程和可持续发展结果(即一个可持续发展过程的终点)的统一,实践与理论的合拍。可见,全程
教育可使人类的发展理念、发展实践形成共同的目标指向,使可持续发展理念与可持续发展实践在高起点上实现有机整合,最终形成可持续发展合力。
(四)可持续发展向度取决于
教育的可持续向度
教育不但能够有力地支持可持续发展,而且,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向度在极大程度上取决于
教育的可持续向度,
教育在某种意义上成了发展之源,成了可持续发展第一位的推动力。也就是说,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
教育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要求呼唤可持续发展的
教育支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需要可持续发展的人,这样,我们便可以从培养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人的角度来探讨
教育自身的可持续问题。只有把
教育纳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教育才能不断培养出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人,把人类的素质和能力提高到与他所负担的新职责相适应的水平。
我们的结论显而易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可持续发展主体——人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而只有依靠可持续发展的
教育才能培养出可持续发展的人;因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向度取决于
教育的可持续向度。
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可持续发展的
教育系统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保障。只有建立可持续发展的
教育支持系统,也就是说,
教育自身首先必须是可持续的,人类社会才会因为有了可靠的支持系统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五)
教育可持续发展本身就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不仅是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支持系统,而且
教育可持续发展本身就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身就包括
教育在内。如果
教育本身是畸形的因而是不可持续发展的,那么,我们就不能理直气壮地说人类社会步入了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如果说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社会是一辆驶身未来的专列,那么,
教育就是这辆专列的火车头;而如果说
教育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专列的火车头,那么,
教育的可持续性就在客观上成了火车头的动力系统。离开了
教育,就等于离开了可持续发展的火车头;而离开了
教育的可持续性,则等于缺少了火车头的动力系统。
二、怎样建构可持续发展的
教育支持系统
所谓可持续发展的
教育支持系统,就是以自身无条件可持续优先发展为前提、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的、充分实现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有机整合并具有鲜明生态趋向的
教育系统。欲要建构能够支持可持续发展的
教育系统,必须对事关
教育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按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要求进行重新反思。这样,我们便可以在
教育思想、
教育内容、
教育功能、
教育发展、
教育属性、
教育观念和
教育过程等方面探讨可持续发展的
教育支持系统的建构问题。
(一)在
教育思想上,确立使受
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的
教育思想
如上所述,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主体,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要求人类自身必须全面发展,因而,从
教育思想上看,能够支持可持续发展的
教育系统必须能够使受
教育者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作为科学而可行的
教育思想,其内涵相当宽泛,这里仅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角度来探讨这一问题。是培养畸形发展的人,还是使受
教育者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这是一个事关
教育发展走向的问题。
在考虑关系
教育命运从而决定人类可持续发展走向的
教育思想时,我们必须从整个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寻找
教育思想的切入点。可持续发展,与其说是对传统
教育思想的挑战,倒不如说是为以受
教育者全面发展为核心的
教育思想的建构提供了契机。实践证明,使受
教育者畸形发展的
教育思想,显然与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相悖,非但不支持可持续发展,而且是可持续发展的“恶动力”。人的全面发展,也只有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成为以支持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
教育思想的核心。教养全面发展的人,是也必须是支持可持续发展的
