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省普通中学中,现行的班级授课制受高校扩招和人口高峰的影响,班级人数逐年递增,在这种授课制下,忽略了对学生个性的发掘和培养,致使我们的受教育者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能力低下。这个问题,已受到教育专家、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提出了实施素质教育的教育大改革。教育部又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要求,启动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明确提出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目标。在物理教学中,为了响应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我们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重点,充分发掘学生的思维个性,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一、设法营造自主学习机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我们在授课时应改变“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营造轻松、自主、活泼的学习氛围。我们叶县二高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和学习内容的难度、深度和学生的能力水平,把学习的自主权完全可以下放给学生,学生自己设计一系列的实验去完成。学生感觉非常自主,“哎!可以自己干。”学生满脑子的主意,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你做你的,我做我的,要不了多长时间,学生就会适应自主学习的方式,教师要多鼓励学生的细微发现和微小进步,进一步激励他们用周密的实验设计完成书中的实验要求,还可以自想办法,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欲望,并且能在探索中获取新知。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大胆地质疑,哪怕是一个不成熟的想法,我们都应给以肯定。因为每个学生的每个问题都有他自己的思想,我们可以先听听他的理由,鼓励学生按自己的想法去做,然后再告诉学生老师的想法,交给学生自己去评价,不一定求得统一的认识。你觉得没有道理的,也不能轻易否定。
另外,我们还应教会学生如何发现问题。我们应有意识地利用阅读教材,浅显易懂的学习内容,安排学生自学,自己提问,自己解决,自己分析,还要求学生自己提出一些教材知识不能解决的问题。某学生自学后曾提出“如何测高压锅内的气压?”,这个问题极具生活性和实用性,在集体大讨论中,我们得到了至少三种不同的方案,然后交给学生自己去测定。结果并不重要,这个过程却是学生创新意识的行动,达到了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
三、精心设计课外实验,启发学生的创新动机
在教材中有许多的小实验,我们应充分加以应用。要求学生设计一些小实验,验证课堂学习的物理规律或者应用物理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比如学完电路后,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课外实验,要求学生设计一个寝室的电路,进门时开灯,然后到书桌边使用台灯,同时第一个灯熄灭,达到节约用电的目的,达到方便的用途,符合现代人“以人为本”的创新精神。这是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学生非常感兴趣,积极讨论,主动实践。有的采用局部短路法,有的采用双触开关,有的采用单刀双掷双控,都能很好地满足我们的设计要求。学生体会到了生活、生产中的许多地方可以进行人性化的设计和改造,找到了创新的动机和源泉。
四、训练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要让学生形成创新思维能力,必须有一个量的积累的过程,我们必须利用多种渠道,采用多种形式,通过多个层面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的训练,以达到“量”的积累,实现“质”飞跃。
培养思维的集中性。在教学物理概念、规律、结论的时候,我们应将现象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地小结、分析、讨论,然后“升华”成一种结论,对结论进行多个侧面以及应用上的分析,总结出概念或规律的所有内含和外延,体会物理思维方法的严谨性,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集中性、逻辑性。
培养思维的发散性。物理问题的解决方法往往不止一个。比如,测定物体的密度,测定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在不限制仪器和知识范围的情况下,测定方法都有很多种,每个方案自成一体,多个侧面应用物理知识。在教学中,我们应多提出一些类似的开放性问题,请学生做多方向思考,以达到培养学生思维发散性的目的。
培养思维的批判性。任何事物都是在否定前面事物的基础上才得到发展的,我们应当鼓励学生大胆怀疑前人的经验和认识,提出自己的见解,并进行比较,以求更高层次地解决问题。许多的发明家就是因为有这样的胆识和精神才最终走向成功的。教师对学生的不同见解不能一概否认,应全面分析,让学生自己去判断。记住有一点,当你否认一个人的质疑时,或许你就扼杀了一个人的创造力。
