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成品软件在唱游课中的使用研究课
陈丽霞 宝山区实验学校
教案目标 教学过程 教学后感 惟存短评
教学目标:通过多媒体的运用,辅助教学,利用其图、文、声并茂,以其交互性、可控性原理,使学生自然而然
地从感性上体会、从理性上理解比较抽象的“音的高低”这一知识。
教学重点:音的高低 教学难点:乐音的高低辨识 难点突破:利用《音乐殿堂》(成品软件)趣味性讲授“音的高
低”;利用《音乐宝典》(成品软件)中不同乐器所演奏出不同音高的区别,让学生在体会中掌握“音
的高低”知识。
教 具:多媒体电脑,成品多媒体教学程序光盘,小铃,双响木。
课的类型:仅新授部分(10多分钟)
教学过程:(简案)
一、导入
教师弹“起立、坐下”的音阶(上行、下行音阶),使学生起立、坐下。
提问:为什么听到老师向右边弹要起立?向左边弹要坐下?(从而引出“音的高低”,即越向右,音越高,音
高了所以要起立;越向左,音越低,音低了就要坐下)
二、媒体运用
1.认识音的高低:图中有两个娃娃,一个在高处,一个在低处。当单击高处的娃娃时,他会一边跳,一边讲解并示范什么样的音是高音;当单击低处的娃娃时,他会一边跳,一边讲解并示范什么样的音是低音。
2.分辨音的高低:
A.单击图中桌上的八音盒,出现《闪烁的小星星》的音乐片段;单击图中墙上的天鹅图片时,出现《天鹅湖》二幕场景的音乐片段。
提问:你感觉哪一段音乐的音听上去比较高,哪一段比较低?
B.小铃与双响木、响板与小铃的听辨。
C.双响木两边音高低的听辨。
三、欣赏《闪烁的小星星》分辨音的高低 (同时为下一节课教唱《闪烁的小星星》作铺垫)
1.教师在中音区弹奏《闪烁的小星星》。
提问:这是什么歌曲?(许多小朋友在幼儿园里学过了)
2.教师再在低音区弹奏《闪烁的小星星》。
提问:和前一遍有什么不同?
3.播放《音乐宝典》中已有的《闪烁的小星星》,共有三遍。其中一遍用口风琴演奏(较高的音),一遍用单簧管演奏(较低的音),一遍用木琴演奏(较高的音)
要求:听到高的音,双手置于头顶表演;听到低的音,则相反。
四、小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一个什么音乐小知识?
2.请举出身边的例子。
五、回家作业
请小朋友回家找找周围存在的“音的高低”的小例子,下节课交流。
教学后感:
此次教学是一次尝试,上课的是陌生的10名小学一年级小朋友,目的在于探索成品多媒体软件与音乐课教学如何有机结合的途径。
多媒体技术的特性明显胜过传统的其他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等等)。对于低幼年级的学生而言,鲜艳的色彩、多变的动画能够有效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同时有关的知识性内容通过卡通人物生动的活动体现出来,更能适应低幼年龄孩子的认知特性。软件中不同乐器与音色的转换十分方便,极大地减轻了教学中各种示范演奏的困难,因为我们教师不可能非常熟练地掌握数种乐器的演奏,同时许多学校也不一定有怎么多种类的乐器。
作为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各种各样的多媒体
课件辅助学生的学习活动,但是作为教师个人无论从技术上、还是设备上无法实现如此生动的效果。《音乐宝典》和《音乐殿堂》是两个成品软件,我们尝试在教学中根据学习需要,在不同的场合运用不同的软件,而不是试图将所有的素材封闭在一个所谓完整的
课件中。
在教学中,我把“音的高低”概念讲解交给了《音乐殿堂》来完成。软件中有一个活泼有趣的卡通小精灵,就是他带领孩子们畅游音乐的宫殿。打开“知识的宫殿”时,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间布置得较为凌乱的卡通房间,小精灵告诉我们:这间屋子里放的都是与音乐有关的物品。根据上课内容的需要,点击了放在暖炉上的一个娃娃,这是娃娃一边向上跳,一边讲解什么样的音是高音,并用女声尖叫声为例子,既生动又形象;点击了放在暖炉下的一个娃娃,他一边向下跳,一边讲解,并以大提琴浑厚的低音效果来示范。
学生在学习时有如观看动画片,兴致十分高。演示结束后,学生能很快并且准确回答“高音”与“低音”的概念。 在听辨练习中,则运用《音乐宝典》将《闪烁的小星星》的旋律一遍遍用不同的乐器来演奏。要求学生根据音的高低选择不同的手位表演来表示,这样在游戏中又一次复习了“音的高低”,这比单纯的听辨练习更生动有趣,而且容易接受。
这节研究课是在我区教研小组的帮助下第一次尝试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虽然只是一个环节的探索,但是给我的启发很大。媒体技术的采用,大大地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通过生动的动画与多变的表现,将抽象的乐理知识形象化、兴趣化,从而体现了“动中学、玩中学、乐中学”这一低幼年级唱游课的特点,轻松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惟存短评:
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价值已经为教育内部的同仁接受,但是实践中我们有几点体会与大家共同讨论:
1.优秀的媒体教学作品不仅需要优秀的教学设计,更需要优秀的二维动画、三维形象美工制作人员,需要高配置的电脑与大型制作软件。可以这样说:需要各种非常专业的人士共同参与。囿于技术与设备等方面的条件限制,基层学校无法实现大家理想中
课件的各种表达形式。那么我们是否可以从考察市场上已有的各种教育软件着手,将其对学习活动极具价值的部分引入教学活动?陈老师的实践探索证明了这是一条可行的道路。
2.在基层的多媒体应用中,往往将一节课从头至尾用媒体包装起来,这中间是否有滥用媒体的倾向?这是不是造成了更大的灌输?媒体既可以激发人们的学习热情、可以用具象来表示抽象,但是媒体也可能通过剥夺想象的空间,从而造成学生更大的依赖。这需要我们更多地从学生的学习心理规律出发,探明媒体应用的各种边界条件,而不是不分青红皂白滥用媒体。
[
返回上一页]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