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世纪90年代走向新世纪的这10多年,是上海普通教育发生巨变的10多年,在这10多年中,普通教育经历了二次生机勃勃的改革。从提出并实现“升学——应试”教育向国民素质教育的转变,到提出全面实施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这将使传统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巨大的变化,也将对传统的考试与评价产生巨大的影响。 
一、 从语文新课标的定位审视当前语文的考试 
长期以来,语文学科几经反复、几经争论的学科定位,在新的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得到了明确的阐述:即“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征”。其次新课标对学生语文能力的目标定位,要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作铺垫,审视和解析语文新课标的教学目标,对学生语文要具备的能力十分清晰。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上,新课标提出了要改变过去的单纯的知识传授,要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特别是整个新课程改革强调实践行动,鼓励探索,这对语文教育与考试的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语文考试只测量读写内容对教学有弊端 
考试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有时往往也是制约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瓶颈”。因为目前的语文考试测量的内容,重心都放在读、写上,这对教学具有主导性。因为考试具有指挥棒的“效应”,有主导教学片面的追求,也导向考什么教什么。语文考试这一形式的局限性,也使教学只重视对学生读写的训练,轻视课外活动。其次,长期以来语文考试只考读写,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很难在教和学两方面有所突破,语文只考学生读与写,考试手段的单一化,也很难为素质教育提供比较全面的信息反馈,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它可以掩盖素质教育真实和全面的情况。 
我们在探讨一期课改的考试对教学影响的同时,更要关注的是二期课改的语文怎么教和怎么考。在探讨语文只测量读写要求,是否合理的同时,也在思考和探讨:语文考试只抽取课程标准中读和写部分进行测量,并以此作为推断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作为成绩评定的唯一依据,这在科学性上是有一定的偏颇,而这一偏颇对教学的影响不容忽视。从现在的情况来看,中学生似乎已经没有了扩大阅读量的时间,原因之一恐怕与我们当前的语文教育与考试有关。为应对考试,学生语文练习题做得太多,而欣赏阅读少;课文读得太细,而涉及面非常窄。语文教学本应培养充满审美情操的热情而细心的鉴赏者,而不是拿“手术刀”解剖文章的“语文外科医生”。语文教育需要训练学生的文字能力并由此训练学生的感知和思维,进而陶冶高尚的情操。因此,加大学生的阅读量,才是学习语文的正道。 
新课标提出的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要提高学生能具有正确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不仅包括书面表达,听的能力,还有口语交际等综合学习的能力。在推行新课程标准中,语文教学要转变观念,那么与之相适应的语文考试也要转变观念。如果说改革语文考试是实施课程评价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那么改革语文考试内容、形式及方法,对于落实和促进语文教学,提升学生的人文内涵,体现语文的应用性就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对“传统语文考试”与“现代语文考试”改革与发展的思考 
不可否认,语文教育与考试中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如人的潜能的开发和智力的发展等还没有被置于很突出的位置,素质教育讲了多年,“应试”的魅力仍不可抗拒。就考试而言,它是单纯的为选拔服务还是为学生成长与发展服务等问题的认识被再次提出。在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中,教学、考试要走向个性,走向多样性,在一定意义上已成为时代发展的趋势。从当代考试评价发展的趋势来看,对考试评价内容的全面性,评价对象的差异性,评价结果的科学性,都要求其评价方法能够体现多样性。如果说传统的语文考试仍沿用纸笔作为唯一测量工具,成为评定学生语文能力的唯一手段,这似乎成了一种“合理”的方法的话,那么,随着课改的推进和落实,考试的改革如何为人服务,将被日益地得到重视。笔者认为,如果语文考试手段与形式不改革,语文新课标提出的能力,要落实仍会受到限制。 
新课标对学生要求的每一项是不能偏颇的,它是形成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整体。如果说以前由于受传统教育特别是应试教育的影响,重读写、轻听说是合理的,那么,随着课程评价的全面推进,听说能力也将会日益重视。语文本身同生活一样,丰富多彩,灿烂绚丽,丰富的情感表达,有时是不可能由读写完全替代的。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的“科技化”,教育手段的现代化,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和接受面向未来科技社会的挑战。那么考试的“科学化”,考试手段现代化的开发和利用,也将被社会越加关注。因为考试测量手段的现代化,更有利于甄别学生的能力。特别是二期课改课程评价方式的改进,使我们在对传统的语文测量形式的认识的同时,对纸笔测量形式也应进行有益的探索。要探索和建立符合与新课程教育理念相适应的新型的考试模式,对现有考试的形式、方法、程序等应进行相应的改革。 
由此,对测量学生能力的语文考试笔者认为对其也应作改革: 
(1) 语文可以增设听力与口语表达的考试 
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在社会交往中,人的口语占有率为90%,书面语占有率为10%,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口语可以被录制、复制保存,人们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传递口语,“口语加现代技术”已经成为“信息革命”的重要内容。因此,社会对口语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口语的训练越来越重视,对口语性质、功能的认识也更加深入。具有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已成为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从现代人才观角度认识,没有口才便不是完美的人才。作为“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读和写,是一个人语言文化和思维活动的内显;听和说是语言文化和思维活动的外显。许多语言学家认为,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它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能力。 
