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说明:
    1、依照最新的《考纲》和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16份不同试卷的形式、内容,编撰此文。
    2、高考语文复习应当遵循“脚踏实地、举一反三、温故知新”的思路,抓基础,抓方法,重积累,重能力,完成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3、注意处理好“课本”与“课外” 关系,把课本中学到的知识、技能灵活迁移出来,避免高考备考不注重课文、不注重积累的弊端。
    4、注意平时真正以“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作为指导思想进行语文复习,“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第Ⅰ卷选择题部分(全国卷30分 每小题3分)
    一、语言基础知识题——在审题清楚的前提下,一般用5--8分钟左右为宜,一时不能确定的,留待作文之后再答,但要做好标记,避免漏答。
1字音:多音字 形声字 单音字(1)掌握“音随意转”的原则,把字放到一定的语境中与词义联系起来。(2)注意语体[口语、书面语]、词性、语意和特殊读音。(3) 善用排除法。如果题干是全部不相同的,就把有两项相同的去掉;如果题干是与所给字 的读音全部相同的,则去掉一个不同的一项;如果题干是读音全都正确,就去掉有一个错误的一项;如果题干是读音有错误的一组,就排除肯定无误的一项。
    2字形:同音音近字 同音义近字 音形都近字 形近字。由于计算机处理的局限,高考只考别字的辨析。(1)从理解词义入手(2)利用对应关系掌握(3)通过组词辨别。注意互用字。(4)注意形近字的区别,把偏旁与字意联系起来记忆。通过换用相异偏旁的字来比较哪个更对。(5)注意同音字的区别,设法换用同音字或近音字来比较。(6)答题技巧: A、音辨法。逐个审读容易出错的字,从中可以辨析出一些“形近而音不同”的别字。B、形辨法。如果怀疑某个是别字,可以写出几个同音字来比较,可以写出几个形似字来比较。C、义辨法。通过掌握的词语意义,或通过分析形声字的形旁来推导这个字的含义,再放到这个词语中去判定是否相符。  D、结构辨析法。对于独体字或形声字中的形旁已失去表意功能的形声字可以通过分析词语的语法结构来确定它是不是别字,还可以通过对整个词语的理解,来寻找不合语境的别字。
    3近义词同音词的辨析(实词或虚词):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选择。辨析突破点:①从词义突破(例:终止、中止);②从词义与句意的关系上突破(例:祛除、驱除);③从句子表达的侧重点突破(例:稍微差一点、多少差一点)。
    (1)实词:①注意感情、态度、语体色彩;②注意理性意义(词义的侧重点,轻与重、范围的不同);③语法功能(词性不同,搭配习惯差别)。④注意采用排除的方法,将最容易辨析的词语先排除,逐步减 少选项。一定要在上下文中找到相应的信息,重点是使用场合上的搭配。
    (2)虚词关联词:①语法功能和特定意思;②结构关系和成对成套的特点。③重点是副词、介词和连词。④做虚词题目,主要是凭语感,要通读全句,整体感知,认准关键,准确把握;也可以造一些 结构相似的句子来分析它的正误。其次是找出配套的关联词语,前后联系来确定虚词的含义;如果配套的关联词语在句中只出现一个,应该将它补全分析;再将关联词语与句子内容 结合起来分析,在关系上保持一致。⑤注意采用排除法。      
    4成语、熟语的使用:A成语辨析的几个思考角度:⑴感情色彩(褒贬)、⑵部分重复(感到爱莫能助)、⑶词义不当(首当其冲)、⑷语体色彩(鼎力相助)、⑸词语的范围陈述对象(汗牛充栋)、⑹习惯用法(漠不关心)、⑺词语的程度(视同儿戏与等闲视之)。B答题技巧: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四个选项权衡比较,选出认为最符合要求的。C要正确理解成语的整体意义,要注意语境的组合与搭配情况,越是想要你字面理解的成语越要注意陷阱。特别陌生的成语往往是对的。
    5病句的辨析:
    (1) 6种类型:①语序不当(多项定语、多项状语语序不当)、②搭配不当(主干的搭配、修饰语、中心语之间的搭配、关联词语的搭配)、③成份残缺或赘余(介宾短语前置可能会缺少主语、虚词多余)、④结构杂糅(一句话内含有两个语句——两个谓语结构)、⑤表意不明(歧义、代词指代不明)、⑥不合逻辑(句子自相矛盾,概念范围大小不分,甚至不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造成事理上讲不过去。A 多重否定用“负负得正”的方法看它最后的意思,有可能误用。B两面和一面:可能不对应。C修辞方法使用不恰当。)
    (2)解题步骤与方法:凭语感扫描,用方法检验。①单句采用紧缩法,先抓主干后理附加。②复句要先看关联(关联词是否残缺、关联词的搭配和位置、关联词是否错用、滥用),然后以分句为单位,采用紧缩法去判断。特别注意主语一致关联词在后,主语不同关联词于前。
    6标点符号的使用:A标点符号主要考查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括号与表停顿的点号连用,点号在括号内还是括号外;二是引号与点号的连用,后面的点号在引号内还是引号外;三是有疑问词的句子,句末用不用问号,几个疑问句相连,问号如何打;四是几个并列的短语相连,如何使用逗号和顿号等。有可能①在第I卷设题、②在第II卷设题、③在作文中考查。
以下为难点提示:
    (1)问号:①选择关系复句的疑问句应用在句末。特指问每句后面都要用问号。②句中有疑问代词或疑问语气词,但不要求回答的句子不用问号。③表强调某种感情的反问句,句末用叹号。④介于陈述句与疑问句之间的句子,信多于疑用句号。⑤倒装句,问号用在句末。
