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源自中考备战 【摘要】历史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尽快转变学生被动接受式的历史学习方式,大力提倡学生主动探究式的历史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学习,促进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个性特征得到全面发展。主动性是其历史学习方式变革的前提;独立性是其历史学习方式变革的核心;过程性是其历史学习方式变革的基础;问题性是其历史学习方式变革的载体;合作性是其历史学习方式变革的途径。从而构建新课程理念下学生全新的历史学习方式。
【关键词】新课程 学生 历史学习方式 探究
历史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
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强调被动接受式学习,学生学习的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由教师呈现出来,学生的任务就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使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直接被动地接受书本知识,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方式窒息了学生的思维和智力,扼杀了学生创造的灵感,摧残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熄灭了学生情感的火花。这种学习方式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桎梏。探究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旨在建构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相适应的教学方式。为此,历史教师必须更新观念,从重教师本位轻学生本位、重历史学科知识轻其他学科知识,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共性培养轻个性发展、重书本知识轻社会实践等教育误区中解放出来。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的独特性和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积极引导学生从事社会实践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
一、引导学生确立“我要学”的主动学习态度
在历史教学中,探究学生学习方式的前提条件,就是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主动性。主动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重要特征,学生主动学习是建立在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是建立在掌握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是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它对应于传统的被动性学习,两者在学生历史学习的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和“要我学”,表现在学习的结果是“会学”和“学会”。“我要学”基于学生对历史学习的一种内在需求,并可转化为学习的内驱力;而“要我学”则基于外在的诱因和强制,学习动机难以持久。
传统历史教学中,教师以考试作为指挥棒,以考分作为诱因,学生只对学习结果感兴趣,对历史学习本身缺乏直接兴趣,只是在教师外在压力的状态下被动学习,学习效果事倍功半。所以,在新课改的教学情境下,历史教师必须给学生注入新的学习理念。要积极诱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内部兴趣、动机,特别是诱发对历史学习的直接兴趣,让学生直接参与学习过程,体验历史、解读历史,并参与学习评价的全过程。“主动性”是探究学生历史学习方式变革的前提。
二、引导学生发挥“我能学”的独立学习意识
独立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它应对于传统学习方式的依赖性。传统教育低估、漠视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忽视、压制学生的独立要求,教学成为教师的“一言堂”,学生的任务就是被动接受知识。在这种学习状态下,学生历史学习的独立性不断丧失,惟书惟上、人云亦云,缺乏独立的见解,失去了创新意识,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这是传统历史教学的弊端。每个学生,除特殊的原因外,都存在着一定的显在与潜在的独立学习能力,都有一种独立的要求,都有一种表现自己独立学习能力的欲望。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与独立性,积极鼓励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进行学习,在历史学习中发展学生独立学习意识,形成独立学习能力。比如:我在讲近代历史人物李鸿章时,就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把历史人物放到当时的具体历史环境中去考察、评价:李鸿章既有卖国自保应该否定的一面,同时又有兴办洋务、促进中国近代化发展值得肯定的一面。
对于学生独立学习意识的形成,历史教师应具备动态的观点,正确处理好学与教的关系。就整个历史教学过程而言,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也是一个由依赖到独立的变化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学生的学是为了会学,形成相应的学习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教的作用不断转化为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而随着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增长和提高,教师的教就逐渐转化为学生的学,真正达到了教与学的良性循环,使“我能学”真正体现在历史学习中。“独立性”是探究学生历史学习方式变革的核心。
三、引导学生在“过程”中“学会学习”
传统的历史教学重结果、轻过程,而缺乏过程的学习是不完整、不全面的学习。从认识论和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历史教育的过程是一个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激之以志、导之以行的完整过程,学生历史学习的过程也应与此相对应,表现为几个基本阶段:
1、通过教与学的各种活动,使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识记具体的历史知识,形成鲜明的历史表象,这属于“是什么”的学习水平层次。在这个层次,应引导学生对陌生的祖国历史和人类社会进行感性体验,从而产生了解祖国上下五千年传演发展的强烈学习欲望,形成历史学习的兴趣与动机。
2、通过教与学不断积累具体的历史知识,在历史表象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从而形成对历史规律性的认识,掌握准确的历史概念及体系,这属于“为什么”的学习水平层次。在这个层次,应引导学生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内化为价值的判断,在晓之以理的作用下,达到动之以情的效果。
3、通过教与学的基本技能训练和思维方式的培养,使学生对客观的历史发展过程形成理解和认识,运用已掌握的规律性历史知识去科学、准确地解读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态度,初步认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这属于“怎么做”的学习水平层次。在这个层次,应引导学生在情感价值判断的基础上,升华至价值观,并外化为规范和指导学生行为举止的准则。
四、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
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学会合作是当今社会生存的条件之一。但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的学习呈个体形态、自我奋斗,其合作意识难以萌发,这种学习方式是以个人为核心的个体行为。当今时代,缺乏合作意识的人是发展欠缺的人,这种人难以适应飞速发展的科技需要。为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都强调学生“交流与合作的学习能力”。
例如:在学习邓小平“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这一内容时,我就为学生设置这样一个课题:如何看待解决台湾问题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然后,将学生分为地理条件、历史发展、政治现实、经济现状、外交情况和民族特点等六个研究小组进行研究。通过类似于科学研究的课题研究,学生增进了对台湾的了解,认识到了统一是中华历史发展的必然,进一步认识到了“一国两制”构想的伟大。
可见,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团队的合作精神,养成取长补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集体意识,形成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社会友好相处的心态。历史教师应为学生合作学习创造条件,尽可能把教与学的过程变成一个合作、互动、民主、开放的过程。在这种学习氛围中,倡导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与社会之间的平等对话与协商,以及对经验和成果的共享,促进学生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的形成,将个体学习行为转变为合作学习模式,为将来走向社会,更好地面对错综复杂的人生做好充分准备。“合作性”是探究学生历史学习方式变革的重要途径。
高中各年级课程推荐
|
||||
年级
|
学期
|
课程名称
|
课程试听
|
|
高一 |
高一(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 | ||||
数学拔高 | ||||
物理 | ||||
化学 | ||||
生物(一)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中专项突破课
|
语文写作 | |||
英语阅读理解 | ||||
英语写作 | ||||
英语完形填空 | ||||
物理功和能量 | ||||
高二 |
高二(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理) | ||||
数学(期末串讲)(文) | ||||
化学 | ||||
生物(一) | ||||
生物(二) | ||||
生物(三)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三 |
高考第一轮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物理拔高 | ||||
化学 | ||||
生物 | ||||
地理 | ||||
政治 | ||||
历史(韩校版) | ||||
历史(李晓风版) | ||||
高考第二轮复习
|
数学(理) | |||
数学(文) | ||||
英语 | ||||
物理 | ||||
化学 | ||||
地理 | ||||
高考第三轮冲刺串讲
|
语数英串讲(理) | |||
语数英串讲(文) | ||||
物化生串讲 | ||||
史地政串讲 | ||||
高考试题精讲
|
数学(理) | |||
英语 | ||||
化学 | ||||
物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文) | ||||
Copyright © 2005-2020 Ttshoppi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 |
云南省公安厅:53010303502006 滇ICP备16003680号-9
本网大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