(2)语文考试可以增设阅读速度与理解能力的测量 
随着二期课改的走向深入,反观这些年的现代文阅读试题,考试基本是对学生阅读能力的精读进行测量。如何提高新课程要求下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学生良好的语言意识和健全的表达能力,给学生提供更多关注生活、思考生活,有充分阅读和参与社会的空间,针对当前的阅读教学和考试的状况,对语文现代文阅读考试的内容可以进行改革,笔者认为阅读部分试题可以增设粗读(速读)与细读(精读)要求的测量。 
增设粗读(速读)试题对落实新课程教学要求具有积极的导向。从三个角度看: 
①二期课改强调课程设置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而生活实践中的阅读无非是两类:一类为精读,另一类为粗读(速读)。精读固然重要,但粗读(速读)似乎用得更多。在信息时代的今天,读报刊杂志,作网上浏览等,阅读的能力要求能够有粗读(速读)的额外能力,能迅速理解文章的内容。对于精读来讲也有赖于粗读(速读)的能力,因为任何文字材料的精读都应在确定其价值后进行,而其价值的确定,则必然依靠粗读(速读)的能力。 
②二期课改的课程标准对扩大阅读量,拓宽阅读面,其意义还不仅仅在培养人文精神与文化底蕴,还在于培养学生主动觅食求知的意识及迅速捕捉并大量筛取多方信息的能力。新课标对学生阅读要求规定要达到一定量的文学作品数量,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训练学生阅读速度。然而这一要求在学校的语文教学中又往往是落空的。如果考试只考精读,阅读量大小与阅读速度的快慢,与考试无多少相关,教师平时只须以题海训练精读即可。 
③二期课改主张提高教学的质量,而当前的语文教学的现状是,教学中教师常常把教材嚼细嚼烂地喂给学生,教得很详,学得很细,这是一种脱离学生阅读实际的教法和学法。如考试增设粗读(速读)试题,语文教学的改革必将会出现一场革命,一节语文课学几篇文章将不再是几位先驱者的尝试了。 
(3)语文考试可以探索开卷的形式 
随着二期课改的推行,大语文观的学习,已渗透人心。提倡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主张要增大阅读量,增大课外阅读的比例,是语文学习的要求。在这样的语文教学环境中,我们的语文考试,也要主张提倡在大语文观下的考试,有助于拓展语文教学时空。一张语文试卷相对于学生十几年母语环境下习得的语文知识和能力,无异于沧海一粟。考的“窄”必然导致学的窄,考得“死”必然学得“死”。探索开卷考试,其意义在于能促进学生学习视野,从课内到课外,让学生广泛地去涉猎知识,拓展学习的空间,让自己的眼界更变得宽阔。 
开卷考试可以重视和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因为,学生学习的过程往往比结果更有价值。它能改善学生“机械训练”的学习状况,减少题海战术,避免过多的从事低效的反复操作,可以引导学生平时学习注重思考,不断提高自己自主探究的意识,注重个性发展,让学生有发挥的余地,在广闻博识中,真正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新课程教学目标注重学生学习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教学上,开卷考试对教师来讲可以抛开教参束缚,真正地研究教法,重视对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维能力的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语文能力。同时可以使语文教师引导学生树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的大语文学习意识,使学生能更多在感受社会、了解社会、参与社会中去,能够巩固和加深与课堂学的知识相结合,提高和加强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只有真正的“松绑”,才能落实学生的阅读量,从这点来讲开卷考试对语文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无疑会有一个很大的促动,它也可以使我们过去对语文教育的种种努力能充分得到体现,当然落实二期课改教学目标的关键不在于是否开卷,关键在于命题和导向。开卷考什么,怎样考,笔者认为其“灵魂”一定要注重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体现语文积累的深厚。 
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许多语文的能力的形成决非全都是语文学科所能培养的,但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离不开大语文的环境。 
考试应严格遵循教育目标以及人的发展规律,为素质教育服务。所以要探索和建成适应现代化教育和人才模式的语文考试新模式,改革任重道远。
高中各年级课程推荐
|
||||
年级
|
学期
|
课程名称
|
课程试听
|
|
高一 |
高一(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 | ||||
数学拔高 | ||||
物理 | ||||
化学 | ||||
生物(一)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中专项突破课
|
语文写作 | |||
英语阅读理解 | ||||
英语写作 | ||||
英语完形填空 | ||||
物理功和能量 | ||||
高二 |
高二(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理) | ||||
数学(期末串讲)(文) | ||||
化学 | ||||
生物(一) | ||||
生物(二) | ||||
生物(三)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三 |
高考第一轮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物理拔高 | ||||
化学 | ||||
生物 | ||||
地理 | ||||
政治 | ||||
历史(韩校版) | ||||
历史(李晓风版) | ||||
高考第二轮复习
|
数学(理) | |||
数学(文) | ||||
英语 | ||||
物理 | ||||
化学 | ||||
地理 | ||||
高考第三轮冲刺串讲
|
语数英串讲(理) | |||
语数英串讲(文) | ||||
物化生串讲 | ||||
史地政串讲 | ||||
高考试题精讲
|
数学(理) | |||
英语 | ||||
化学 | ||||
物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文) | ||||
Copyright © 2005-2020 Ttshoppi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 |
云南省公安厅:53010303502006 滇ICP备16003680号-9
本网大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