    (2)顿号: ①用在并列的词或短语之间,不能用在句与句之间。②并列的短语作定语时要用顿号;而作主语、谓语、补语等表强调时,并列的介宾短语用作状语时,不用顿号,用逗号。③常用在一起的词语并列可不用顿号(工农兵学商)④并列的短语之间带有语气词时,不用顿号,用逗号。(清华呀,北大呀,……)
    (3)冒号:①用在总分或分总关系之间的总括性句语中。②提示性的词语放在句子中间,不用冒号,用逗号。③使用冒号的提示性语句的后面,不能出现 “即”“如”“像”等词语。
    (4)括号 : ①括号内是词语时,不用点号,括号内是句子时不用句末点号。②括号内再有括号,里面应用“[  ]”。③括号内解释局部,括号于点号前;括号内解释全部,括号于点号后。
    (5)引号 :一般情况下,引号标明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话、一些特定的称谓、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或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非直接引用不用引号。引语末标点位置的确定:A、引用的话是独立的,末尾标点应放在引号里面;B、如果只作为作者自己话的一部分,末尾不用其他标点;C、特别注意:引语末的标点如果是问号或感叹号,那么即使作为作者话的组成部分一般也要保留。
    二、社科或科技类文章阅读(全国卷设三小题 每题3分)——此大题应在10~12分钟内完成。
    考点:① 理解文中重要词的含义(新概念[下定义:被下定义者+是+特征+属性]);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内容)(抓修饰语);③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新知识);④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1)答题要领①遵循语境原则辨析词语理解语句。②弄清代词的指代意义(近指:这、这些;远指:那、那个;不定指:某、某些)。③确定文段的中心句(主旨句、首括句、过渡句、修辞句、语篇指示语句和情态语句)。④筛选整合信息,注意基本概念和新知识的解释、阐述。⑤把握文体及文体特点(说明文抓说明对象的特征,议论文抓中心论点)。
    (2)答题思路:①找:找找原文有没有( 依题干找出检索范围、段落及角度);②比:1)比较原文符不符——此物变彼物(偷换概念),2)可能成必然(说法绝对),3)将来变现在(提前实现),4)部分成全部(扩大外延),5)结果变原因(因果颠倒),6)说东改道西(意思不符),7)有一却说三(夸大作用)。
    (3)答题步骤:先通读全文,标好段落,初步掌握全文意思。先做最后一道选择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再做其余的选择题。找到题干中句子在原文中的位置,前瞻后顾,整体把握,多用排除法(尤其是表述绝对的选项)。  
    (4)解题方法: ①以文解文(即根据文章本身所提供的信息对语句的意义进行分析,联系上下文把握理解语句的意义)。 ②自科类文:抓主旨,抓信息,利用选顶,排除干扰,对照原文做出选择。④社科类文:抓观点,材料和思想。
    三、文言文阅读:(材料多为短小的传记,记述的是传主的为官、为人、事君、待人接物之道,考生应首先对此心中有数。解答时可先扫读前3题,大致清楚要考察那些词句;较细致的阅读第4题,以作为理解文段的参考;然后阅读文段,解答问题,可以加快速度,减少失误。此大题用时宜在15分钟左右。)
    考点:(1)对实词虚词的理解:①一词多义(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②古今异义;③通假 字、 ④偏义复词⑤词类话用。(2)理解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在《考纲》规定的“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8个之中选择)。(3)特殊句式及用法: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谓前、宾前、定后、介后)(4)后两题重在理解分析归纳概括,代入原文,以文解文。
    (1)答题要领:①明大意(知人明事);②通词句(结合语境);③能辨析(五W:人物之间的关系,事件经过,几个时间,几个地点,发生发展的原因多少原因。)
    (2)分析答题过程:篇――句――词――篇(从最后一题开始,倒着做。)
    (3)答题技巧:①实词理解:将给出的词义带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②古今异义题:古代多单音节词,所以看到类似于现代汉语双音节的词,古义尽可能分开理解。要具体、形象。分开解释的含义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与上下文保持一致。将该词语的今义带进原文,通则对,不通则错。 ③虚词题:翻译这个文言虚词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翻译成同一个词。先理解翻译所学课文中的虚词,再比较文段中的虚词。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④信息筛选题:看清题目要求,一字一词地琢磨。选出一两句不相符的,排除部分选项。照应上下文,一般作者评论性的话不能作为选项,别人赞誉的话可考虑。⑤性格表现题:先找不能表现题干中要求的人物性格的选项,用排除法选择。特别注意谁的什么性格。  ⑥内容归纳题: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总体把握文意。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⑦全文把握题: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注意联系全文,既要注重比照原文,又要注重归纳分析。
