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起点、小坡度、分层次、严要求教学初探
“低起点、小坡度、分层次、严要求”教学初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学生素质不同,个性差异悬殊,成绩出现两极分化,高分低能、学生利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差,给教师出了一道难题;如何改变学生厌学,激发学生乐学?设计“低起点、小坡度、分层次、严要求”的教学模式,我认为这也是我的教学特色。作为执教者,必须做到目标明,手段新,方法活,兴趣浓、负担轻、效率高,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理解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打破只注重基础知识传授,实践综合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情感态度和自信心的培养,重视知识的运用,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使差生学得会,树立自信心,愿学、乐学,使优生吃得饱,有创新。这也就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低起点,注重基础,遵循记忆规律每一节课教学都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有导向的作用,一切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都为教学目标服务,教学过程必须要围教学目标开展。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很紧密,任何新知识或者因为需要产生,或者因为某种需要,要将原知识进行延伸和发展。所经任何新知识都有它的发生、形成和发展过程。旧知识是新知识的最低起点,学生没有认知基础,很难接受新知识。教学中,如果压缩掉这种过程,就知识教知识,那么学生得到的是零散的、孤立的知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能是知识的积累,机械地记忆,而不能使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得到扩充和改造,而迁移到新知识。因此,我们应该重视知识的这种发生、形成和迁移过程的教学,让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他们学习主体作用,使知识很好地内化,使认知结构发生质的变化。下面就公式的推导,谈谈我实施低起点教学,重视知识基础及其形成过程的一些具体做法。1、剪剪拼拼,渗透思想发给每个学生一个四边形,如图: 让学生求出其面积。学生思考后答不出来。在学生思维受阻时,教师让学生沿虚线剪开,成两个直角三角形。再通过拼一拼,看能否求出其面积。学生惊喜地发现:拼成长方形时,如图: 就能很快求出它的面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说明如下两个问题:一是一个图形,通过剪拼,可以转化为其他形状的图形。转化后形状变了,但面积大小不变;二是通过剪拼,可以把原来无法直接计算面积的图形,变成我们学过的,并且会用公式计算出它面积的图形。2、运用类推的思想方法,推导公式出示平行四边形。启发学生运用以上方法把平行四边形剪拼成我们学过的图形。由于有了前面转化思想方法的铺垫,学生很快将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从而求出它的面积。引导学生观察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剪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相等,所以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高的乘积就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样使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学得轻松,学得愉快,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小坡度,高频率,分散难点,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小学数学的内容虽然简单,可是它也是抽象性、逻辑性强、结构严谨的一门学科。小学生的认识能力,由于受到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的限制,看问题往往不全面,分不清事物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而有些知识由于学习阶段的限制,在接受新知识时,有一定的难度。为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认真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分散难点,抓住重点,把所学新知识,按学生的认识过程,划分为几个“坡度”,并且坡度要小, “频率”要高,学生才容易接受,逐步提高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水平和学生数学智力活动水平。例如:三角形面积的教学,要达到三个水平,教学难度大。第一个水平:使学生懂得面积公式是怎样导出的;会用公式计算面积,这是第二个水平。我认为在前两个水平上的基础上,还应该使学生认识深化,使他们懂得确定三角形面积大小与三角形的底和高有关,而与它们形状无关,这是第三个水平;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三个坡度;先通过拼图活动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这时虽然也要弄清三角形的底和高,但教学侧重点在使学生弄清三角形与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的关系,使学生确信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与三角形的底和高相等,三角形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这是第一个坡度。