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际教育界出现了以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广泛运用为特征的发展趋向,国内学者称之为“教育信息化现象”[1]信息化教育应国际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大潮而生,时下正在我国的基础教育界掀起教育信息化的热潮,给中国教育界带来一场意义深远的革命。
1 教育信息化概念的提出
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伴随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而提出来的。美国政府于1993年9月正式提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的建设计划。其核心是发展以Internet为核心的综合化信息服务体系和推进信息技术(IT)在社会的广泛应用,特别是把IT在教育中的应用作为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美国这一举动引起了世界各国的积极反应,许多国家的政府相继制定了推动本国教育信息化的计划。
那么,什么是教育信息化呢?在西方常常使用这样的名称:ITineducation(信息技术教育应用),e-Education(电子化教育),Network-Based(基于网络的教育),On-line Education(在线教育),Cyber Education(“赛伯教育”),Education(虚拟教育)等等;而在东方,如中日韩及俄罗斯等国,则大量使用“信息化”之类较概括的说法。尽管在名称上或概念上有所差异,但“教育信息化”所包含的主题内涵还是十分相近的,即都是“以电脑多媒体和网络通讯等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广泛应用为特征的教育过程,其最终结果是将教学达到一种更新颖的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1]
2 教育信息化对我国教育的现实意义
2.1 是同国际信息化接轨的需要
尽管教育信息化从提出到广泛兴起不过短短几年时间,但世界各国政府均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和积极的扶持,这是因为信息化已成为影响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和生命科学的不断突破,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了迎接新世纪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挑战,世界各国都把发展信息技术作为新世纪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目标,加快发展本国的信息技术产业,争抢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力图使本国在世界经济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教育信息化作为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对信息化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各发达国家就十分关注并积极推进本国的中小学的信息化教育,并把学生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作为与读、写、算同样重要的新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2]
针对这样的国际形势,我国政府也制定了适应本国国情的战略目标,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已被明确写入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的议程中,“要在各级各类学校积极推广计算机网络教育,在全社会普及信息化知识和技能。”教育部据此进一步制定了“从2001年起用五至十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的具体实施目标。[3]实行教育信息化已成为今后我国现代化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
2.2 是现代化教学的需要,也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需要
近年来,由于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带来了信息的多源性、可选性和易获得性,学生可以借助各种媒体轻而易举地获得大量信息,其内容和更新程序甚至比在学校中获得的更新更多更快,这就使得以往在教育中充当知识的传播者,进而成为知识的垄断者的教师风光黯然失色,教师在知识上的权威被大大地削弱了,这同时也对传统的教育模式提出了尖锐的挑战,提醒人们思索:信息时代我们的教育要怎样进行,教师应该在教育中充当怎样的角色?
要想彻底改变这种令人尴尬的局面,我们一方面需要更新观念,改变以往因循守旧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模式为采用更民主的更现代的教学方式;另一方面需要更新教学设备,以保证信息技术作为信息化教育的强大支持力量;同时教师自己也必须学习,不断以更先进的知识强化自己,使自己具备现代教师应有的基本素质。由此可见,积极地推行信息化教育,是信息时代化教学的需要,也是提高教师基本素质的需要。
2.3 是学习者应具备的最基本的学习能力
信息社会有一个流传甚广的笑谈:“我们生活在信息的海洋中,却忍受着知识的饥渴”。说的是信息社会的人们由于信息素质的缺失,不得不面临着“坐在金山上挨饿”的尴尬和痛苦。如果说工业化以前的社会一个人缺乏基本的“读、写、算”的素质是文盲的话,那么信息时代缺乏基本的信息素质就会成为现代的文盲。[4]因此,许多国家已把对信息需求目标的确定、获取、分析、选择、处理、利用、创建和整合,以及鉴定评价等等的信息素质作为现代学生必备的与“读、写、算”同样重要的基本学习素质之一。与此同时,教育者并同其他行业的工作者均作为现代社会需要终生学习的对象,“信息素质”已成为一切“学习者”必备的基本素质要求。
2.4 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手段
