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设计中情感的迷失与探寻
1 背景
21世纪,世界经济全面复苏,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教育的作用已经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以至于许多有识之士都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国家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对于教育的时空认识也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传统的“三校教育”(小学、中学、大学)的概念已经过时,“一张文凭,终生享用”的时代已经过去,代之以终生学习的全新观念。但是,在这些重要突破的背后,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日益突现出来:世界范围内的现代教育在增加它的“长度”(终生教育、继续教育)和“广度”(大教育、泛教育)的同时,正在丧失它应有的“深度”(对人生的关怀、对人性的提升、对情感的关注)。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进一步深入,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的发展,现行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弊端也明显暴露:教育观念滞后、课程结构单一、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生成绩和甄别、选拔功能,致使课程难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基于此我国建国以来的第8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正以令世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顺利推进。新课程改革目标分析中明确提到“将原先在教育的边缘位置有时甚至作为教育的消极因素而遭到排斥的情感、体验获得与理智同等的地位。”
由上看出,教育正从过去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中走出,更多地指向人的发展和对生命的关注。情感,作为生命中最富体验性的心理感受,已经愈来愈成为教育中的重要元素。因此,在进行学科教学的设计时,情感理应上升为与知识同等地位而受到当然的重视。
2 情感迷失:传统生物教学设计的缺陷
2.1 案例
教学设计,顾名思义,就是教育者对所教内容的目标和实施方法进行的事先设计和准备。国内有的学者认为:“所谓教学设计,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对教什么(课程、内容等)和怎么教(组织、方法、传媒的使用等)进行设计。
长期以来,为使教学效果获得最优化,生物教师殚精竭虑,不断地对教学设计进行改革和创新,然而情感是否已经成为生物教学设计中的一个亮点?下面列举几则近年公开发表的教学设计试做分析:
教学设计一:“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教学的创新设计:1、知识结构:细胞膜的分子结构;细胞膜的主要功能。2、教学目标:理解细胞膜的分子结构;理解细胞膜的主要功能。3、教学重点:细胞膜的分子结构;细胞膜的主要功能。4、教学难点:主动运输。5、教学方法:实验分析,归纳演绎,案例分析,定量计算。6、教学过程:(2课时)教师导入新课—教师再次引导—教师分发材料—师生共同归纳—教师提问引导—教师语言过渡—教师归纳
总结—教师提问拓展—师生归纳
总结。
教学设计二:“神经细胞间的信息传递”一节教学设计:1、恰当导入,引出课题。2、精讲神经元的结构。3、概括神经元的功能。4、神经元内信息传递方式及过程。5、神经元间信息传递本质。6、回顾
总结。
教学设计三:“鳃,适于水中呼吸的器官”一节教学设计:1、教学理念。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3、教学重点。4、教学程序:演示实验,学生分组讨论,观察鳃的结构,得出结论。5板书。
2.2 问题
不难看出,以上教学设计都是教者长期执教的心血结晶,都摆脱了传统的注入式教学的枷锁,以认知学习理论为基础,通过发现、探究等方法,与学生共同体验了某一生物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帮助学生攻克了学习中的难点,构建了新的知识网络,并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了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解题能力。然而,细加斟酌,我们仍然发现有些共性值得回味。
2.2.1传统的以备课替代教学设计的惯性仍见痕迹。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也在进行教学设计,那就是进行一系列的课前准备即备课。传统教学中的备课往往是从教师的主观愿望出发,凭借教学经验、主观意志进行安排和策划的,其有效性往往较低。而在系统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设计,教师不仅要根据课程和教材确定教学目标,而且要根据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和水平以及客观条件制定教学目标;要根据学习者的初始状态安排不同的教学活动提供不同的学习材料;要根据学习者的学习特征选用不同的教法、安排不同的学法等等。以上几则教学设计,教者虽在解决问题时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但教学目标中的内容和高度却是事先设计好的,是有明确预期的,在方法的选择上,所有的学生也只能是同一的。可以说,学生在这里仍然是被动的,仍然是被教者事先“算计”好的,教学设计仍带有传统的影子。