    第II卷非选择题部分(全国卷120分)
    四、文言文翻译、古诗词的鉴赏、名句名篇的补缺和文化常识(全国卷23分)——整个第四大题用时宜在15—18分钟。
    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全国卷10分)
    文言文翻译题考生出现的最大错误为翻译时平均用力,忽略重点。在高考中,有些考生做这类题型时,只是译出大意,没有翻译出重点词语,以至得分不高。备考建议:按照要求,文言文翻译的关键在于对句子当中几个重点词语的掌握。有三种词语需要重点掌握,分别是词类活用的词、多义词、古今异义词。因此,在备考中,要理解并积累这几类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1)标准是“信、达、雅”,重点是“信达”。   
    (2)“6+1”方法:替(古今异义)、扩(一词多义)、留(人、物、地、官名词)、增(省略句)、减(语气助词)、移(倒装句)+猜。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要与上下文对应,这些字词是得分点。
    (3)答题要领(一大原则四项注意):①不脱离语境理解句意;②注意重点词语的意义;③注意特殊句式;④注意词类话用;⑤注意译文通畅。
    (4)答题方法:①先分解(按句子成份剖解,找出动词,句意自见);②再对应(字对词,排语序);③后组合(重在调整,前后照应,确定复句关系)。一定要直译,一般不允许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
    (5)文言断句可综合使用虚词断句法、句式断句法和谓语动词断句法(说明:遇到疑难句的翻译也可用此法。) 
    2古诗词的鉴赏(全国卷8分)
    古代诗歌鉴赏考生出现的最多错误是不顾要点,散漫作答。 部分考生不看每一问题后的分值,没有从赋分上大致了解答题要点,造成重点不突出,得分自然不高。备考建议:学生要学会选择要点,认真审题,根据赋分来选择答题要点。该题可先读题干,带着问题读材料,一时不能完全理解,可以考虑这首诗的类型,借助同类型作品尤其是教材中出现的作品加以分析。
    ㈠考查要点:①正确理解字句的含义;②对文学知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的识记、理解;③对修辞手法和技巧的辨识、理解;④对意境、艺术形象、主旨思想感情的把握;⑤对感情基调、艺术风格的把握⑥一流作家的一流作品。
    ㈡答题要领:① “诗言志”表达的是作者的志向,思想和情感,鉴赏重在领悟诗歌的意境,应当从景情两方面去探寻和体味。②分辨设题的四种类型(简答型、评价型、比较型、综合型),依据不同类型的不同特点和要求,确定思路,组织语言。③诗词鉴赏要解决的四个问题:诗中写了什么? 怎么写的? 为什么写?这样写的好处?④分辨把握五种类别诗词的答题规律和不同特点a写景抒情、b咏物言志、c边塞征战、d咏史怀古、e即事感怀(送友、思乡、闲情、人生感悟等)。⑤把握诗词起承转合(尤其七绝)的结构、思路和脉络及大多数先景后情的特点
    ㈢高考设题的四层次:
    ①字面意义:a理解词句的意义(情景结合)b理解诗眼蕴涵的情思 c注意词序倒置,突出重点的作用
    ②思想感情:a联系其人其事 b整体把握作品 c抓住词句中直接透露出来的情思信息,理解作品意象的理性意义和情态意义。通过诗词中的意象和典故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闺妇幽怨、怀才不遇、怀古伤己、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
    ③语言鉴赏:a理解运用典故是作者表达思想的关键。b通过修辞分析,体会作者的思想轨迹。 c把握谓语动词和特殊名词的妙用。
    ④鉴赏技巧:诗词的表达技巧包括两个方面,即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法,艺术手法又包括两大内容,即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注意表达技巧起到的作用,表达的内容和达到的效果。
    ㈣鉴赏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①抒情:直接(即景抒怀、直抒胸臆)、间接(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怀古伤己);②描写:直接(正面)、间接(侧面);③咏物(叙述);④议论(议论往往与抒情结合一起)。
    (2)艺术手法 :
    A修辞手法及作用:①描绘类:(作用:生动形象)比喻、夸张、拟人、通感;②结构类(作用:强调突出)排比、对偶、反复;③语气类(作用:增强语气)设问、反问。
    B表现手法:  ①写景抒情的诗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远近着笔、着眼视听、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绘声绘色、虚实相生、乐景哀情、以景结情等; ②咏物言志、咏史怀古的诗词:对比、反衬、象征、铺陈、托物言志等;③边塞征战的诗词:渲染、烘托、比兴、以小见大、象征等;④即事感怀的诗词:移情于景借景抒情、乐景哀情以景衬情、避实就虚移笔于人、直抒胸臆、对比、反衬、曲笔(正话反说)、抑扬对应、联想、想象、用典、铺垫、照应、伏笔等