接着,出示求三角形面积的练习,由于学生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求三角形面积就容易了,这里就不详述,这是第二个坡度。第三个坡度:我出示一个等腰三角形,把对折后又得到两个三角形,这两个三角形的面积各是原三角形的一半,是什么原因使它面积变小了?它的高没变,原来是底缩小了,面积也缩小了。我出示如下三角形。在BC边上取中点D,连接A与D。让学生计算比较,△ABD与△ADC的大小。使学生认识到等底同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我进一步出示下图:图中,AB∥CD,比较△EFG、△EFA和△EFI的面积大小。从等底等高三角形面积相等概括出:决定三角形面积大小的因素是它的底和高,与三角形的形状无关。再启发学生思考,以EF为底,能作出多少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这样学生对三角形面积的认识又深化了一步。
三、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分层教学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也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实施分层教学是符合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1、分层设计教学过程课堂教学只有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个别,才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我指导学生分为中上和中下两个层次,对中上生的教学主要通过出示自学程序,让学生看书自学,小组讨论,质疑问难和补充一些具有综合性和孕伏性的练习题,以帮助他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新知识,发展思维能力。中下学生主要由教师直接教学,帮助他复习基础知识,在新旧知识之间“搭板”。进而引导他们掌握新知识和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在组织时,偏爱差生,重点辅导差生。例如:教学“分数基本性质”时,安排一组商不变的训练题让中上生独立练习,教师辅导中下生,以复习商不变规律。然后要求中上生根据分数和除法的关系自学为课本例题及定义,中下生则由教师直接教学例题和定义。2、分层提问课堂提问启发学生思维的重要途径,恰如其分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浪花。如果教师不注意学生的学习思想、知识基础及个性差异,在课堂教学中搞“一刀切”,那么就会出现“问而不发”、“问而乱发”的现象。分层提问能够有效地激发课堂气氛,优化课堂教学。差生基础差,思维惰性明显,学习上常常机械模仿,依样画葫芦。我抓住这个特点,在传授新课时,设计在例题后的“做一做”模仿题,先提问差生。因为“做一做”的习题是例题的“复制品”,差生能够正确回答的,使差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用难度稍大的问题提问中等生;利用新知识训练思维,深化教学的问题则提问优等生,这样因教学内容难易程度因学生而问,使不同层次学生都积极思考,使获得知识的过程人人参与,不断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使提问收到良好的效果。3、分层练习数学技能技巧的形成是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的。学生学习必然经历由知道到掌握,由掌握到运用的过程。因此练习内容的安排要有层次,既是学生能力所及的,要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安排练习的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模仿再半模仿到独立和创造性,由单一练习到综合练习。我在教学中一般按学生素质和学生认知过程分三个层次设计练习。第一个层次是技能初步形成阶段的练习,是在初步理解知识时所进行的练习,题目是最基本的、单项的,带有模仿性的,差生容易解答,让差生解答这类习题,使差生感到成功,消除自卑心理,树立信心。第二个层次的练习是技能巩固阶段的练习,可以有变式题,小型的综合题,注意以新带旧,这些练习难度一般,能够有效地调动中等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三个层次是发展性练习内容有综合性,灵活性,应用性,有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这些练习难度较大适宜让学有余力的优生做,让优生吃得饱,不至于产生骄傲情绪。
四、严格要求,以理服人教师必须做到严而有信,要说到做到,一抓到底。否则,学生会把老师的话当作耳边风。严还要恰如其分,严得合情合理,把握严的尺度,不是对待学生越严越好,越显示教师威风;要严之有理,严之有序,严而不厉。例如课堂上依靠教学艺术和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之外,还要严格要求学生不能开小差、搞小动作;要专心上课,认真思考,积极回答问题,动手操作,独立完成练习或作业,不能抄袭他人的答案,做作业要字迹清楚,按时缴交。但在学习上个别学生因碰到困难而未完成作业的,教师要帮助他们找出“难”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引导他们弄懂弄通,着力了解他们的知识缺陷,从易到难有步骤地辅导,直到他们挑拨解答方法为止。发现作业上有错漏,及时给予面批面改,再让他们及时改正,不能认为小错误无关紧要。学生有进步应该给予表扬,多表扬少批评,但不是不批评,该批评时,就要恰如其分、合情合理地批评,使学生自觉地严格要求自己。
[
返回上一页]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