2.2.2情感线索的缺失或模糊。这是这几则教学设计中最大的共性。除一则在教学目标中设计了情感目标外,其余即使有情感内容,恐怕也只能在课堂教学时的师生交流中体会了。学生如何进入学习的情感状态?教学过程中如何促使学生的情感发展?教学结束时如何让学生的情感升华,使学习成为内在的情感需要?这些在设计中均没有充分体现。说白了,教学设计仍然是以面向知识为目的,人的内在发展仍处于受忽视的地位。笔者以为,在科学教育、人文教育齐头并进、相互交融的今天,基础教育阶段任何知识化的东西只不过作为实现人性发展的载体,知识、技能的掌握固然重要,但人的身心、智能的和谐发展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3 以情感为基调的生物教学设计的探寻
3.1 潜心策划,设计课堂教学的情感暗线
文学作品中往往存在故事发展的明线和暗线,生物课堂同样如此。明线指传统教学过程中的诸如知识的传授、问题的设置、方法的实施、重点的铺陈、难点的分解和突破等有形的、可见的形式,最终结果是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是具体的。而暗线则是观念的形成和情感的发展等抽象形式。习惯上,多数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只有解决具体知识这一条明线,情感因素即使考虑,也仅在课堂的导入时为吸引注意而勉强使用,这实际上还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育。生物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同时设计知识明线和情感暗线,这样才能实现以知识传授为表象的人的内在发展为本质的教育目的。比如:在设计高中生物“植物的水分代谢”内容时,可用优美的山水画面和富有诗意的旁白进行情感的调动,使学生在如诗如画的情境中进入课堂;再让学生从生物科学的角度探讨植物水分代谢的原理、过程等问题,加深水对生命重要性的认识;最后再次通过画面和数据揭示地球水资源污染、枯竭的状况,前后呼应,使学生在从美到丑的对比中产生强烈的情感冲突。这样设计,既可解决植物水分代谢的具体知识,又在更高层次上对知识进行了情感的内化,其生命力要远远超过单纯的知识讲授。
3.2 精心组织,实现课堂教学过程的情感发展
3.2.1充分调动情感,确定情感基调。参加过听课评课的老师大多有这样的体会:评价一堂课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受影响于这堂课的开头和结尾,因此,一堂课的导入对于课的成败至关重要。怎样进行成功的导入?情感的调动最为关键,合理的情感调动有利于创设良好的课堂基调。笔者常见的调动情感的方法有以下几种:语言能力较强的老师可用激情的、带有煽动性的语言进行直叙式调动;教生物科学史和经典实验内容时可用典故式调动;学习生物与环境内容时可用图片式、录像式调动等等。
3.2.2适时回味,保持情感激活状态。新课导入后,会进入具体知识的讨论和问题的解决中,此时学生的情感体验强度会下降。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准确把握学生的情感发展状态,适时设置情感强化环节,呼应导入时的情感基调,保持情感节奏。
3.2.3进行合理挖掘,促使情感升华。情感的设计必须以情感的升华作为终结,只有升华了的情感,才能形成长期稳定的心理体验。生物教学设计时的情感升华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可以设计不同的方向,比如:在生物的生殖和遗传内容教学时可以通过理解个体生命的短暂自然过渡到精神生命的永恒,从而促成学生对生命的感悟;在环境问题教学时可以促成热爱生命、爱护环境、建立高尚的环境道德的升华;经典生物实验、科学史教学时可以促成科学精神的培养、奉献精神的形成的情感升华等等。
3.3 及时反馈,分析课堂教学实施后的情感评价
教学反馈是教学设计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是评价教学效果的必要手段。反馈的内容,既包括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应用能力的检查,也包括学生对情感体验的自我评价。情感的评价较难定量,所以只能从诸如成功感、自信感、满足感、愉悦感、崇高感等定性的描述方面进行考虑。教师可以事先设计好情感评价的形式如让学生书面填写情感评价表格或口头表述等,及时获取学生的情感发展信息,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进行矫正。
3.4 长期坚持,保持情感状态的持续和稳定
一堂课,一个合适的内容,设计感情教学线索比较容易,而要在长期的生物教学中一直坚持这样做,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有时甚至会被认为是误入歧途、本末倒置。然而教育的本质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期望要求我们,只有尊重人的发展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因此,生物教师要将学生某一堂课的情感发展持续为长期的情感发展,要使学生在课上、课后保持连续的情感状态,长此以往,生物教学才能最终实现对学生人性的熏陶和人格成长的影响。
以上,我们从教育本体和新课程理念的角度分析了生物教学设计中的情感设计问题。在物质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人们对生活的要求越来越多地指向了内在的需要,情感的发展必然会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日本教育家小原国芳在他的《完人教育论》中呼吁:“回到人!进行人的教育,便会有真正的教育。”作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高度合一的生物学科,必然能率先走出传统的桎梏,在新课程改革中取得重大突破!
[
返回上一页]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