    ㈤鉴赏步骤:⑴诵读(了解大意)。⑵解题 (知人论世,了解背景)。⑶释句解词(找意象)。⑷入境(品情思)。⑸会意(领会主旨)。⑹评价(评定优劣高下)。
    ㈥答题手段:根据赋分,确定答点,先点(概括知识点)后面(分析阐释),纲举目张。
    ㈦古诗鉴赏表述: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㈧作用有: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等
    3名句名篇的补缺和文化常识(全国卷5分)——该题用时最多2分钟,即使有一两句写不出,也不可因小失大。
    (1)复习重点高中2-5册课本中的名句名篇。范围参考背默总览,采用古代诗词名句分类(天地山水、日月风雨、花草虫鸟、时令节日、爱国忧民、述志抒怀、.乡思离情、愁恨悲欢、.友谊爱情、学问成才、事理哲理、写作要领等)的方法识记,把握重点兼顾其余。注意:千万不能出现错别字,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要象小学生一样写字,切勿卖弄。
    (2)一定要结合相关的文学常识,触类旁通。(第三册、第四册、第五册中三篇附录,还有单元的注解和各个文学课文的注解①)
    (3)文化常识考查重点是在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著名作家,且中外有别:中国作家要记住其生活时代及代表作,外国作家要记住的是其国别及代表作。对文学体裁而言,重点应是高中毕业生应该了解的一般常识。文化常识题的考查带有较强的综合性,常常把古今中外的作家作品、多种文体常识放在一起综合考查。从题型来看,可能会有以下几种题型:①表述性单项选择题,即把小说、诗歌、散文、戏剧,中国古代、现代、当代作家,外国作家等相关的文化常识合理组合为四个选项,要求考生选出表述正确的或表述错误的一项。②连线型单项选择题,即把作家、作品、作品的时代、作品的体裁(或主人公)等用横线搭配连接,构成单项选择题,要求选出对应正确或错误的一项。③填空题。④判断题。⑤可能将名言名句与文化常识混在一起考,所以著名人物不可或缺,要适当记一些。
(4)备考方法:①粗读原著,加深记忆。 ②以课本为着力点,向课外拓展。③构建文学常识知识网络。要从诗歌、小说、散文、戏剧这四大文学体裁方面,从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中分别找出最能代表该时期(或国度)最有影响的作家作品构建网络。 
    (5)文学常识题有可能设置在第I卷的语言基础知识题位置上。
    五、文学作品的阅读(全国卷22分)—— 完成此大题用时宜在15~18分钟。
    现代文阅读考生错误集中处可概括为“眼有单句,胸无全文”。部分考生在答题时没有兼顾全文的大局意识,所以判断失误。
    备考建议:现代文阅读的命题讲究“主题辐射”原则,即作者写作目的就是要或鲜明或含蓄地表达自己的写作意图,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而文章材料的组织,结构的安排,以及各种艺术表现方法的运用都是统摄于文章主旨,并支持和服务于文章的中心思想的。在这一理念指导下,一切现代文阅读的设题,不论是有关内容的,还是有关结构的,或者是有关表现手法的,都着眼于彰显文章主旨,以此为依据和角度提出问题。
    按照这一原则,有专家提出“主题辐射”的现代文阅读的解题思想,用文章的宏观主旨去“辐射”文后的具体设问。在具体解答现代文试题的过程中,首先要宏观把握,观其大略,明白文章的中心思想;然后,再以中心思想映照全文,看一看为表现中心意思都使用了哪些材料,又是怎样组织这些材料的,为表现中心思想还运用了哪些艺术表现方法,这些艺术表现方法又是从哪些方面、哪些角度服务中心思想的,对揭示文章主旨又有什么好处,等等。
    考点:①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先内容后形式)。 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④评价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注意:高考侧重于对考生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
    (1)解题思路:把握作品形象,体味作者情感,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内容,鉴赏作者的语言。
    (2)阅读过程:泡、找、进、猜、补。
    (3)答题要领:强调三句话,一是要全面审题,二要规范答题,三要完整表达。 
    (4)答题五步骤: ①认真读题(文题)预测联想;②浏览首句,了解梗概;③阅读全文,边读边画(重点:作者和年代,重要的时间、数据和有关资料、主要事实和典型形象;表现作者情感和文章的主旨句;语言的特点和修辞的作用)。尤其注意段首、段尾,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研读的,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④审题干(判断答题的范围和要求A、认真读懂题干,利用好题干中包含的信息揭示。B、查语境。把命题所涉及到的内容放回到原文中→找准相关的信息区,然后还要认真搜索相关信息区的前后,看是否有与之有并列或承接或递进等关系的语句、段落C、看赋分,配答案);⑤开始答题(把握文体特点和作者的感情线索,先做最后一道选择题[往往落足在对全文思想的把握上],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后再做其余的题。)。
