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齐哈尔铁路分局第五中学 杨莉萍
问题情境是指出现在人们面前并使人们感到不了解和一时无法解决的一种境况。学生的学习是一种思维活动,思维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始终,离开了思维,任何能力都难以形成和发展。而思维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的,思维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能够有效地引起学生注意、引发学生认知心理失衡、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启迪学生思维、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目的。问题情境教学是一门艺术,其技巧直接制约着教学效果。然而,教学中怎样创设问题情境?怎样把握创设问题情境中的一些动态因素?通过在生物教学中的不断探索,我对问题情境创设的基本原则有了明确的认识,并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归纳出一些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
1 创设问题情境的基本原则
问题情境是思维的本源,创设什么样的问题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启迪学生思维呢?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我认为问题情境的创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1.1 诱发性原则 学习是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的一种积极的反应,而不是被动行为。有效的学习应该是在学生认知需要的情境中进行的。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引起学生认知结构上的不平衡,造成心理上的悬念,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带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去,促使他们产生积极的思考。实践表明,那些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有一定的联系,学生知道一些,但是凭已有的知识又不能完全解决的问题,或者说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产生的问题,最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最能驱使学生有目的地积极思考、探索。所以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必须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深刻的了解,对教材内容要进行全面、科学的分析,从而找到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创设出最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
1.2 适度性原则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首先必须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将要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并在此基础上设置问题。其次,教师必须了解自己的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掌握程度。问题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过于复杂。问题过于简单,学生不需要思考就能得到答案,久而久之,容易使学生形成一种不爱深入思考问题和不善于从复杂的联系中思考问题的习惯;而问题过于深奥,超出了学生知识能力水平,学生无法解决问题,就容易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是不利的。只有那些难易适度,使学生觉得自己能解决却又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才是构成问题情境的最佳素材。
1.3 层次性原则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就是一个认识事物的过程,也必然遵循这个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对于那些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内容,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出科学的、有层次的问题组;要考虑好问题之间的衔接和过渡,用组合、铺垫或设台阶等方法来提高问题情境的整体效应;要及时引导学生把问题讨论的结果进行有机整合,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通过一个问题组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从而理解有关知识,形成系统的认知结构。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切忌将问题设计得非常具体、琐碎,把系统知识分解得支离破碎,这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独立性,也不利于学生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思路和掌握知识的整体结构。
1.4 共振性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但如果教师只是提出问题,把学生的思路朝教师设置的既定答案上引导,就会将学生的思维限制在教师的思维框架之中,学生仍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量,应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学生提的问题越多,说明学生的思维越活跃,学习的积极性也越高。教师也可据此及时了解学生思维动态,在和学生的相互讨论和交流中,二者的思维会发生碰撞,相互启发,相互引导,最终达到和谐共振。这是教学艺术的最高境界,也应是教师追求和应该达到的目标。
2 创设问题情境的常用方法
基于对创设问题情境的基本原则的认识,结合生物学教学内容所涉及的知识面广、易于联系实际和贴近生活的特点,在教学中常采用下面一些方法创设问题情境:
