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自3edu教育网
摘要:从教育管理角度出发阐述考试评价制度改革与课程改革的关系。在总结我国新时期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简称“教改”)和高考制度改革(简称“考改”)经验的基础上,明确两者的关系是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必须与课程改革同步进行,从而提出今后“教改”和“考改”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考试评价制度改革;普通高中课程改革;高考制度改革
1997年秋,山西、江西、天津二省一市承担了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试验的任务。2000年秋,全国推广实施修订后的新课程方案;自1999年开始,广东省率先试点,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即到2001年在全国推广新的高考制度,其间2000年初,北京、上海、安徽二市一省开始试点春季招生考试,并且7月份上海市普通高校招收插班生和专升本试点改革方案出台并试行。作为教育改革的两大措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简称“教改”)和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简称“考改”)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但还存在有一定的问题。本文将在回顾和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为我国进一步深入系统地开展这两项改革提供借鉴。
一、“教改”和“考改”的主要特点和内容
1996年5月底,原国家教委印发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下称新课程计划)。这是一个关于高中课程整体结构改革的试验方案,它依据现代课程理论,设立了具体的培养目标并按照优先必修课、加强限选课、规范活动课的原则,构建了以学科类课程为主,学科类课程与活动类课程相结合的课程结构,形成了以必修课为主,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实现了培养目标、课程结构与课程体系的合理组合。
新课程计划第一次提出普通高中的具体培养目标,实现了教育本质的返朴归真:突出德育地位,重视人格教育;突出综合素质,重视全面发展;突出个性特长,重视潜能开发;突出主体精神,重视主体教育;突出公民意识,重视规范教育。它通过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实现文明成果的合理选择:在课程范畴上,注意了显在课程与潜在课程相结合;在课程内容上,坚持了学术性与技术性课程相结合;在课程类型上,坚持了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相结合,学期课程与短期课程相结合;在课程形态上,坚持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在选修课程中坚持限定选修课与任意选修课相结合。四个结合以“三个面向”为指针,力求处理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与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关系,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的关系,学科课程与学生心理发展顺序的关系,统一要求与个别差异的关系。在管理上,由国家统一课程改为中央、地方、学校三个层次,实现三级管理,由统一要求改为适应不同条件和办学形式的需要。根据学校实践,创办出四种办学模式:升学教育模式,应重视能力培养;综合教育模式,应抓好分流问题;就业教育模式,应重视专业设置;特长学校模式,应重视特长培养。地方和学校可以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对课程进行弹性处理,主要是对任意选修课程和活动类课程进行具体安排,以便学校在实现国家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办出各自的特色。即要抓好三个定位:目标定位,要反映社会需求,对未来社会发展需求应有所把握;实践定位,从人的角度说实现由个体奋斗到全面参与的转变,从方法角度说实现由实验研究到推广运用的转变,从工作内容说实现由单项突破到整体发展的转变;成果定位,巩固已有成果,完善现有目标,健全良性循环。
根据新计划大纲要求,各教材注意为全体普通高中学生进一步打好高层次的共同基础,又注意为学生进一步分流和文理科分流打好不同基础,重视多样化、层次性和灵活性,确立了必修和选修相结合,教学要求与多层次的教材相结合。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3+X”高考考试制度的出台。
经教育部批准,1999年起广东省进行“3+X”高考科目设置改革试验,取得经验和成功后在全国推广,揭开了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序幕。教育部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方案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高考科目设置改革。用3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推广“3+X”:“3”是指语文、数学、外语为必考科目,英语逐步增加听力测试,数学不再分文、理科;“X”是指由高校根据专业设置和自身特点的要求,从理、化、生、史、地、政6个科目或综合科目中自行确定l门或几门考试科目,考生根据所报志愿,参加高校专业所确定科目的考试。其中“3+综合”将成为“3+X”的主体形式,综合科目不按一定比例进行“拼盘”,而是考查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中学所学知识的综合能力,以防止中学过早分科、偏科,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当然,考虑到学生的倾向性,也可以有文科综合、理科综合或文理综合、专科综合;二是高考内容的改革,突出能力和素质的考查,以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三是高考形式的改革,现行的一次性全国统考暂时不变,但对其它形式可进行研讨,在某种程度上降低学校开设各种课程受考试目标的影响;四是录取方式的改革,重点是实施网上远程录取。