    (5)答题要点:
    [1]散文阅读:A抒情散文设题点:景和情或事和情的关系;叙事散文设题点:关键字词;风格设题点:语言特点和表情达意的关系。B抓住线索、体会意境(托物言志、融情于景、移物就情)、品味语言;
    [2]小说阅读:小说是通过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来揭示主题的,设题点是对形象的感知和概括能力。A分析人物(①分析塑造手法;②把握人物思想性格;③通过社会环境,认识人物的典型意义补充鉴赏人物形象;④分析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行动、分析人物的心理
活动)。 B把握故事情节(领会所揭示主题的深刻性和人物性格发展的曲线); C体味环境描写(着眼于小说三要素之间的联系)。
    [3]戏剧阅读:设题点:通过戏剧冲突分析人物语言,即对话和独白。
    A 分析戏剧冲突(原因,性质及与人物塑造的关系)戏剧冲突方式:a 人物的性格冲突(外部冲突), 例如《雷雨》b人物自身的内心冲突(内部冲突)例如《窦娥冤》c人物与环境(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的冲突,例如《茶馆》。B 揣摩戏剧语言(舞台提示和人物语言)。
    (6)答题方法:
    ①以文解文(见科技类阅读);②以事解文(事,即相关背景信息和相关事实);③以理解文(参照常理,理解语句的意义);④以情解文(以人之常情揣摩人物的特定心情);⑤解答主观题至少有两道题用原文原句或用原文词组、语句组装。(鉴赏方面见古诗词鉴赏题)
    ⑥试题思路:
    A名词术语及概念性试题:如果是揭示概念的特点,要根据该词语出现的具体语境来剖析它的具体含义,这必须与句子联系起来考虑,如果是概念间的区别,则要依据语境来判断几个概念间的相互关系,找出它 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就要与句群和段落联系起来。一般来说,一个词语(概念)的出现,就在它的前面或后面作者都要做具体的阐释,换一种说法揭示他的内涵。命题者既然出了这个题,那答案就一定在原文中。答题时要找准原文中相关的句子,一般在词语出现的附近或者前后找答案即可。  
    B关键性语句理解:对于此类题,同学们要既得“意”而又不忘“形”,因为关键性文句的内涵既是深层次的又是丰富多义的甚至是含蓄隐晦的。因此,关键性文句多富有潜在义、引申义、双关义、象征义和多重义等,做题时要参照主要段落或者全文的整体意旨来考虑,在文意文旨的大语境中来探求核心文句的内涵,解题时才能披文入理,析文入情,瞻前顾后的根据其语段的“形”,深入领悟其语句段的“意”。  
    C信息筛选性试题:解决本类题一定要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因为此类题的答案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分散的,或像蜜一样蕴涵在花蕊里,或像珍珠一样蕴藏在蚌壳里。在做这一类题时,一定要抓牢题目的具体要求,根据要求要非常谨慎地从原文中一点一点的寻找辨识有效信息,并将有效信息进行再剪辑组合,形成全面的符合要求的答案。
    D归纳主旨性试题:快速读懂原文,深入理解文意(作者记叙、议论了哪些方面的事)→→跳出文章外,整体把握文旨(文章涉及哪些社会问题?)→→舍末逐本,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真意和神魂(作者的真正意图是什么)→→按照题目要求,整理提取有效的信息。  
    E清理文思的题型:本题重在弄清文章是怎么写的:文章各段说的是什么内容,是从哪些角度说的;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它们之间是如何照应的,又是如何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只要你把作者起承转合的行文思路看出来了,把文章的领起段、过渡段、中心段、归旨段、结语段分辨清楚了,文章的脉络层次就在你眼前了。  
  F审美鉴赏性试题:这一类题要求能分辨出文章语句段的表现技法,领悟其表达技巧,审视他的艺术效果,把握他的独特风格。例如问你:文中用了哪些修辞格(大纲规定的8种),有何表达效果,艺术手法上,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有何作用,文中哪些词语用的如何巧妙,文章构思上某一点几点妙笔好在何处,文章的整体风格(豪放、婉约、明朗、含蓄、雄壮、纤巧等),文章所表现的情况(喜悦、哀婉、明快、灰暗、悲壮等)是如何展示的?其实,审美鉴赏题还是在于理解文意。  
    对景的分析:抓住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不同侧面的景物的不同特点。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是指作家运用了哪些写作原则、规律和方法来塑造文学形象和表现作品的内容的。具体来说,对文章的表达技巧的分析主要指:一是作家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技巧和文体知识运用方面的技巧,二是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其他相关写作方面的技巧。
   从高考试题来看,对表达技巧的考查一般不要求学生判断某种表达技巧是什么,而往往要求赏析其表达的作用。纵观近年高考试题考生应注意以下“表达技巧”的作用:
   第一、人称