2.1 从生活原型中发掘对象创设问题情境 将问题创设在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境中,特别是学生亲身经历过的比较关注的生活原型中,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学习“种子萌发的条件”时,将问题创设在大家所熟悉的“大米”和“花生仁”这样的实物情境上,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播种大米,并给大米提供萌发所需要的适宜的外界条件,大米能萌发成幼苗吗?为什么?”“请你设想一下:在适宜的外界条件下,残损的花生仁能萌发吗?为什么?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你的设想吗?”又如,在学习“叶的向光性”这一内容时,将问题情境创设在随处可见的盆栽花木上,提出“放在阳台上的一盆花,如果长时间没人挪动,那么,这盆花会长成什么形状?请你试着将它画出来,再请你想一想: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
2.2 运用生物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通过实验演示或学生实验操作创设问题情境,具有真实、直观的特点,这种问题情境的创设在生物学教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例如在学习“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特性”这一内容时,可以通过设立两组对照实验:以新鲜植物器官(如萝卜、马铃薯块茎或白菜的叶柄)为材料,从同一个器官的同一部位上,截取下形状、大小极为相似的四块。①将其中的两块分别放入干燥的甲容器和已注入清水并对水位进行了标记的乙容器内。②将另两块分别放入丙和丁两个干燥容器内,并向丁容器内的材料上撒上一层食盐。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从中领悟到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特性。
2.3 借用错误案例创设问题情境 在学生的作业、试卷和课堂和回答、讨论中,往往受原有知识经验或思维定势的影响,对遇到的新问题“想当然”地进行分析,从而导致错误结果的产生。以这些错误为切入点,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利用错误的观点进行错误的推论,最终得出自相矛盾的结果,从而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例如,在学习“两栖动物”这一内容时,多数学生想当然地将两栖动物理解为“既能生活在陆地,又能生活在水中的动物”。对此,我设置了这样的问题:“是否所有既能生活在陆地,又能生活在水中的动物都是两栖动物?”多数学生首肯。“那么就请你们列举哪些动物既能生活在陆地,又能生活在水中?”“青蛙”、“大鲵”、“海龟”“海豹”、“企鹅”、“河马”……学生们得意地喊着,我则不动声色地将他们所列举的动物写在黑板的醒目之处,突然,喊叫声停止了,伴随着一声“啊?”学生们都笑了,显然他们已经发现了错误。“怎么不说了?”我故作诧异地问。——“出错了!”——“错在何处?”——“把概念理解错了。”…… 此做法易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因而纠错效果显著。
2.4 利用故事情节的悬念创设问题情境 悬念与认知是协调的,它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诱导着学生去分析、讨论与思索。在学习“种子的寿命”这一内容时,我讲了自己小时候种花的故事:一次偶然的机会,使我在小伙伴的亲戚家里第一次见到一种在傍晚时开放的具有黄色的花朵和芳香气味的花卉(现在我知道这种花叫月见草),并一下就喜欢上这种花。几经周折,我终于得到了这种花的种子,然而却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地方将它种下。就这样,我精心地把种子保存了一年又一年,当第四个年头到来时,我终于有机会将种子播下,并给予它精心的呵护,期盼这些种子能早日发芽,然而许多天之后,在我播种的地方,只见一些野草茁壮的生长,却没能见到一棵花苗长出。请大家帮我分析一下:为什么我播种的种子没能萌发?问题一提出,学生们立刻投入到热烈的讨论中,很快就找到了原因。在积极的参与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
2.5 回顾生物学史实创设问题情境 生物学史大量的史料闪烁着前人智慧的光芒,也蕴涵着一些令人扼腕叹息的遗憾,经这些史实作为问题情境进行创设,可以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献身科学的热情。例如,在学习“光合作用”这一内容时,就可以用普里斯特利、萨克斯、恩吉尔曼、鲁宾和卡门、希尔等人的有关研究过程,作为问题情境而展开。
2.6 关注热点新闻创设问题情境 当前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尤其是生物科学技术,更是一马当先,克隆技术、转基因食品、骨髓移植、生物芯片、“非典”等,都是学生观注的热点。将这些内容进行加工,创设问题情境,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放眼世界、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高中各年级课程推荐
|
||||
年级
|
学期
|
课程名称
|
课程试听
|
|
高一 |
高一(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 | ||||
数学拔高 | ||||
物理 | ||||
化学 | ||||
生物(一)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中专项突破课
|
语文写作 | |||
英语阅读理解 | ||||
英语写作 | ||||
英语完形填空 | ||||
物理功和能量 | ||||
高二 |
高二(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理) | ||||
数学(期末串讲)(文) | ||||
化学 | ||||
生物(一) | ||||
生物(二) | ||||
生物(三)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三 |
高考第一轮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物理拔高 | ||||
化学 | ||||
生物 | ||||
地理 | ||||
政治 | ||||
历史(韩校版) | ||||
历史(李晓风版) | ||||
高考第二轮复习
|
数学(理) | |||
数学(文) | ||||
英语 | ||||
物理 | ||||
化学 | ||||
地理 | ||||
高考第三轮冲刺串讲
|
语数英串讲(理) | |||
语数英串讲(文) | ||||
物化生串讲 | ||||
史地政串讲 | ||||
高考试题精讲
|
数学(理) | |||
英语 | ||||
化学 | ||||
物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文) | ||||
Copyright © 2005-2020 Ttshoppi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 |
云南省公安厅:53010303502006 滇ICP备16003680号-9
本网大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