教育系统的
教育思想的基本点,是也必须是贯穿支持可持续发展的
教育系统的一根红线,离开这个基本点,偏离了这根红线,由错误
教育思想导引的错误
教育就难以支持可持续发展。
(二)在
教育内容上,必须使科学
教育与人文
教育高度统一,一方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另一方为代价
就大的方面划分,我们可将
教育内容划分为科学
教育和人文
教育两大块。科学
教育和人文
教育有如人类社会前进的两个车轮,能够支持可持续发展的
教育系统必须使科学
教育和人文
教育高度统一。
现代知识体系就像一个纵横交错的立体网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固然可以将它划分为各种形式,以不同学科进行教学,但不存在价值
等级或孰优孰劣之分,对人的整体和谐发展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以往教学中所存在的泾渭分明的界线和迎合社会一时之需的侧重,如轻人文知识重科学知识,轻历史、情感、思想知识重工具实用知识,都会造成学生知识结构的片面性,局限其视野,禁锢他们对客观世界的全面认识。总之,科学与人文分别从不同的方面作用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给可持续发展以强有力支持,因而,科学
教育和人文
教育是
教育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一方的发展不能以挤占另一方发展空间为代价。
(三)在
教育功能上,使
教育内涵的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实现有机整合
教育不仅具有工具理性固有的生产力功能即经济功能,而且具有价值理性内涵的人文功能价值。
教育的经济功能固然重要,但涵养人文,同样是
教育重要的功能价值之所在。平衡、整合
教育的各项功能价值,特别是使
教育内涵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实现有机整合,是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社会对
教育的新要求。然而,在现实中,
教育却常常被物欲驱使的人们功利化。
教育何以常常被功利化呢?1、
教育自身内涵的生产力功能是
教育常常被功利化的诱因。
教育内涵着固有的生产力功能即经济功能。
教育可孕育新生产力,为经济发展注入活性激素。在当今的反贫困战场上,
教育的反贫困功能被人们普遍看好。久而久之,
教育就异化为人们脱贫的工具。2、工业经济的扩张是
教育常常被功利化的“温床”。与现代工业文明一起成长起来的现代
教育,同工业文明一样,在给人类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存在并不断积累了诸如
教育价值观上的科学主义与功利主义,
教育目的观上的职业主义和技艺主义,
教育过程中形式主义和理性主义等弊端。3、五花八门的所谓
教育经济学、
教育致富学、经济文化学等新学科为
教育功利化提供了理论支持。舒尔茨的
教育经济学理论,拉开了“向
教育要金钱”的序幕。自此之后,诸如
教育经济学、
教育致富学和
教育消费学之类的促使
教育向经济倾斜的所谓新学科令人眼花缭乱,而关于
教育的深层次研究中,难寻探讨
教育综合价值的
教育价值学的立身之地。4、轻人文而重功利的社会大环境的形成为
教育披上产业面纱提供了可能的宏观基础。5、人们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为
教育功利化提供了现实的微观基础。
为了支持可持续发展,
教育必须尽快走出越陷越深的功利化泥潭,摆平
教育内涵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使二者在支持可持续发展的大目标下实现统一。
(四)在
教育发展上,落实
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确保
教育享有无条件的优先发展权
教育固然受经济制约,但
教育发展有其固有规律和相对独立性。
教育适当超前于经济,为经济社会超前储备全面发展的人才,既是经济社会发展对
教育的要求,也是
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内在必然逻辑。今天的
教育就是明天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如果
教育得不到优先发展,发展母体营养不良,那么,人类社会就只能畸形发展。
要确保
教育无条件的优先发展权,就必须承认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承认
教育事业的相对独立性,是
教育先行的理论基础。如果一味强调经济的基础性和制约性,不承认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那么,就不可能在优先发展
教育问题上迈出实质性的一步。
(五)在
教育属性上,必须尽快走出
教育产业化陷阱,使
教育沿着永恒而崇高的育人事业的轨道运行
正确的
教育角色定位是
教育可持续发展并以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支持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正是从支持可持续发展等意义上,我们发现了
教育的事业属性。1、
教育担负的神圣使命决定了
教育是永恒而崇高的育人事业而不是即时庸俗的创收产业。
教育肩负的特殊伟大的育人使命,决定了
教育不是经济的“应声虫”,不能把
教育“改革”为“应市(市场)
教育”。综观当今世界,没有哪一个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把
教育视为创收的产业,把学校当作赢利的企业,也没有哪一个学校打出招牌要像办产业一样以获取最大利润为目标。2、
教育能够“生产”出劳动能力,将一般的简单劳动力转化为特殊的复杂劳动力,将经验型的劳动力转化为知识型的劳动力,提升劳动力的素质。就是说,
教育具有生产力功能。但我们不能因此把
教育混同为一般的生产力。
教育在生产力大系统中有非同寻常的地位:
教育是生产生产力的生产力。就是说,是元始的生产力,是生产力之母,亦即孕育生产力的母体。当我们说
教育也是生产力的时候,我们实际上是在也仅仅是在以上意义上说的,而不是在通常的层面上说的。培养人的系统工程,又怎么能够按创办产业的思路去运作呢?
