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随着新课标的进一步深入,“提问”似乎已淡出了它被“改”的舞台,有“提问的教学方式太老套”“不新颖,不符合新课标要”等等,但是我们不可否认,无论教改怎么改,“提问”依然是作为教与学双方交流与互动、传递与反馈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并被广大教师认同且实践运用着。所以我们在吸呐新的方式、模式的同时,也别忘了“提问”是联系师生情感的纽带、是沟通师生认知的桥梁,是它将学生的意图传达给学生,又将学生接受的知信息和情况反馈给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否适应新课标的要求,使课堂成为学生主体参与的、交互的、和谐的、高效的、完整的学习过程,“提问”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操作的技巧方法层面的问题,也是涉及教育观念问题。也就是说,“教授知识本位”向“培养学生本位” 转变的教育思想,正是本文将看似新异的“提问”重新阐述的立意所在。
一、阅读教学应遵循的教学原则
1、主体性原则
特级教师曹樟玉对阅读教学作过界定,他认为现代阅读教学应该是以学生阅读实践为中心,强调学生自主发展,符合现代科学原理的教学。的确,学生是教师的对象,但同时他们更是阅读的主体,而教师只是阅读活动的者、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不是主宰者。因此在选择阅读教学设问点时必须考虑教学的对象,积极为学生设计一些利于学习、利于归纳、利于迁移的问题,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内在潜质,使学生想学、爱学、乐学,学得主动、学有所得。例如《胡同文化》是高一新选入汪曾祺的一篇京味浓郁的文章。如何让学生感知到老北京胡同的特别,“胡同”里“文化”的意蕴和作者那特别的感情,与其教师分析,还不如设几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去体悟。
如“老北京胡同有何特点?”“胡同文化有何特点?”这类问题学生只要认真阅读文本就能找到答案;“作者如何从‘胡同’里发现‘文化意蕴’的?”“作者在对胡同文化描写过程中包含了什么感情?”这个问题是要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要查关于作者的经历,了解作者关于对老北京的感情,同时还要深入思考;“老北京与老武汉有什么差别?”要回答这个问题,是要在对文本整体感知之后,查阅老武汉的相关资料,二者进行比较讨论,从而生发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以上三部分问题,是从不同的层面对提出了不同的要求,面解决问题的路径是:良好的阅读,捕捉提炼信息的能力;查阅资料,深入思考;比较评价能力。前一个层面学生可以独立完成,第二层面需在教师的指引下完成,第三个层面,既是一个有兴趣的问题,又能在相互启发中获得思考问题的方法:纵横比较中求异存同(不同的“老样”相同的“情”)。三个层次,三条途径,教师发挥引领作用,学生则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2、举一反三原则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①,但他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②,如何“不教”即如何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习课文例子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自己掌握的基础和基本技能,灵活地运用到解决相关问题上,特别是能独立完成相关文体的课外篇章的阅读,这样就达到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境界了。
如:《祭十二郎文》,学生在体味到韩愈深切复杂的“情”之后,得学习作者写下这篇让人无不下泪的“千古绝调”的写作特点,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又是难点。当问及这一问题时,下面鸦雀无声,学生感觉难以回答。如果学生连这一课的特点都无法概括的话,那么就更不用说去分析其它文章,甚至用以指导他们的写作实践了。于是我就引导学生回忆并提问启发:“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一文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打动你们的?”
学生回答:感人的事迹。我紧跟着问:“那么他这种在抒写事情的同时倾注自己的情感的方法概括叫什么?”学生回答:叙述中抒情。我接着问:“那么我们刚学习过的《陈情表》呢?”这一问,学生活跃起来了,纷纷回忆,找到了相似的篇目,初中学过的《背影》,上学期的《项脊轩志》,回到本文,共同特点都是寓情于事,在平实的叙述中饱含作者真切的深情,此所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通过求同比较,举一反三,很快就解决了问题。
二、设问点的选择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1、研究学生的阅读心理是选择设问点的前提
目前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不浓,特别是对一些名家的赏析不感兴趣,他们在课外阅读中的较多的是一些侦探小说、魔幻小说,有些学生甚至只注重港台言情小说,阅读的目的是为了了解故事情节。对于课本中的阅读篇目,一部分学生是为了完成 任务;另一部分是为了考出好成绩,能够在阅读时把老师传授 的一些方法进行简单模仿,对分析过的课文能理解作者和写作意图,文章的构思并能在课外阅读时运用到同尖文体中去;只有极少部分学生能够进行知识的综合运用,即实现知识点的迁移,他们在平时的学习中积极主动地参与,能有意识地进行阅读和思考。所以为了真正实现阅读才教学的终极目标――“教是为了不教”,就势必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研究一套提高学生阅读认知加工能力的方式 方法,在有的放矢的训练中便于学生掌握,让学生在不断的尝试体验中获得阅读的方法具有分析能力,达到阅读的一种自觉状态,研究学生的心理就成了准确选择设问点的前提了。
2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进行设问点的选择的关键
在了解学生阅读现状和心理之后,在新课的讲授中必须逐步引起学生的兴趣,这要靠每节课的积累,其中的关键在于新课的导入。孔子不也说过“知之者不好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这正说明了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根据学生具有好主这一特殊的心理,同时也新课标要求之一:导入激趣。新课导入设置一个 的疑问点,从而激起学生急于求知的心理,打开思想的闸门,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为此,常可用以下几种方式来导入课文:
(1)、选择最激氛围的情节作为导入的设问点
如《祭十二郎文》是一篇文言文,篇幅很长,本身学生对于文言文就很头痛,再加上篇幅一长,就更增加了学生的畏难情绪,于是我就剪辑了影视《马大帅》中一老太太因怀念、祭奠她老伴仙逝一周年请马大帅唱的二人转一节,有声有形,句句是情,声声含悲,同学们都被马大帅的说唱深深打动,有的还偷偷举手试泪,看完之后,鸦雀无声。这时导入《祭十二郎文》:在唐代也有一篇祭文,被寓为是祭文中的“千古绝调”,苏轼曾说读“《祭十郎文》不下泪者,其有必不友”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篇祭文,看看它为什么能被寓为“千古绝调”?
有了前面浓浓的悲情氛围的渲染,同学们个个都进入了角色。
(2)、选择与该课最类似的生活
[1][2]下一页
高中各年级课程推荐
|
||||
年级
|
学期
|
课程名称
|
课程试听
|
|
高一 |
高一(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 | ||||
数学拔高 | ||||
物理 | ||||
化学 | ||||
生物(一)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中专项突破课
|
语文写作 | |||
英语阅读理解 | ||||
英语写作 | ||||
英语完形填空 | ||||
物理功和能量 | ||||
高二 |
高二(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理) | ||||
数学(期末串讲)(文) | ||||
化学 | ||||
生物(一) | ||||
生物(二) | ||||
生物(三)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三 |
高考第一轮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物理拔高 | ||||
化学 | ||||
生物 | ||||
地理 | ||||
政治 | ||||
历史(韩校版) | ||||
历史(李晓风版) | ||||
高考第二轮复习
|
数学(理) | |||
数学(文) | ||||
英语 | ||||
物理 | ||||
化学 | ||||
地理 | ||||
高考第三轮冲刺串讲
|
语数英串讲(理) | |||
语数英串讲(文) | ||||
物化生串讲 | ||||
史地政串讲 | ||||
高考试题精讲
|
数学(理) | |||
英语 | ||||
化学 | ||||
物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文) | ||||
Copyright © 2005-2020 Ttshoppi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 |
云南省公安厅:53010303502006 滇ICP备16003680号-9
本网大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