培养思维的独特性。要有创新,就必须具有与众不同的观点和思想。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展示,多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自己参与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甚至可以让学生执教。对学生的个性思维成果应充分的鼓励和引导。比如求解100Ω、50Ω、和20Ω的三个电阻并联时的总电阻时,我们可以把50Ω认为是2个100Ω的电阻并联的等效电阻,把20Ω认为是5个100Ω的电阻并联的等效电阻,这样就成了100Ω的8个电阻并联的总电阻了,即100 / 8Ω,找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等效方法,却包含了许多的独特之处,无疑是思维独特性的最好体现,我们应予以充分的肯定。
五、多渠道进行创新教育,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在教育活动中,我们应利用多种渠道对学生实施创新教育。
对于课本中的许多小实验、学生实验、演示实验,我们应交给学生自主去完成。通过对实验原理的自行设计,实验步骤的自主规划,实验器材的自行选取,自己设计表格,自己记录数据,自己分析,自己评价,让学生的手动起来,也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
在新课程改革中,添设了“研究性学习”课程,在物理新教材中,也随之增加了许多“研究课题”,我们应组织学生积极自主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还可以鼓励学生对教材中有质疑的,觉得需重新验证的知识自己设计方法,做一些可行的适当的研究,不求学生有科学的结论,但求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找到张扬个性的空间,体会创新的乐趣,收获成功的喜悦,吸取失败的教训,让学生的思维“新”起来。
六、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从事创造性活动
在教学之中,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一些开放性、探索性题目,鼓励学生积极地进行创造性活动。比如在热学部分有“布朗运动”这一演示实验,但真的要在课堂上去完成是非常困难的。大胆做个估计,没有几个老师可以把这一演示实验在课堂上成功演示出来,我们何不交给学生提前去完成呢?引导学生查阅资料,试用多种微粒去完成,当然一次实验是难以成功的,液体的深度、微粒的浓度、液体的表面张力、实验环境等等因素都会成为成功观察“布朗运动”的干扰因素,在实验过程中,教会学生自己分析原因,找到解决方案,最后讨论得到最佳方案。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样一个过程,我们需要的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一个具创造性的活动过程。
当然,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更不是几节课都能解决的。我们必须始终贯穿这一教学思想,对学生进行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训练,让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具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为开发学生的“真创造力”做好准备。
作者:韩要丽,女,生于1973年12月15日,1996年毕业于许昌师范专科学校,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第二高级中学物理教师.
附录:参考资料
①《物理学发展中的创新思维选例》 高锦岳 等主编 书号:ISBN 7-5601-2331-7/G.284 1999年12月第一版
②《实用中学物理解题思路策略与方法技巧大典》 冯克诚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 1999年8月第一版
③《中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 刘晓明 张宝来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8月第一版
高中各年级课程推荐
|
||||
年级
|
学期
|
课程名称
|
课程试听
|
|
高一 |
高一(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 | ||||
数学拔高 | ||||
物理 | ||||
化学 | ||||
生物(一)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中专项突破课
|
语文写作 | |||
英语阅读理解 | ||||
英语写作 | ||||
英语完形填空 | ||||
物理功和能量 | ||||
高二 |
高二(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理) | ||||
数学(期末串讲)(文) | ||||
化学 | ||||
生物(一) | ||||
生物(二) | ||||
生物(三)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三 |
高考第一轮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物理拔高 | ||||
化学 | ||||
生物 | ||||
地理 | ||||
政治 | ||||
历史(韩校版) | ||||
历史(李晓风版) | ||||
高考第二轮复习
|
数学(理) | |||
数学(文) | ||||
英语 | ||||
物理 | ||||
化学 | ||||
地理 | ||||
高考第三轮冲刺串讲
|
语数英串讲(理) | |||
语数英串讲(文) | ||||
物化生串讲 | ||||
史地政串讲 | ||||
高考试题精讲
|
数学(理) | |||
英语 | ||||
化学 | ||||
物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文) | ||||
Copyright © 2005-2020 Ttshoppi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 |
云南省公安厅:53010303502006 滇ICP备16003680号-9
本网大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