教育特殊的生产力功能不仅不是诱使
教育“化”为产业的理由,反而是将
教育定位为崇高事业的绝好佐证。3、从表面上看,
教育既有“投入”,也有“产出”,并有模糊的投入产出比。但是,如果我们作进一步的分析就不难发现,
教育的投入产出机制与其他产业截然不同。
教育“投入”,既有资金的投入,也有感情的投入;既有知识的投入,也有心灵的投入;既有物质的投入,也有精神的投入。
教育“产出”,既有受
教育者经济潜能的产出,也有人文涵养的产出;既有受
教育者能力的产出,也有其精神的产出。显然,特殊的
教育投入不能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作为
教育特殊产出的提高了的综合素质也不具有商品性。同时,
教育投资收益具有相对滞后性。这种特殊的投入产出机制决定了
教育是永恒而崇高的育人事业而不是即时庸俗的创收产业。如果按产业的思路去办
教育,其成本全部由受
教育者承担,并推行所谓的
教育达尔文主义,而政府作壁上观,让包括贫困地区在内的所有学校听凭市场的选择,优胜劣汰,那么,本来就十分脆弱的
教育特殊的投入产出链条就有中断的危险。把神圣崇高的育人事业视为可带来即时效益的产业,就会诱使
教育的动机和目的、手段和途径发生畸变,本来神圣的
教育就会由此而蒙上粗俗的经济面纱,使
教育顿失神圣的光环,人类文明赖以发展的基础就会因此而受到挑战。
教育之所以被视为崇高圣洁的事业,除了她用科学技术和人文知识净化人的心灵、塑造人的素质外,还在于她摈弃等价交换的原则,以多付出少获取来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
鉴于以上原因,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怀疑,
教育昨天已经是、今天仍然是(或应该是)、将来永远是永恒而崇高的育人事业,而不是(或不应该是)即时庸俗的功利性产业。
教育的事业属性不会因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如果有人为了一时一地之需硬要将原本不是产业的
教育当作产业去办,强行将无法产业化的
教育产业化,使
教育沦落为经济的附庸,那么,势必导致灾难性的后果。我们已经陷入的把基础
教育异化为实用
教育、使普通高等
教育堕落为谋职
教育的误区,直接导源于将
教育视为产业并试图将
教育产业化的错误而危险的理念。产业化的
教育,向受
教育者灌输的是急功近利的实用处世
哲学,而具有这样一种处世
哲学的人,必然同时是不支持可持续发展的人。只有把
教育定位为永恒而崇高的育人事业,
教育才能不断培养出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人。
(六)在
教育观念上,必须淡化人类中心意识和由此滋生的征服意识,塑造具有鲜明生态取向的生态
教育观(或绿色
教育观)
教育,就其本质来说,始终是以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为基础的;就其背景来说,生态危机是其面临的大背景。
教育对人类自身自然的改造及影响,是以人类对身外自然的改造活动为前提和基础的,离开人类对身外自然的改造活动,就没有人类对自身自然的改造活动,亦即没有
教育的存在和发展。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生态危机构成现代
教育的基本背景。
教育,已经历史地与生态危机联系在一起。
在全球生态危机的严峻形势下,现代
教育必须向生态化方向发展。如果说生态文明条件下的政治、经济、文化乃至整个社会将走向生态化,也就是说人类将把生态学原则及其精神贯彻到政治、经济、文化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那么,
教育也必须融入生态化趋势中,进行生态化再造。道理很简单,
教育的发展是与政治、经济、文化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内在一致的和历史统一的,政治、经济、文化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态化发展,不仅为
教育的生态化发展提供了现实的社会条件及其背景,而且对
教育的生态化发展提出了现实的社会需求。在这种情况下,
教育必然要适应未来社会生态化发展的需要,致力于自身的生态化改造,并通过自身的生态化为整个社会的生态化发展服务。也就是说,现代
教育将呈现出生态化的发展趋势,
教育的生态化时代即将来临。所谓现代
教育的生态化趋势,是说伴随着生态成长起来的现代
教育将在未来的发展中开始新的历史性转折,即逐步强化自身的生态化色彩,直至最终构建起和生态文明相匹配的新型
教育体系。可以预见,未来