我们进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呢?一句话,就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创新是教育的灵魂”。创新人才的素质集中体现在创新思维、创新人格和创新技能三方面,而种种创新素质的培养迫切需要与时代相应的更开放、更新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信息化教育的实践可以为创新教育的实现提供更加理想的操作平台。比如,信息技术课程带来了一种新的教育模式——探讨教学,其程序是:提出问题—分组研究—确定选题—自主学习—发布学习成果及信息反馈。这种教学模式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其中只是问题的提出者和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而学生则在一种充分交流的氛围中,怀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带着好奇心去研究,在分组协作的学习过程中互相探讨、互相学习,合作完成各单元训练的目标。在此基础上又逐步建立起包括研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等多样化的新的学习模式。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了解和熟悉了各种信息源的使用规则,掌握了从图书资料的检索到计算机信息处理软件和网络通讯工具软件的使用方法,通过社会调查等实际训练,学会根据自己的学习目的去发现信息,从丰富多样的信息中选择、分析和鉴别自己所需的信息,并能够积极地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从而激发创造的潜能……这些新颖的学习模式大大推进了素质教育,并且强调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5]。因此要产生创新教育的功效,就必须依托信息化先进的教育思想、策略、模式和方法,进行研究型、资源型和合作型的信息化教育教学。
综上所述,信息化教育将是未来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趋向,教育工作者应当积极行动起来,积极推动信息化教育改革。
3 如何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引入信息化教育
就目前现状看,尽管国外的信息化教育开展得如火如荼,而在我国却是刚刚起步,故不能盲目与国外攀比,而应结合我国的教育实际,逐步的改善和推行,此外还应针对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在适当的范围内开展。笔者认为,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引入信息化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 基本能力的过关和指导思想的确立
教师,作为信息化教育的具体实施者,首先面临的是自身信息技术的扫盲和基本信息能力的具备。如前所述,信息化教育是以“在教学过程中广泛应用电脑多媒体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主要特征的。因此,教师首先必须学会最基本的通过电脑对文字、表格、图像、声音进行处理;能够通过多种信息渠道获取信息,包括通过教学软件、扫描仪、数码相机、Internet等获取信息;学会使用相关的工具软件(如Powerpiont,Authorware,Flash,Photoshop,Premiere,画板等)进行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和制作,并能够熟练地运用于教学;具有一定的网络知识,能够在网上查找、下载、发布信息并进行讨论交流和组织教学等。
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及时转变教学观念,明确信息化教学的现实意义及其优势所在,能够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和能力状况而组织相应的信息化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并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能够客观地评价学习成果等。如对照初一、初二生物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心理特点,教师可以尝试采用“活灵活现”的多媒体教学,比较能符合这一年龄段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而对于高二学生,此时已具备一定的微机操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可以多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进行研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小组协作学习、在线学习和在线讨论等等。[6]
3.2 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生物教学
中学生物教学中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大量地使用直观教具,如标本、模型、挂图、幻灯、录像,但这些将很快会为另一种更新颖的集文字、活动影像、声音、动画等多种信息于一身的更高级的直观教具而取代,这说是多媒体。由于多媒体所演示的内容可以将学生的视、听感官充分调动起来获取信息,从而更能吸引人的注意力,对学生直接起到激发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的作用,有利于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教学效果的提高。因此,多媒体教学一经出现,便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
在学生对知识的感知、想象、理解、记忆、应用等整个学习过程中,多媒体可进一步起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强化效果的作用。如人体血液双循环的过程,以往需要借助挂图和详细反复的讲解学生才能想象出来,如今通过多媒体对其循环过程进行动画演示,学生一目了然,这样既节省了教学时间,降低了教学难度,又有利于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协调,共同发展。此外,多媒体以其较高的交互性也可以在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更及时更开放的交流,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7]。
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一个关键是依据教材、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能够在媒体上播放的教学软件(即课件)。这就要求教师能够熟练使用相关的工具软件,平时注意积累有关的素材[8]。
3.3 对网上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
国际互连网Internet是继美国宣布“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后,作为重要的基本通信设施而在世界各国得以迅速发展,并成为连接全球的巨大信息网络,由此引出各国自己的网络系统。如今,网络连接着世界各国数百万台主机和数以千计的计算机,整个网络上的信息和资源可谓包罗万象、浩如烟海。如何将网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物资源加以利用呢?