   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第二、叙述方式
   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5.平叙:(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第三、描写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4.人物对话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第四、修辞格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色彩显明,描写形象,表意丰富。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知识储备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二十四、其他:
(一)
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
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
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
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
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
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G对修辞的理解:抓住修辞本身的特点,再结合语境来解释用这种修辞的妙处。  
(7)有效地组织答题语言:A、紧扣题意,选用恰当的句式,选取适宜的角度作回答,即如何问就如何答,使“答”与“问”有直接的关联性。一般不宜一字不差地摘录原文,应该严格紧扣题干要求,对准文中有效信息,将题干要求与文中的已知信息重新进行排列组合,使之成为全面、凝炼、流畅、契合要求的标准答案。B、善于利用文中的重要词句。一般来说,答案中涉及到的一些关键词语、句子就在原文中,考生应抓住这些重要的词句,进行有效的提取、剪辑、重组,这样组织起来的答案,一般都和标准答案较切近。如果弃文中的重要词句不用、完全用自己的话去回答,绝对是不可取的。  C、需要高度概括的题目,组织答案的时候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所传达的信息的共同点,然后利用文中附着信息共同点的那些具体的、形象化的语句,把这些具体形象化的语言转换为抽象,概括性的语言,即为所需答案。  
六、语言表达运用(全国卷15分)——在考场上关键是要审清题干要求,避免偏差。此大题用时10分钟左右。
考点综述:
(1)扩展语句四种类型:①给出主干句,主谓句的扩展;②给出语句或不完整语段,接续填补空白;③给出几个词语和中心词,定向联缀词语成句;④给出话题中心句或首尾句,话题情景阐发。
(2)压缩语段三种类①概括大意(导语新闻);②概括标题(精准、简练、有吸引力);③概括要点(准确全面)。                              
(3)变换句式:要求掌握常见的句式,按要在这些句式间自由转换。八种类型:①长句和短句。②主动句,被动句和把字句。③整句和散句。④肯定句和否定句。⑤单句和复句。⑥一般语句和特殊语序句。⑦普通陈述句和排比句。⑧陈述句、祈使句、感叹句和疑问句。
(4)简明、连贯、衔接(包括串台词)、得体(包括公益广告词、对联、应用文等)。
(5)仿句:①语言运用能力;②联想创新的思维能力;③修辞方法的实际运用能力(八种修辞格: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应试策略:
(一)扩句:
1、解题思路:扩展语句是铺陈。(1)要讲究意蕴,力求创新。(2)注意精心构思,展开联想和想象。(3)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和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2、解题步骤及方法:(1)细审题干,按要求思考。(2)吃透原句,辨析隐含信息、 单句复句、扩展内容,修辞手法。(3)结合前
两点考虑多设方案。(4)按题干要求比较筛选,修改确定。(5)注意语意连贯,句式与修辞格是否与要求一致。
(二)压缩:(将丰富的较长语段,按要求压缩成语言简洁、意思明了的一两句话)
1解题思路:压缩语段是提炼,要抓关键词句,删繁就简,去次留主(删掉枝叶,保留主干),再仔细地组织好语言,既要把点答全,又不要超过字数。
2解题步骤:(1)明确标准,弄清题干要求。(2)细读原文,弄清文体,分析层次,把握中心。(3)分析原文的内容要点。(4)根据原文中心,确定原文内容的删留。(5)根据字数要求对保留内容进行加工,得出答案。
3形式与侧重点:(1)说明体式抓对象和主要特征。(2)叙述体式抓主体经历与特征。(3)描写体式抓景或物的主要特征、描写角度和感情。(4)议论体式抓话题、观点、论据和结论。(5)新闻消息体式抓导语段。
4解题方法:(1)剔除枝叶法,适用于记述性文类,要去掉原因、过程和例子;(2)层次切分法,.适用于说明文类,把语段的层次划清,提炼各层次要点,然后将各要点相加,最后再比较、整理,使之符合题干的要求。(3)寻找关键句法,适用于议论性文类,找出中心句或对语段内容起概括作用的关键句,再适当改造、整合。
(三)句式变换:
⒈长句和短句:
(1)长句化短句的步骤:1)准确地划出原句的主干和附加成份。2)思考所变短句之间需何种关系才能保持原意,并且达到连贯的要求,进而确定其关系(因果条件、并列、顺承)。3)主干部分独立为一句。4)其他句用代词作主语或用关联词连接。5)根据题干要求检验。