科目设置是高考改革的焦点。从科目设置改革来看,“3+X”方案具有开放性、自主性、选择性、发展性和平等性等特点,既要求学生有扎实的共同基础, 兼顾所有的文化必修课,又鼓励学生自主选修课程和发展个性;既要求学生选择的自主性,又考虑到高校选才的自主性,有利于普通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精神一致。考试内容改革是难点和重点。考试内容的改革要求试题的着眼点是应放在考查能力上来,考知识也主要检测知识运用的能力;试题应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注意学科之间的渗透和综合,体现现实生活的客观要求,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引导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上所述,“课改”和“考改”的主要精神是一致的,根据素质教育课程化的思考,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奠定了基础,高考制度改革相应地促进高中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二、“教改”和“考改”的深化和改进
我们不能否定新课程计划的优点,但在实施过程它也显示出一定的缺陷:(l)培养目标中对培养创新精神要求不够突出,缺少培养实践能力、信息能力和技术设计能力等要求;(2)在课程设置方面,语、数、外等工具课程要求不一致,理科课程仍偏多、偏难、偏深。面临信息社会,信息科学未进入课程体系,计算机课程似可有可无;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教育缺少课程支持,难以落实。综合性课程没有明确的措施和要求,课程的时代性体现仍然不足;(3)课程管理规范过于统一,留给地方的自主性仍很有限,学校课程(包括活动类课程和任意选修课程)课时较少,如高一任意选修课每周只有2课时:(4)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缺少防御体系,过于形式化、随意化,偏离改革轨道。
基于这样的考虑, 2000年秋季实施的高中新课程方案的课程结构由学科类课程和活动类课程两部分构成,分为必修课(思想政治、语文、数学、信息技术、外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体育、保健、艺术、综合实践活动)和选修课(数学、信息技术、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特点有:(1)明确了高中教育的性质,即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高层次的基础教育,适当调整了普通高中教育培养目标,强调了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了解中国历史和国情,对国家和民族具有责任感、具有环境意识和参与国际竞争意识,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收集处理信息能力等等;(2)注重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增加了反映当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新内容,将信息技术作为必修课纳入课程计划,要求各地积极创设条件,认真开展信息技术教育,让学生学会根据学习需要收集、处理相关信息;(3)将活动类课程发展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给予学生一定的选择性,帮助他们转变学习方式,使学生通过探索性、研究性、自主性的学习和实践,提高综合运用新知识的能力;(4)调整课程内容,进一步降低理科课程难度,增加了文科课程中体现人文精神的内容,使之更加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5)给予地方和学校以更大的课程开发和使用的自主权。
同样,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3+X”模式具有很高的立意,它能够理解激烈的高考竞争,适应推行素质教育的需要,消除现有的“3+2”模式的局限。但由于我国高等教育机会的短缺与需求的矛盾仍然是高考问题的根本原因。它仍有很大的局限性:从外部讲,学生偏科依然,甚至加剧;学生负担依然,甚至加重;高考不公平性依
[1][2]下一页
文章来源自3edu教育网
高中各年级课程推荐
|
||||
年级
|
学期
|
课程名称
|
课程试听
|
|
高一 |
高一(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 | ||||
数学拔高 | ||||
物理 | ||||
化学 | ||||
生物(一)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中专项突破课
|
语文写作 | |||
英语阅读理解 | ||||
英语写作 | ||||
英语完形填空 | ||||
物理功和能量 | ||||
高二 |
高二(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理) | ||||
数学(期末串讲)(文) | ||||
化学 | ||||
生物(一) | ||||
生物(二) | ||||
生物(三)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三 |
高考第一轮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物理拔高 | ||||
化学 | ||||
生物 | ||||
地理 | ||||
政治 | ||||
历史(韩校版) | ||||
历史(李晓风版) | ||||
高考第二轮复习
|
数学(理) | |||
数学(文) | ||||
英语 | ||||
物理 | ||||
化学 | ||||
地理 | ||||
高考第三轮冲刺串讲
|
语数英串讲(理) | |||
语数英串讲(文) | ||||
物化生串讲 | ||||
史地政串讲 | ||||
高考试题精讲
|
数学(理) | |||
英语 | ||||
化学 | ||||
物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文) | ||||
Copyright © 2005-2020 Ttshoppi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 |
云南省公安厅:53010303502006 滇ICP备16003680号-9
本网大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