教育必须按照生态学观点及其精神从理论、观念、价值、政策、目的、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重构,从而承担起培养具有生态知识、生态精神、生态智慧和生态品德的文明新人。可见,
教育将按照生态学观点及其精神,致力于解决人类与自然之间的时代性矛盾,从而推动生态文明的形成和发展。
教育的生态化,不仅仅是人们在劣化的生态环境面前对
教育的一种主观愿望,而是当前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在内的整个社会生态化进程中对
教育的客观要求和
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当人类迫于生态危机的压力倡导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之时,
教育就应当随着整个经济和社会的历史转型进行自身的改革,即按照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改革
教育观念、目标、内容和方法等。
(七)在
教育过程上,能够支持可持续发展的
教育必须贯穿于受
教育者生命的始终,树立全程
教育观
所谓全程
教育,就是使
教育贯穿于每一个受
教育者的成长过程和每一个受
教育者成长过程的始终。可持续发展要求人类全面发展,而人类的全面、持续发展呼唤全程
教育,任何一个环节的
教育弱化或失灵,都会诱致人类的畸形和不连续发展从而有可能导致整个可持续发展链条的中断。
人类已经(或即将)进入知识价值时代,而知识价值时代的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新知识大量增长使知识系统经常处于爆炸过程中,
计算机和网络设备等方面变化更是日新月异。据专家统计,现代社会劳动者知识的半衰期已缩短至5-7年。这就要求人们既要不断地学习已经编码化的信息,又要具有充分利用这种信息的能力。这同时给人们提出了不断学习的任务。为了适应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的趋势,劳动者终身学习成为必然趋势。学习成了知识价值时代人类最重要也是最有价值的劳动,成为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知识价值社会是建立在劳动者知识化和学习终身化基础上的社会。因此,“一次
教育”的概念已经过时,应该大力提倡全程
教育,否则即使一时光彩照人,最终难免会“江郎才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
教育已扩展到一个人的整个一生。认为唯有全面的终身
教育才能够培养完善的人。要实现这种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全程
教育,使
教育成为一种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存在。
可持续发展大业,人类是基础;人类成长大业,全面发展是方向;全面发展大业,
教育是根本;
教育大业,
教育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是前提。21世纪的国际竞争实质是发展模式的竞争,而健康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离不开
教育的强有力支持。作为永恒而崇高的育人事业的
教育将成为可持续发展条件下人类文明的“定海神针”。
教育应该也必须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下“为人类的全面发展服务、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的理念。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
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2]冯天瑜.“可持续发展”的哲理之源[J].武汉
大学学报,1998,(3).
[3]王善迈.关于
教育产业化的讨论[J].北京师范
大学学报,2000,(1).
[4]汉斯·萨克塞.生态
哲学[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1.
[5]冯之俊、周宏春.知识经济与
教育创新[J].中国软科学,1998,(5)、(6).
[6]雷颐.
教育与社会[J].东方文化,2000,(1).
[7]武刚.国民素质与
教育的使命[J].广西高教研究,19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