(2)短变长:主要将几个短句的主语、谓语、宾语紧缩为长句的主谓宾语,将其余内容有序的变成附加成分,如定语、状语。
2、单句与复句:  
(1)单变复:可以加上适当的关联词组成复句。
(2)复变单:关键是先确定好所要改成单句的主干,将复句的分句抽出来变为只有一套主谓结构的诸个小的表意单位。
3、散变整:先看散句散在那,如何变才能整齐,变完后要通畅。
4、单、复句重组:
(1)单句重组可将原句变成兼语式语句或“把”字句、被动句。
(2)复句重组,改变语序,重新组句,即调换其语句的偏、正或主、副语句的语法位置,语句意义和句间关系不变。
(二)简明:指能删去多余的语句,消除歧义。
(三)得体:指能恰当地使用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
(四)连贯:
1解题思路及要求(1)话题或陈述对象应一致;(2)音节,结构要谐调;(3)语序(问答、关联、指代)要照应;(4) 表达要人合乎事理和语境,语脉要贯通;句式前后要一致。
    2连贯类型及解题要领:
A排序:⑴抓中心,中心是理解语句的纲。⑵抓思路,①记叙文,以时、空为序。②议论文,观点句在前,材料句(思想句于前,行为句在后)在中间,总括句在最后。③说明文,事理句于前,材料句于后,且循时、空或逻辑关系。⑶抓标志,①暗示性词语 (提示层次结构)。②关键词语。③重复出现的关键词语和相同句式。④音节的和谐变化。
B选句衔接:要语气粘连,话题一致,语脉相承,情景相融,符合逻辑。
C修改不连贯语句:使用语法分析法,分析结构语序,关联词语及过度、照应。
(五)仿句:
1、答题思路及方法:仿句是对所提供的语言材料进行仿制,从样句的思路到形式都要严格照原 样  保存,必须做到三同一对仗,即结构相同、句式相同、修辞方式相同,关于对仗没有硬性的要求,仿句要做到形似和神似(要求把虎画成虎,而不能画成猫)。另外要注意:1>原句中隐含的意思;  2>原句中用词的特点(褒、贬、雅、俗);3>原句的感情基调(忧伤、喜悦、沉重、明快)。
2、两点要求:(1)形式上的约束性。(2)内容上的创造性。
3、重要提示:若考题中没有仿照例句,必须严格按照题干所限制的条件造句。
4、解题两步骤:(1)答前准备:运用数学解题思维方式,对给出的句子进行分析,从内容、句式、修辞和结构(字数)四个方面审题,找出答题必须满足的全部条件。(2)后期制作:造出一个或两个满足全部条件的语句,检查衔接与照应。
5、对联拟写:注意符合语境、仄起平落和三同一对仗的要求。
(六)综合改错题:这一类题其实就是修改病句,关键是要读清题意,注意潜在提示,然后按要求完成。主要参考前面的语病部分的答题技巧。  
(七)图文转换题:看图表按要求写一段话,形式多样,近几年中考试卷中频频出现,高考中也要注意类似的题,如读各种统计表、看漫画写文字。
七、作文(全国卷60分)   此大题用时50分钟左右。
要点提示:
1话题作文由话料(材料)、话引(材料的提示语)、和话框(话题作文的要求和限制)组成。注意各项的作用。
2话题作文类:(1)概念型:如《尝试》《诚信》。(2)关系型(思辨型):如《爱与恨》《得与失》。
3不同体裁的不同特点(1)图形抓寓意(2)记叙A记人:抓思想、品德;B叙事:抓意义:C写景状物:抓特点及寄寓的感情。主题表达是比较含蓄的,一定要点题或倒叙。(3)议论:抓论题、观点。(4)说明:抓对象、本质。
写作要领:
(一)话题作文的审题;话题作文源于材料,不限于材料,但不能脱离材料。(注意材料的暗示作用)
⒈要揣度出题意图。
⒉要准确地把握话题概念的内涵(话题材料内容的主旨)和外延(话题材料主旨限定的范围,即作文内容上的限制)。
⒊审题“三步曲”:(1)吃透材料,根据命题意图确立观点;(2)看清话题,避免脱离命题范围;(3)牢记[注意],符合要求是行文的前提。
4.审题切忌:⑴任意扩大话题概念的外延(走题)。⑵阉割话题,然后取其局部,以偏概全(偏题)。⑶仅朦胧地存在相关话题的概念,没有明确地表达出来(离题)。(4)抛开话题,另起炉灶(离题)。
(二)立意:
⒈立意的宗旨:健康个性,健全人格(也是高考设题的原则)。
⒉立意的标准:紧扣话题,充满哲理,贴近时代,启迪人生。
⒊立意的思路与步骤 :(1)说什么(把握话题内涵和暗示,把握外延,确定内容角度)。(2)为什么这么说(明确观点或主旨)。(3)怎么说(确立写作提纲或内容梗概,通过适宜的.手法、方式、结构展示观点和主题)。好作文力求“我以我笔写我心”,写出“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的作文,
⒋立意的过程和方法:透过表象――把握内涵――抓准实质――归伍到哲理上来。
(三)审题立意公式:话料的内涵及暗示+话引外延+话框+话题=立意(即说什么)→确立观点主旨→怎么说(即通过什么手法、方式、结构展示观点和主旨)
(四)拟题的思路及要求:
A、考场话题作文的拟题原则为:确切、精练、生动、新颖、有意蕴。
B、1、切合主旨:既要理解材料的意思,又要吃透材料的精神。把握材料的主旨,这样,拟出的题目才能扣住题意,切合主旨。2、紧扣文体:虽然同一标题可以写成不同的文体,但大多数标题还是能体现出一定的文体特征的,如明明是记叙文的话题,以议论文的题目文不对题。3、要有文学色彩:好的标题往往通俗易懂而不晦涩难解,简洁流畅而不繁冗板滞,新颖出奇而不平庸俗套,读起来上口,听起来悦耳。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文学色彩很重要。4、要从自己确立的角度出发,不要太大太泛。5、要全理出新,不落俗套。6、简洁、鲜明、内涵深刻,不雷同他人。7、要具有吸引力。