3.3.1 利用网络进行备课、信息检索、资料收集、问题探讨和学术交流。在众多的生物教育网站,如88swjx.myrice88(中学生物教学资源网),88yeschool88(生物教学园地),88biocedar.myetang88(生物多媒体),88go7.16388(生物天堂)等等,教师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检索、下载任何有用的生物信息资料和现成课件,稍经加工就可用于教学,省时省力。在教学中遇到疑难问题还可以上网发布信息请教同行,通过E-mail与同行们交换意见,您的教学心得和制作的课件也可以发表于网上,与同行进行学术交流和资源共享[9]。
3.3.2 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网络化辅助教学。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利用网络辅助教学是十分有意义的,比如教师辅导下的学生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我们可以选取初、高中生物教材中网上资源丰富又比较开放和新颖的部分作为学习内容(如遗传、生命起源和进化、生态等方面),先选定合适的学习题目(如常见遗传题型的解析,环境污染问题的调查和治理等),然后在知识、能力、情感方面确定教学目标,教师还须事先向学生推荐相关的生物网站,并在校园网上建立相关主题和信箱,提出若干需要解决的小问题。随后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或探究的子课题。接着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收集相关信息,下载到自己的文件夹中来;处理信息,将收集的信息进行取舍、归纳、整理、重新建构知识框架[10]。此过程中教师始终作为学生的指导者、帮助者和学习伙伴。最后各小组将探究问题的结果总结出来,在班上进行交流和讨论,其他学生可参与评论和补充,在此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最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11]。
在整个教学中,教师所讲的可能只是过去教学内容的20%~35%,其余由学生去探索、操作,最后通过验收,其完成的教学目标可达到100%,甚至110%~120%。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模式极大地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锻炼了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质和团结协作的精神[5]。
4 信息化教育过程中还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4.1 注意把握信息化教学的度 多媒体作为直观教具,它的使用也有一个适用、适时、适当、适度的原则;网络教学在中学教学中的开展也有一个适当范围的问题,不要随意增加教学的容量。
4.2 注意生物学科的特点[12] 尽管多媒体影像活灵活现,然而生命的活性是任何模拟图像都无法取代的,如果我们有条件的话,最好还是带学生走进大自然,去亲身感受、观察和热爱更真实的生物。
4.3 注意信息化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最佳结合 信息化教育可以为教学带来巨大的信息收益,而传统教育对学生品德的培养和人格的塑造同样也是十分重要的,应注意二者有机的结合,扬长避短,各取所长。
参考文献
1 钟志贤.走向教育信息化——华东师范大学祝智庭教授访谈*.教师博览[J],2001(7):30~33.
2 伍柳亭,钟以俊.广东教育现代化学术研讨会综述.中国教育学刊[J],1999(4):2~4.
3 陈至立.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新华文摘,2001(2):143~144.
4 曾翔翊.信息技术对中小学教育的影响及其应用.中国电化教育[J],1999(10):12~15.
5 刘微.信息社会,我们应该怎样学习.教师博览[J],2001(3):8~9.
6 江启富,乌美娜,刘美凤.新信息技术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中应用的发展策略研究.中国电化教育[J],1998(2):9~12.
7 范林.多媒体技术在“家鸽”一节教学中的运用.中学生物教学[J],2001(1):24~25.
8 张永金.话说生物课件的制作.中学生物教学[J],2001(5):35~36.
9 陈维.利用INTERNET获取生物教学资源.中学生物教学[J],2001(4):29.
10 何立滨,袁谡.“环境保护”一节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中学生物教学[J],2002(1~2):40~41.
11 刘德亮.Internet及其对中小学教育的影响.中国电化教育[J],1998(2):55~59.
12 李正.生物学科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中学生物教学[J],2001(3):38~39.
高中各年级课程推荐
|
||||
年级
|
学期
|
课程名称
|
课程试听
|
|
高一 |
高一(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 | ||||
数学拔高 | ||||
物理 | ||||
化学 | ||||
生物(一)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中专项突破课
|
语文写作 | |||
英语阅读理解 | ||||
英语写作 | ||||
英语完形填空 | ||||
物理功和能量 | ||||
高二 |
高二(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理) | ||||
数学(期末串讲)(文) | ||||
化学 | ||||
生物(一) | ||||
生物(二) | ||||
生物(三)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三 |
高考第一轮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物理拔高 | ||||
化学 | ||||
生物 | ||||
地理 | ||||
政治 | ||||
历史(韩校版) | ||||
历史(李晓风版) | ||||
高考第二轮复习
|
数学(理) | |||
数学(文) | ||||
英语 | ||||
物理 | ||||
化学 | ||||
地理 | ||||
高考第三轮冲刺串讲
|
语数英串讲(理) | |||
语数英串讲(文) | ||||
物化生串讲 | ||||
史地政串讲 | ||||
高考试题精讲
|
数学(理) | |||
英语 | ||||
化学 | ||||
物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文) | ||||
Copyright © 2005-2020 Ttshoppi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 |
云南省公安厅:53010303502006 滇ICP备16003680号-9
本网大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