(五)文体:文体不限不代表没有文体,用什么文体写作,就要符合该文体的要求,要写什么象什么。记叙文要三分之二的篇幅落足于叙述,议论文反之。写记叙文,且最好将主人公设定为自己,用第一人称入文,让“我”的激情在文章中闪光,情真意切,引起共鸣。优秀的议论文,会给阅卷老师一个新的感觉,很可能得到高分,这也是阅卷老师的常见的心理效应。少写深奥的科幻小说,写童话、寓言不要过于含蓄,“允许”编写故事,不等于提倡“编写故事”,滥编、胡编,绝对不会得高分。严禁照搬照抄别人的范文,杜绝“无我文章”和“抄袭文”的出现。
(六)作文的内容要求:
1思想健康,感情真挚,中心明确,内容充实,富于个性(就是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事,抒自己想抒的情)。
2感动心灵,用抒情的笔触写出理性的情怀。
3不要触及敏感的政治事件,少谈宗教话题,不要单纯发牢骚,不要写早恋等敏感话题。想想阅卷老师的喜好,说他们想听的话。记叙文最好要有细节描写。推己及人,以情动人。议论文切忌大话、套话、废话,要避免空发议论,无情而“抒情”,无病呻吟,滥提口号,乱发号召,空表决心等等。不假思索就能想到的东西,绝对不要写;稍加思索想到的也不要写。花上几分钟,想别人想不到的内容写,严禁胡编乱造。即使编写故事也要做到“大胆想象,自圆其说”。中心一个,要紧紧围绕。  
(七)文章首段四忌一要求:忌虚张声势,忌故弄玄虚,忌无病呻吟,忌大而无道。开头要引人(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制造悬念,引人入胜;提出问题,引人注意;说明情况,交待背景),要有“爆竹”效应。忌犯 “入题慢”的毛病。把大段的原材料全部照搬;把本来简洁的原材料进行扩展;在开篇时摆材料,古今中外,慢慢道来,而真正应该说的内容却“千呼万唤不出来”。开篇松散,占去了大量的篇幅,后面的议论无法尽述,只得一笔带过,草草收兵,比例严重失调。议论文要尽早进入分析说理,扣住话题,三言两语,击中要害,干脆利落。有道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高考阅卷时间紧、任务重,不理想的开头,易使阅卷老师产生先入为主的印象,即使你后面的论证“到位”,“上档次”,也难作出公正、客观的评判。
(八)谋篇布局的要领:袖手于前,成竹在胸,疾书于后,一气呵成(龙眼、凤头、猪肚、豹尾)。
(九)文章结尾三注意一要求:结尾是全文的归纳,不是重复前文;注意提高引申;结尾要有力(画龙点睛,发人深思;总结全文,照应开头;叙述结束,自然收尾;抒发情感,引起共鸣),要给人以回味激励,启发和思考,即要有“撞钟”效应。
(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后期备考阶段不妨训练写信,因为写信可以记叙、议论、抒情、编故事,而且还是应用文。另外,要把每一段的首句写好。每一段的首句犹如人的眉目,把首句写好,“眉清目秀”,整个段落都显着精神。 “写好”,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字要写好不涂抹,二是写成提摄全段大意的中心句。
(十一)1、字数:字数不足往往被认为文章内容单薄,分数很难上档次。二是字数太多。洋洋洒洒千字以上,给人一种臃肿的感觉,阅卷者一看这种文章就反感,这样的作文得分高低就可想而知了。2、书写:书写要认真。不要写草字,以免妨碍辨认。标点的书写也要规范,特别注意:(1)一行之首不要出现句号、逗号、问号、叹号、顿号、分号。可以把这些符号挤在前一行的末尾。(2)引号、括号、书名号前半不出现在一行之末,可以在这些符号后面挤着写一个字。引号、括号、书名号后一半不出现在一行之首,可以把这些符号挤在上一行之末。(3)省略号、破折号占两个格,不能断开,写不下时挤在一行之末。
高中各年级课程推荐
|
||||
年级
|
学期
|
课程名称
|
课程试听
|
|
高一 |
高一(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 | ||||
数学拔高 | ||||
物理 | ||||
化学 | ||||
生物(一)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中专项突破课
|
语文写作 | |||
英语阅读理解 | ||||
英语写作 | ||||
英语完形填空 | ||||
物理功和能量 | ||||
高二 |
高二(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理) | ||||
数学(期末串讲)(文) | ||||
化学 | ||||
生物(一) | ||||
生物(二) | ||||
生物(三)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三 |
高考第一轮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物理拔高 | ||||
化学 | ||||
生物 | ||||
地理 | ||||
政治 | ||||
历史(韩校版) | ||||
历史(李晓风版) | ||||
高考第二轮复习
|
数学(理) | |||
数学(文) | ||||
英语 | ||||
物理 | ||||
化学 | ||||
地理 | ||||
高考第三轮冲刺串讲
|
语数英串讲(理) | |||
语数英串讲(文) | ||||
物化生串讲 | ||||
史地政串讲 | ||||
高考试题精讲
|
数学(理) | |||
英语 | ||||
化学 | ||||
物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文) | ||||
Copyright © 2005-2020 Ttshoppi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 |
云南省公安厅:53010303502006 滇ICP备16003680号-9
本网大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